饒毅:願天下病人都遇到好醫生

在美國後,認為醫生過分受人尊重,而且收入高,是美國少有的兼具高尊重和高收入的職業。很多華人趨之若鶩。
對忽悠普通人的醫生,一概嗤之以鼻。對於經常受矇蔽的病人,充滿同情。
願天下病人都遇到好醫生
文/饒毅 
(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著名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來源/饒議科學
【好醫生是治病救人最有成效的醫生,與其他能力不一定相關,例如不一定需要同時能夠做非常好的研究,也不一定需要很長的學習時間、很好聽的學歷】
小時候,對於醫生的父親需要值班覺得不是好職業。在偶爾父親與母親一道帶我們兄弟一道參加活動時,留下特別深的印象。可能只有一次是父母一道帶我們看過一次話劇,我當時心裡閃過這一念頭,留下永久記憶。一般是母親帶我們看電影,父親夏天帶我們去贛江玩水。
後來覺得學醫需要太多記憶,不以為意。
在美國後,認為醫生過分受人尊重,而且收入高,是美國少有的兼具高尊重和高收入的職業。很多華人趨之若鶩。這些導致我的反感,從來吹風子女堅決不要學醫。
年過半百後,觀點開始改變。自己六十歲那年,父親去世,失去了安全保障,觀點已經改了180度。以前不去醫院檢查不過是因為家裡有醫生的父親而已。現在也要擔心每天早上吃幾顆藥,最多吃過11顆。
一般人,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求醫都比較困難。我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是自己不懂事。把父親給家庭的好處當成理所當然,反過來輕視自己受益頗多的職業,真是年幼無知。
因為九十一歲去世的父親長期行醫,耳濡目染知道他對醫生有質量要求,對忽悠普通人的醫生,一概嗤之以鼻。對於經常受矇蔽的病人,充滿同情。
作為成人,當然發現,父親一個醫生幫助了全家和朋友很多人,大家經常先諮詢他,然後知道是否需要去醫院、當地應該找誰、是否應該轉去上海、北京、甚至美國。這種便利,不僅是實際的,而是是心理的,幾十人因為知道有個醫生會及時出手,從而特別放心。
一個醫生,不僅對於家人,而且對朋友鄰居都是幫助。鄰居幼兒溺水後父親趕回救助,鄰居老太太多次心臟停跳後被父親救活,公交車上有人突然倒下被父親救活…
以前只是看人們找父親幫忙。我回國後,特別是擔任醫科大學校長之後,出現各種找我幫忙醫療問題,其實每一次都是難題。
因為我不是醫生,我不能提供直接幫助,所以都需要找醫生。
我父親作為醫生,其他人找他,他可以是在工作時間之外給親戚朋友額外幫助,幫助一位親友並不影響對其他病人的診治。
我不是醫生,是否找醫生幫忙,是道德上的兩難問題:我不找醫生幫忙,拒絕了親戚朋友裡面的病人,有時可以說是見死不救;而如果我找醫生幫忙,我不能保證沒有影響醫生救治其他病人的時機。這一道德難題,我不可能解開,因為醫療時機的主動權和決策權不在我。在這裡說清楚,我絕不認為參與找醫生是功勞,而只是沒有其他更好辦法。
今年二月,外地的親戚委託幫忙其朋友的孩子。一位三十多歲的青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但疾病治療幾個月後病危,雖然所在地屬於我國醫療資源非常好的城市,當地醫院已經覺得束手無策。我在北京找有關醫院的領導、他介紹了認為適合處理類似病情的醫生。北京和外地醫院醫生連線上。
我以為會需要病人轉院來北京,結果醫生提出的辦法很簡單:停藥。
我非常好奇是否有用。
不幾天,得到訊息:病情好轉後,病人已經出院回家。
一個月後,病人家庭還要我再次感謝醫生。
這樣的變化,救了一位年輕人,也給一家的人帶來了幸福。
這樣的醫生,永遠令人感動。
這提醒我們大家要肯定醫生的核心能力:行醫。
這要求我們的體系不能只盯住診斷用了什麼方法、什麼儀器、治療用了什麼儀器、多長時間。
這位醫生,只是看了病歷,與當地醫生有通訊交流,給出了簡單的兩個字“停藥”,卻取得了令外人驚歎的結果。
【以上的原文於2023年3月23日首發,2025年再次發表時標題和內容不變,摘要是新的】

END
推薦閱讀

這或許是應對特朗普關稅戰的最好辦法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