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鏡的釋出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作為小米硬體生態中的重要一環,不僅為使用者帶來了全新的互動體驗,也為內容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從一位短影片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了小米AI眼鏡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輔助功能以及商業變現模式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分析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和未來潛力。
———— / BEGIN / ————
01
小米釋出會的前一天,我和媳婦討論會有哪些看點。
媳婦認為,YU7之外全是配菜,大家只想知道它到底賣多少錢。而我丟擲的答案是AI眼鏡。

▲ 圖源:小米官微
不是我作為比亞迪車主瞧不上小米汽車,恰恰相反,YU7的確定性太強了。觀眾無需期待,準備好歡呼與掌聲就好,反正價格一定有驚喜、上市肯定不夠賣、產量就是銷量。
但按照我們炒股韭菜群裡的名言:利好出盡,即為利空。這可能也是小米集團的股價在釋出會第二天衝高回落的原因之一。
而AI眼鏡是小米的新故事,在小米這場“上貨式”釋出會中,眼鏡跟汽車,是唯二兩個由雷軍釋出的產品。這兩天,我已經在抖音、小紅書刷到了幾十條小米AI眼鏡的測評影片,甚至有去買一臺的衝動。
去年剛送我大疆Pocket 3的媳婦拋來一個白眼。
那是她為了支援我轉型做短影片下的血本,然而一年之間,我使用的次數不超過5次。
Pocket 3很好,但它不懂我的懶。
小米AI眼鏡讓我感興趣的點,就在於方便。
方便是一種境界,有時候在商業競爭力還可以成為殺手鐧。
手機能取代相機,是因為它出片更好嗎?喬布斯都得爬起來直襬手。
在方便的前提下,能拍出更美的照片,是這幾年國內手機廠商競爭的關鍵邏輯。
媳婦前陣子跟朋友去聽演唱會,回來就懊惱:沒帶上家裡的小米手機,被朋友的OPPO出片比下去了。
02
科技數碼圈的測評博主們,應該是第一批小米AI眼鏡的使用者。
手速快是王道。
這邊雷軍還在釋出會談夢想,那邊,就有博主衝到小米之家的線下門店提貨了。
同樣是雷軍親自介紹的產品,YU7車主就只能慢慢等。
從目前出來的測評效果來看,它的優點在於:不難看(注:此處只代表個人直男審美)、很適合做第一視角的拍攝。大疆Pocket 3還需要佔用一隻手,眼鏡的存在感就低多了。

▲ 圖源:大疆官方社交媒體
這對於短影片博主應該非常友好。
前段時間我去邢臺看產業帶,拍了些影片素材,其中有一段,我想站在村口介紹當地的寵物糧小作坊,舉著大疆Pocket 3時,路過的大爺們總盯著我看。
他們看一眼,我的思路就斷一次。
最後愣是等到太陽快落山,大爺們都回家吃飯了,才勉強錄完。
如果用的是AI眼鏡,那場面可能就不一樣了。
我可以一邊走著一邊介紹,最多讓別人以為我是在唸咒語,自覺保持距離。
但作為初代產品的小米AI眼鏡,目前的侷限也很明顯:AI還有些智障。
不止一位博主展示了AI識別效果,比如把特斯拉認成理想、認不出檸檬紅茶。
發售不到半個小時,這款眼鏡在小米商城就全部售罄,在京東自營渠道也很快賣出了7000+,合理猜想:類似AI智障的段子,可能在下個階段會湧現,甚至成為短影片博主們的流量密碼。

▲ 圖源:社交平臺
不用擔心小米受不住。
當年的Are you OK之後,這家公司在玩梗道路上越走越遠。
何況,對於一款新產品,因為使用者可接受範圍內的不完美形成話題,總比默默無聞強。
小米是AI眼鏡生意裡的新手,但這門生意本身已經不新了。
從聯想、三星、位元組、百度、阿里這樣的大廠,到Rokid、雷鳥創新這樣的創業公司,都在場上。

▲ AI眼鏡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可惜,沒有一款產品具備小米AI眼鏡眼下的熱度。
這跟AI硬體裝置還沒有成為大眾產品有關係,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們缺乏一位像雷軍這樣的頂級推銷員:既能把定價20多萬的車,一晚上賣出別人一年的量;也能把一些晦澀的名詞、相對小眾的產品,讓大家記住。
03
按照小米官方的說法,AI眼鏡是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慧裝置隨身的AI入口。
小米的硬體生態建設非常強大,佈局可謂細緻入微,大到汽車、冰箱、電視,小到手機、手錶、檯燈。一切與使用者有連結的產品,都會納入到龐大的“人-車-家”硬體生態佈局之中。這是小米的“基建”。
當國內AI賽道的重心已經從0-1的基礎技術,進化到應用層面,基建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了。
颱風來了,80公斤的人肯定比80斤的人站得更穩當。
不過,從初生代產品的配置來看,小米還是相對保守的。它選擇了更實用的AI攝像眼鏡,突出攝像和多模態AI互動能力,而沒有去挑戰AR。
它老老實實地進行了“眼睛”功能的延伸,拓展了視覺能力的邊界。
比如,我坐在電腦前,一邊碼字,一邊藉助AI眼鏡處理手機上的資訊;騎行時,用過AI眼鏡呼叫導航、接聽電話;拍照、錄影片時,也無需舉著手機,一條語音指令就可以開啟拍攝。
換而言之,區別於大疆Pocket 3對手機的替代意義,它更像是手機的夥伴,把它的一部分功能可視化了。
這也是小米的聰明之處:不追求用一款完美的產品亮相,而是透過解決一小部分人群的剛需,在賽場上佔個位置。很明顯,這裡是長期戰場,全球有80億雙眼睛,被AI眼鏡”佔領”的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競爭已經在加劇。Ray Ban研發的Meta智慧眼鏡2024年銷量達到200萬臺,出貨量較2023年增長210%。Meta已經宣佈了擴產計劃,預計2026年底AI眼鏡產量達到1000萬臺。
另外,還有機構資料顯示,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將增至550萬臺,與上一年同比增長135%。IDC資料則顯示,2025年中國市場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275萬臺,同比增長107%。
小米不造風口,但確實會選風口。
04
今年2月,字節跳動的全體員工會上,公司CEO梁汝波提出2025年的重點目標:探索新的互動。多方訊息證實,字節跳動正積極推進自研 AI 眼鏡專案,這一專案有可能成為字節跳動新互動的“主角”。
位元組過往在硬體專案上的戰績並不算理想,不管是花錢接手外面的專案,還是內部組團隊做產品,它都沒能在這些產品上覆現流量生意的極致。
相比之下,小米做硬體的基建顯然更強。一位行業分析師之前在抖音上回答粉絲提問時說:
“(如果關注AI眼鏡行業)你就盯住小米,看小米什麼時候‘下場’。”
換個角度來看,雷軍其實給抖音送了份“大禮”:
第一步,購買小米AI眼鏡的使用者可以製作vlog,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拍攝生活素材,這類內容的增加,可以有效拉昇抖音的活人感;
第二步,其他硬體廠商可能會跟進,市面上出現更多的主打攝像功能的AI眼鏡,從而進一步降低短影片博主的入行門檻。
也就是說,即使自研的AI眼鏡沒爭氣,也不妨礙位元組吃到這波紅利。
當然,這只是最差的結果。
位元組眼下對AI的重視程度極高,連張一鳴都頻繁從新加坡回國,會見AI行業的相關人士。
它應該不會甘願成為AI眼鏡生意裡的“喝湯者”。
最後我想說,AI眼鏡作為新的互動載體,至少有三個優勢,值得所有內容創作者關注:
一是,全新的“第一人稱視角”,將觀眾從平面敘事帶入到空間體驗式敘事。
戲劇表演中有三要素:真聽、真看、真感受。對於短影片使用者,這種體驗也非常重要。
在以往的影片、直播內容中,為了營造“第一人稱視角”,主播會把攝像頭放到頭上,也有一些主播舉著手機,邊走邊拍,但其呈現的畫面,與真正的“第一人稱視角”有區別。
而AI眼鏡可以拍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稱視角”,儘管目前在畫質、防抖、拍攝長度等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但這些都是可以在後續產品中不斷迭代升級的。
“第一人稱視角”可以極大增強影片、直播的真實感和沉浸感,這非常適合分享旅行、烹飪美食、運動探險等賽道的影片創作者。
二是,解鎖輔助功能。
AI眼鏡承擔了一部分原本需要用手來進行的操作,並且可以透過超級小愛(智慧大模型)來發送語音指令,可以為主播提供影片、直播的輔助。
比如我所在的珠寶玉石行業,有很多“走播代購”,他們拿著十幾斤重的手機、支架、電池遊走於各大玉石市場,如果用AI眼鏡直播,他們可以輕鬆很多,解放出來的雙手,可以更好地做商品展示。
在店播場景中,AI眼鏡可以用作“提詞器”,也可以用作直播助手,比如主播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可以隨時查詢。
在街訪類的內容中,AI眼鏡因為存在感弱,可以減少被拍攝者的緊張感,更容易捕捉真實的反應。
三是,新的商業變現模式
傳統的短影片變現方式主要是廣告、帶貨,前者需要流量基礎或者創意,後者需要銷售能力,總體來說,對商業變現的基礎能力要求比較高。
AI眼鏡直接利好體驗式內容,比如我們去高階酒店、坐頭等艙,使用AI眼鏡拍攝時,呈現給使用者的內容是更加直接、更具感染力的,圍繞”體驗”這個關鍵詞,今後可能會有更靈活的變現形式。
這些觀點還需要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慢慢去驗證,但眼下,我可能得先花上一筆錢了:
昨晚我的家用孵蛋器成功孵出了第一隻小雞,媳婦把它捧在手心裡,興奮地喊我看,讓我掏出手機好好拍,一邊還唸叨:
“要是有AI眼鏡,我自己就能記錄了。”
媳婦惦記上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出現在我家。
我知道,AI眼鏡的風口,我是肯定得追了。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山農下山,作者:山農下山
👇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