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網友在“永琪美容美髮”的點評評價區寫下“黑店”“千萬不要上當”之後發現,這家評分低至2.9分的美髮店,總共擁有76個評價,其中39個都是差評,堪稱Tony受害者聯盟,受害網友留下清一色的“推銷”“”額外收費“等評價。

共同的受害經歷很容易讓人們產生惺惺相惜之感。另一方面,想到“原來不是隻有我一個傻瓜被騙”,寫差評都寫得更有底氣了。

有網友總結經驗,看大眾點評一定要先看差評,畢竟理髮這種事,別人剪的美若天仙的髮型未必能複製,但強制消費的推銷話術可是流水線上批次生產的。
一定程度上來說,多看差評可以避免部分登上1818黃金眼的命運。因為有網友發現,許多理髮店在1818曝光之前,早就已經在大眾點評上臭名遠揚了。

比如燙髮分18個區的震軒理髮店,在為劉先生分割槽燙的六年前,就有網友留下差評:坑一個是一個,進去就是讓你漂,讓你燙。
底下還有一個看起來同是受害者的網友評論,氣死了,流氓騙子店。評價和評論相隔兩年,可見商家始終堅守著以欺詐為核心的職業準則。


Green格瑞美容造型的47條差評中,很多網友都提到“推銷辦卡”“坑”“為什麼還沒倒閉”,最後這家店果然在今年11月登上了1818。
就像義烏指數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美國大選一樣,大眾點評上寫差評的網友,是比1818黃金眼更及時的吹哨人。


此外,這些店被曝光之後,大眾點評的評價區會瞬間熱鬧起來。更多曾經“受害”的消費者被喚醒,開始追加評論。


另一方面,無數正義之士搶佔問答區,儼然成了一個網際網路打卡點,網友們用一種近乎陰陽的方式,表達集體憤怒。
網友們說著“我的頭可以少分兩個區嗎?”以幽默回應荒誕,調侃背後藏著的是對不合理消費行為的反抗。

網際網路當然有記憶,熱心的點評網友會一遍一遍地在評論區幫忙複習,鞭屍不是攻擊,是不希望更多人被騙的善意。

坑了殘疾人16萬的理髮店問答區底下,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網友的憤怒——只恨平臺不允許說髒話。
由此可以看出,大眾點評不僅是吐槽的陣地,更是消費者團結起來對抗無良商家的生活智慧。1818黃金眼雖好,但畢竟是電視節目,更新頻率慢,而大眾點評上網友討伐黑店的力量是24小時不間斷的,廣大消費者戰爭的汪洋大海。

黑店可不止存在於美髮,從餐飲到健身,從美容到洗浴汗蒸,世界那麼大,拔草的路上總要坑踩,而大眾點評的評價區,早已成了網友們聯合“圍剿黑店”的主戰場。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行各業推銷話術,甚至填平資訊差,大家互通有無,分享自己的踩坑經歷。


辦婚禮,交了錢之後一點點坑錢,不斷找新的理由讓補差價;交完錢之後態度就變得很惡劣。


汽車維修,店員把普通的車胎被扎說成車胎老化,必須換胎;報價虛高,漫天要價之後發現客戶懂行情,又立刻改口說可以優惠。


寵物醫院裡的醫生更像銷售,問診時不斷誘導加新的專案“給咱寶貝加個XX”,絕育前做了一大堆檢查專案,還沒絕育就花了1000多塊,推銷藥品和貓糧。


收費大幾萬的月子中心其實提供的服務很不專業,利用產婦生產後的心理販賣焦慮,推銷內衣,一些套餐裡的專案形同虛設,連基礎的房間恆溫恆溼都做不到。
吃頓飯理個髮踩雷就算了, 但像在寵物醫院、月子中心這種地方踩雷,所帶來的損失並不只是金錢上的,可能還有寵物的治療時機,產婦的身心健康……真正關乎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安全。

許多消費者事無鉅細地寫下差評,已經不再是為了維權,而僅是希望別人不會踩相同的坑。這些不愉快的消費經歷背後,網友們的聲音匯聚成強大的力量。差評不僅是吐槽,更是網友們聯手創作的“黑店編年史”——用真實的經歷,把無良商家的底褲扒了個乾淨。
對消費者來說,每一條犀利的評價,都是一場消費正義的勝利。它不僅幫後來者省下時間、金錢和眼淚,也逼得那些心懷僥倖的商家重新掂量自己的套路值不值。
人們的每一次發聲,都像是一次對消費環境的“微修正”。當更多點評網友勇敢分享自己的踩坑經歷,差評不再只是抱怨,而是揭露問題、避免更多人受害的一種行動。

在大眾點評上,使用者已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鬆散的生態圈,這個圈子裡有真實的好評分享,有曝光、吐槽和避雷,還有看到新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想就這過往經歷幫忙說兩句的熱心網友。
或許,最終讓天底下沒有無良的商家的,除了1818黃金眼們,更多是線上評價區裡來自廣大網友一句句:

設計/視覺:L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