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核心業務總合同訂單數千萬。


文|海若鏡
來源|36氪Pro(ID:krkrpro)
封面來源|Pixabay
36氪獲悉,數字化臨床研究企業“新視焰”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浙江省“4+1”生物醫藥與高階器械產業基金、夏爾巴投資、紅杉中國種子基金等共同投資。本輪融資將用於繼續拓展醫院,加速DeepSeek在臨床試驗行業的應用落地。
新視焰成立於2020年,以數字化技術提升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的效率,特別是在“遠端監查”、“受試者費用發放”環節,為申辦方(藥企、CRO等)和醫院提供數字化工具,解決資料記錄、追蹤和監查的痛點。36氪曾跟蹤報道其融資程序。
據介紹:當前其遠端監查系統已在150多家醫院落地,服務了70餘家申辦方,包括輝瑞、羅氏等跨國藥企。2024年公司遠端監查等核心業務總合同訂單數千萬。
藥物研發,與萬千患者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對試驗資料的合規性、嚴謹度要求極高。在臨床試驗領域,有一個準則是“沒有記錄等於沒有發生”。近十年來中國臨床試驗的資料質量大幅提升,保留了海量的研發資料,證據鏈清晰完整。這正是接入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訓練臨床試驗AI智慧體的先決條件。
“藥物臨床試驗的場景,特別適合AI落地。用DeepSeek輔助,可以快速完成很多固定動作,比如以往CRA(臨床監查員)要做的SDV(源資料驗證)、SDR(源資料稽核)等。”金傑飛介紹,除了基礎功能,AI還可以制定臨床試驗方案時,前置性預警執行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透過支援決策來提高試驗效率。在具體落地時,團隊會有針對性地解決資料接入、提示詞模版等具體問題,定製具體功能。
當前基於通用大模型的垂直應用開發,本質上是將"廣度智慧"轉化為"深度價值"。這需要資料護城河、場景理解力、商業化驗證三重能力。AGI帶來的機會,將利好已經有使用者基礎、跑通業務場景商業化的企業。
成立四年多來,新視焰主要聚焦在“遠端監查”這一環節。金傑飛認為,大部分醫院客戶很務實,需要能解決具體問題、在單個點上做深做透的產品。從這一邏輯出來,新視焰在過去一年多新增了紙質報告電子化、CRA資料地圖、受試者費用發放等功能。
在臨床試驗過程電子化、數字化之前,醫院存在大量的紙質版試驗材料、結題報告等,這些材料承載的數字資產頗有價值,但紙質素材難以貯藏、檢索、挖掘。為了解決醫院這一痛點,新視焰的遠端監查產品新增了“批次掃描”模組,可以快速將這些材料轉換成電子版。
“比如南方一家三甲醫院,我們已經幫他們掃描了130萬頁報告,這還只是那邊歷年來結題報告的1/4,全部完成大約有五六百萬頁材料。”金傑飛介紹道。對於AI而言,可連線的資料越多、越連貫,訓練出的結果可能越準確。
為CRA提供“資料地圖”這一功能,也得到了申辦方的歡迎。因為CRA在監查資料過程中,要面臨多家醫院的資訊化系統,一家醫院又存在門診、住院、護理等多個系統,此前主要靠CRA的記憶去檢索資料,有可能會出現遺漏或紊亂。因此金傑飛團隊為之開發了類似於“導航”的資料地圖,為其解決實際困難。
另外,新增“受試者費用發放”功能,也是從申辦方剛需出發。受財務流程等因素影響,一些醫院為臨床試驗受試者發放補助時,存在時間拖延滯後,這會直接影響受試者參加臨床試驗的積極性,甚至會導致受試者中途脫落。透過這一數字化功能,能夠即時發放補助,解決了細小卻棘手的問題。
如今AGI已經在臨床試驗資料採集、資料治理、風險預警及決策支援等環節發揮作用。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相當比例的臨床試驗監查工作,可以由AI研究助手協助完成,而人類專家可以將更多時間精力聚焦在複雜的醫學判斷、給予受試者充足關照等方面,進一步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試驗理念。



點選關鍵詞,檢視最近的早起看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