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讀者:林江南
母親說她腿疼得厲害,讓我帶她去醫院檢查一下,我知道她這麼說一定是病得比較嚴重了,對於母親這樣的農村婦女來說,但凡連續吃去痛片能忍住的病都不會開口要去醫院。
我沒有按照母親說的等到週末放假再帶她去醫院,而是立刻請假。母親一邊抱怨請假扣錢,一邊說自己人老了不中用了。父母到了這個年紀,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住院,心疼高額的醫藥費,更擔心“久病床前無孝子”;同樣,像我這樣的獨生子女也害怕父母生病,經濟壓力是必然的,身心也會非常疲憊。
脊椎突出壓迫神經,如果再不手術就有癱瘓的風險,縣城醫生給的建議是立刻去省城做手術,沒有過多的解釋,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就讓我們母女陷入恐慌,去省城則意味著病情嚴重、報銷更少,我也要請長假陪同,而此時父親也在飽受腰傷和闌尾炎的折磨。

《都挺好》劇照
焦慮、無措,還有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分身乏術的無奈,此時的我深刻體會到了獨生子女的無奈,無人傾訴,無人幫襯,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遊走。我開始想,如果有個兄弟姐妹,是不是遇事有個商量的人,是不是有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可以讓我依靠,一起分擔壓力,可惜凡事沒有如果,況且有沒有兄弟姐妹的選擇權也不在我,我享受了獨生子女的好處,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來不及多想,事情推著我一步步向前,請假、買票、掛號,曾經被父母呵護的小孩如今要獨擋一面了,母親的手術必須去省城,父親的闌尾炎手術在縣城就可以做,但把他一個人留在家裡,無人照顧也是個棘手的問題,我只能帶著父親一起去,此時的我也顧不上新農合報銷的問題了。
母親的腿走路吃力,父親的腰傷也讓他行動緩慢,一路上我可以說是疲憊不堪,但我知道相比父母幹農活的辛苦,我這些都不算什麼。老家的人大多以種地為生,成片成片的黑土地供養出了無數個我這樣的大學生,卻也壓彎了父母的脊樑。父親的腰傷和母親的脊椎突出幾乎都是累出來的,經年累月的體力勞動過度消耗了他們的身體,又捨不得休息,捨不得看病,膏藥和去痛片在他們眼裡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理解父母的心情,一方面是為了趕農時,一方面是怕花錢,家裡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靠出賣力氣賺來的,因而在他們看來錢要花在我身上才值得,我考上大學,在寫字樓裡工作,不用像他們一樣靠天吃飯,是父母一直的心願。
帶著母親去省城的路上,我說要是有個兄弟姐妹就好了,可以幫我分擔一些。母親說那時候日子難,拋開政策的原因,家裡確實養不起兩個孩子,就連我小時候都是放在姥姥家養大的。她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小小年紀就開始種地,累了一身的病,所以不希望我走她的老路,家裡再窮,也要支援我讀書,但如果有兩個孩子,那我能不能讀書就不一定了,並非是偏心誰,而是條件不允許。我想,敗給現實的除了愛情,也許還有親情。

《小敏家》劇照
省城的醫生說母親真能忍,忍到這種程度才來手術,母親說不是不想來,是新農合在縣城醫院報銷的比例更高。醫生也明白了我們的處境,仔細交代著術前事項和各種流程,不知道母親是聽不懂還是記不住,無措地看了看醫生又看向我,現在的我儼然取代了父親的位置,成為家裡的主心骨。我想,還好在省城就可以手術,如果是去北京,我更會更加無助,在我們這裡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去過北京,要是去也是為了治病。
母親的手術很順利,我暫時鬆了一口氣,在母親住院期間我每天也要處理一些工作。雖然平時總說公司離了誰都行,但是也只是說說而已,請假期間誰不是照常工作,不要指望把工作都丟給同事,該做的還是要做。母親心疼我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她和父親,總說我又瘦了,叮囑我好好吃飯,也經常詢問住院的花費,我沒有如實相告,她省吃儉用了一輩子,要是知道花了多少錢,怕是又要著急上火,幫不上忙還不利於養病,賬戶餘額不足的苦惱留給我一個人就好了。
父親的闌尾炎雖然不是個大手術,但也要休養幾天,我認真聽著醫生說的術後注意事項。父親是從來不會聽這些的,這些年他除了幹農活和打零工,家裡的事情他從不操心,年輕的時候母親是他的依仗,老了又可以繼續依靠我。我將醫生說的注意事項轉換成父親能聽夠得懂的話,並一遍遍囑託他一定要按醫生說的做,不然手術就白做了,不僅浪費錢,自己也白受罪了。
當我以為可以徹底鬆口氣的時候,父親卻把我的話當做耳旁風,趁著我處理工作和母親休息的時候,把路上沒吃完的火腿腸給吃了,說自己餓得實在受不了,手都發抖了,想著吃一點問題不大。看著父親理直氣壯的表情,我氣得嚎啕大哭,不想過多跟父親說什麼,我知道多說無益,急忙找到了醫生反饋情況,醫生說要是正常排氣就沒什麼事,如果沒有的話就要拆線再處理。我和母親就這樣守著父親,生怕他再做出什麼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我也扛不住壓力,和父親發了脾氣,並且跟他說如果再這樣不聽話,我就不管他了。不知道我的話唬住了父親,還是他不想再受一次罪,父親變得老實多了,好在最後有驚無險,但我和母親依舊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監督父親身上,畢竟脆弱的我經不起任何波瀾了。

《好事成雙》劇照
我感覺自己到了崩潰的臨界點,賬戶的餘額在一天天變少,每天還要照顧生病的父母,工作又無法徹底放下,走在零下二十幾度的街頭,我真的很想放聲大哭,孤身一人的我切實體會到了什麼叫“欲到中年事更多”。父母同時生病,深陷獨生子女的中年困境,我該如何脫困。焦慮、脫髮、失眠、心慌,每一天我都過得異常辛苦。
我只能眼前的困擾中拼湊出一些希望,反覆告訴自己父母都在身邊,我還有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事情看起來還不算太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沒人能照顧我的情緒,我只能自我疏導,不然一味的抱怨嘆氣除了把自己的身體拖垮還有什麼用呢。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再和父母發脾氣,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生病的人本身就敏感脆弱,我又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如果我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他們怕是要想得更多。父母也不想生病,生老病死本就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我又何必給他們增添負罪感。
在醫院的日子裡,我幾乎每天都在給自己打氣,讓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面對父母,可“知女莫若母”,我的一些小心思還是逃不過母親的眼睛。看著同病房的老人有三個子女輪流照顧,時而有說有笑地互相分享,說不羨慕那是假的,我多麼希望我也有兄弟姐妹,能懂我的心情,能減輕我肩上的重擔,可父母已經給了我全部的愛,並且舉全家之力託舉我一路讀書,讓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身,讓我不用靠著黑土地謀生,甘蔗沒有兩頭甜,我不能太貪心。
母親看出了我的羨慕,對我進行了誇獎,試圖安撫我的情緒,說這麼多年一直叫我“兒子”,現在看來我真的不比兒子差,該承擔的責任一點都沒少,對家裡的貢獻也最大。我知道母親叫我“兒子”並不是重男輕女,一方面當初是真的想生個兒子,在農村兒子就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繁重的農活對體力的要求太高了,像母親這樣體型瘦弱的女性多數都在咬牙硬扛,她自己吃了太多的苦,不想再生個女兒像她一樣;另一方面在我出生以後,父母就確定了無論如何都要讓我讀書,一定要培養我獨立、闖蕩的性格,像個男孩一樣,在外不被人欺負,這樣他們才不會過分擔心。我告訴母親不要多想,我確實羨慕別人有兄弟姐妹,但眼下這些問題我一個人都可以解決,沒有什麼困難是過不去的,母親更加欣慰我的懂事和妥帖。

《玫瑰的故事》劇照
等到父母都出院,我看了下賬戶餘額,可以說是工作N多年,回到解放前,雖然經濟上讓我傷筋動骨,但好在風雨已過,一家人依舊可以彼此陪伴,就像石磯娘娘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母親的病並沒有徹底根治好,父親的腰傷也是隱患,他們也在一天天變老,不知道我是該未雨綢繆給他們買份補充保險,還是事到臨頭的時候見招拆招,人到中年,歸根結底許多問題的本質都是經濟問題。但我也不會苛責自己,畢竟我也只是個普通人,以一己之力擔起養家的重擔已經很不容易了,沒必要抱怨自己的渺小和無能為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坦然接納,是我的解壓的方法之一。
我知道我面對的父母生病問題是許多獨生子女都會遇到的,大三寒假時我去醫院探病,堂兄也是一個人照顧兩個生病的老人,大伯得了肺結核,大伯母中風,堂兄跟我說好在是冬天,如果趕上秋收,他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三春不如一秋忙”,要是收晚了趕上一場大雪,辛苦一年還要賠錢,如果再加上兩個老人都生病,他都不敢想要怎麼熬過去。作為獨生子女的我立刻就理解了堂兄的心情,只不過沒預測到幾年之後我也要經歷一次,或許當時的我心存僥倖,覺得這是個例。
人到中年,我的精力也大不如前,在醫院照顧父母親期間生了場小病,輸液一週才好起來,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如果有一天我要是倒下了,父母要怎麼辦。自從工作以來,我就成為了父母的精神支柱,小到新買的手機如何使用,大到生病住院要我全程陪同,我知道他們跟不上現在社會的發展速度,面對新事物會不知所措,所以我耐心地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我也會衰老,如果再遇到一次父母同時生病住院這種情況,我又要如何處理呢,畢竟經濟條件是不會隨著我的年齡增長就會好轉,經濟和年齡是不成比例的,可我始終相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要看付出多少和解決多少。

《小歡喜》劇照
面對中年獨生子女必須解決的養老和醫療問題,我需要改善我的經濟條件,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開展副業,這樣我也有能力請護工和給父母買一份補充保險;或者和堂兄互相幫助,彼此照應,報團取暖來共度寒冬,當然這需要日常就多走動,維護好親戚關係。
我深知自己要承擔的責任,但同時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即便父母再依賴我,我也要有獨立的空間。中年也好,老年也罷,做好規劃,大步向前。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排版: 初初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