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感覺檔案》(The Unheard Echoes)是一場以劇場為媒介的記憶與表達實踐,面向有意探索自身經驗與邊緣敘述之間關係的非表演專業參與者。專案名稱“感覺檔案”源自文化研究學者 Ann Cvetkovich 的概念,強調情緒、身體與記憶在非主流歷史中的核心地位——當某些經歷無法被寫入“官方檔案”,它們往往以情感的方式存在與傳承。
本次劇場工作坊融合了多個來自批判性戲劇研究與實踐的理論視角,旨在透過劇場藝術的形式重新啟用被忽視的邊緣經驗。我們將以一種名為“後逐字劇場(Post-Verbatim Theatre)”的創作方式為基礎,結合真實的個人口述和劇場表達,讓參與者有空間去重新詮釋過去的故事,並探索時代與個人情感之間的聯絡。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者將不僅僅是故事的複述者,更是創作者與再詮釋者,他們將以身體與感知重新構建這些敘述的質感與意義。
劇場在本專案中被視為一種時空性的容器——它能夠將不同時間與空間中的個體經驗置於同一場域中,通過當下的共創實踐喚起對過去的回應與再思考。這種“時空體互動”(Chronotopic Interaction),使劇場成為一種打破線性敘事、連結記憶與當下的有力工具。
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情感作為一種知識結構的作用。許多未被納入主流敘述的經驗,往往以非語言的、被壓抑的形式存在於身體與情感中。“感覺檔案”(Archives of Feelings),強調記憶並不僅僅由事件構成,更由感受、創傷與情緒所編織。作為劇場素材的口述歷史包含著另一種形式的地方經驗與歷史動能。透過將這些敘述引入當下的劇場實踐,我們希望回應一種跨地域共創與互助的可能性:它既是一種美學上的對話,也是一種基於情感的實踐性連結。此種跨地互動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使記憶的傳遞、情感的流動與社群的支援成為可能。

《感覺檔案》共包括六個工作坊,將運用戲劇遊戲、身體與聲音訓練及集體創作的方法,引導參與者探索和再現歷史記憶及個人經驗間的互動關係。歡迎對戲劇創作、歷史敘事和性別議題具有濃厚興趣的夥伴,與我們共同構建充滿能量的、以共創為核心的劇場實踐。為確保專案的順利開展與有效參與,參與者需保證能夠出席全部六個工作坊及最終呈現。
《感覺檔案》工作坊系列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798茶館”專案的支援下呈現。
文/策劃/圖片提供:吳漫
工作坊時間安排
2025年6月28日,14:00-19:00
Session 1:戲劇遊戲與集體記憶探索(帶領者:吳漫、呼延婷)
2025年6月29日,14:00-19:00
Session 2:口述史的創意詮釋(帶領者:吳漫、呼延婷)
2025年7月5日,14:00-19:00
Session 3:戲劇作為表達方法(帶領者:Shani Erez)
2025年7月6日,14:00-19:00
Session 4:戲劇作為表達方法(帶領者:Shani Erez)
2025年7月8日,19:00-21:00
Session 5:集體創作與排練 最終成果整合與呈現的準備(帶領者:吳漫、呼延婷、Shani Erez)
2025年7月10日,19:00-21:00
Session 6:集體創作與排練 最終成果整合與呈現的準備(帶領者:吳漫、呼延婷、Shani Erez)
2025年7月11日,19:30-21:00
最終成果內部展示
地點: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

報名須知
我們希望參與者
– 關注性別議題,並對性少數群體過往經歷具備濃厚興趣
– 希望探索劇場作為一種行動方式的可能性
– 能夠以開放、包容、平等的心態與其他夥伴共同創作
– 是否具備表演經驗將不作為報名門檻
– 能夠全程參與並積極投入所有工作坊活動
由於空間限制活動可能無法接受所有感興趣的報名人群,最終入選人數暫定9-15 人。敬請您的諒解。
報名方式
請將以下資訊傳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標題請註明:“《感覺檔案》工作坊報名 + 你的名字”
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5月12日
請在郵件中附上以下內容
1. 姓名(可使用暱稱)
2. 年齡範圍(可選:18–25 / 26–35 / 36以上)
3. 聯絡方式(郵箱 / 微訊號 / 電話)
4. 確認你可以參加全部工作坊場次(6月28日–7月11日)
5. 一段簡短的自我陳述。你可以圍繞以下問題任選其一進行書寫(也歡迎自由發揮):
– 你希望在這個劇場空間中表達或觸碰什麼樣的經驗?
– 有沒有哪種故事或情感,你覺得它們在公共空間中常常被忽視,卻對你來說很重要?
– 如果你曾經覺得“有話說,卻無處可說”,你希望這個空間能如何回應你?
6. 你平時是否關注與性少數群體有關的社會議題?你可以簡單談談你關心的某個具體議題,也可以講講你希望透過藝術、表達或行動參與公共生活的方式。
這不是一次“篩選”,而是我們彼此瞭解的起點。請放心表達。我們將在截止後的一週內透過郵件回覆是否成功入選,併發送詳細日程與準備說明。感謝你的信任與期待!

團隊簡介

© 私人
吳漫(專案發起人、導演、策展人)酷兒表演與電影領域研究者和實踐者,北京酷兒影展委員會成員及前任輪值主席。參與創作與策展多部國際展映影片,著有《邊緣中的邊緣》(唐山出版社,2024年)。曾以製片人身份參與柏林電影節天才營,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青訓營以及威尼斯雙年展學院。2023年獲英國志奮領獎學金,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取得應用戲劇專業碩士學位。

© 私人
Shani Erez(she/her)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劇場創作者,集導演、編劇和演員於一身。她既熱衷於新文字創作,也對古典劇目有濃厚興趣,並在英國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RCSSD)接受了相關訓練。她在即興創作方面經驗豐富,並對演員與導演之間的關係尤為關注。Shani是BOLD Theatre的簽約藝術家,同時與英國多所頂尖戲劇學校有長期合作,教授表演與導演課程。

© 私人
呼延婷(專案戲劇構作)編劇、戲劇構作,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Z世代女性劇場小組維奇維奇WhichWitch發起人,關注性別平等與女性權益。從事社會參與式劇場實踐,擅長融合紀錄與虛構元素進行劇場創作,希望以劇場作為方法,推動社會議題的對話與改變。
誠摯期待您的加入,共同探索歷史的迴響與當代的回應。

常見問題解答 Q&A
Q1:這個劇場工作坊適合我嗎?我沒有任何表演經驗。
A:當然。是否具備表演經驗將不作為我們選擇共創夥伴的依據,我們非常歡迎非表演專業出身的參與者。我們關注的不是“演技”,而是參與者作為一個個體的經驗、思考與表達願望。
Q2:我們需要表演某些“角色”嗎?會不會很有壓力?
A:不用太擔心。參與者將不會被要求扮演傳統意義上的“角色”。我們鼓勵大家用自己的身體、聲音和語言表達與某些敘述產生聯結,形式是開放的,工作坊現場也會有經驗豐富的導師與大家共同探索可能性。
Q3:需要什麼知識儲備嗎?歷史、學術背景之類?
A:否具有與議題相關的知識與學術背景也將不作為我們選擇的依據。比起知識,我們更關注參與者的個體感性經驗,我們期待參與者擁有開放的心態與表達的興趣。當然,如果你認為你掌握的知識將構成你重要的情感表達,我們也非常期待你的融合。
Q4:是否會有公開呈現?我的內容會被公開傳播嗎?
A:工作坊目前計劃在最後一場進行內部或小範圍分享展示。但一切內容呈現將根據共創過程中參與者們的意願共同決定,我們不會強制要求公開任何內容,也不會侵犯參與夥伴的個人隱私。
Q5:為什麼要強調“共同創作”?它意味著什麼?
A:“共同創作”意味著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這個工作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將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共同構思、發展並嘗試各種可能性,讓作品在對話和協作中生成。
像、教程課程作者等等。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長按或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