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最終會迴歸工具本質。
作者|鄭玄
虛擬拍攝,這個在國內火了幾年的技術概念,正在進入新的產業發展節點。
自 2020 年迪士尼《曼達洛人》引爆行業關注以來,國內愛優騰芒等長影片平臺持續加碼虛擬製作技術。《流浪地球 2》《長空之王》等電影,以及《大夢歸離》《狐妖小紅娘》系列、《清明上河圖密碼》等熱門劇集,均已將部分場景放在虛擬拍攝影棚製作。
在近期結束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副總裁、智慧製作部負責人朱梁表示,虛擬製作已在過去一年跨入「量產期」:專案數量提升 50%,橫店 2400㎡虛擬拍攝影旗艦棚實現常態化運轉,科幻、現實題材劇也開始採用該技術。不止愛奇藝,騰訊影片也在今年宣佈開始投入虛擬製作,推動劇集虛拍的落地執行。
這項去年還曾被質疑為「偽需求」的技術,為何突然跑通?是技術有了突破,還是平臺投入資源強推?虛擬製作的終局究竟走向何方?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我和愛奇藝團隊以及一些影視行業的朋友做了交流,找到了這個問題的一部分答案。
01
先科普一下什麼是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tion)。其基本原理是將 LED 虛擬影棚和虛幻引擎結合起來,直接在拍攝時生成動態數字場景,從而替代傳統的綠幕和後期合成,實現即時視覺化和更逼真的視覺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字場景替代以前的線下佈景,並讓演員在一個有 LED 螢幕的特殊攝影棚裡拍攝。上一秒演員還是在冬天的皚皚雪原,下一秒就可以切換到烈日炎炎的沙漠。
這項技術可以大幅簡化電影電視劇拍攝的場景搭建和後期製作,尤其適合玄幻、科幻類影視劇——無論是《大夢歸離》中的《山海經》神話世界,還是《曼達洛人》的星際旅行或核爆後的曼達洛星球,傳統搭建或純後期合成都面臨巨大挑戰。
儘管虛擬製作在國內火熱,但實踐團隊常遇瓶頸:技術很酷,但劇組用不起來。就比如:工程師覺得自己的「即時渲染很牛」,但導演卻只關心「演員在 LED 螢幕前能不能入戲」;還有就是系統引數一堆,場記卻連怎麼上傳素材都要學半天。
愛奇藝的解法也很務實——讓懂影視的人來主導技術,開發出一整套能真正滿足影視工作者創作需要的系統。比如下面幾點軟硬體層面的創新,不一定是最酷炫、最昂貴的技術能力,卻能確實解決創作團隊使用虛擬製作的痛點。
1.自研 IQ Stage 系統,不追求最大 LED 屏這樣的「硬體拉滿」,而是最佳化導演最在意的「即時預覽」和「光影匹配」,讓虛實景完美融合,從而解決好萊塢都在儘量規避的全景俯拍問題,突破了創作限制。
2.棚內配備了國內首創的美術置景電動旋轉地臺,拍攝《雲之羽》時發現的屏前正反打拍攝與換景不便的問題,在《大夢歸離》拍攝期間迎刃而解。
3. QClip 雲端協作,把樣片上傳時間從「天」縮短到「分鐘」,製片人再也不用抱著硬碟跑路了。劇組主創可以即時遠端看到拍攝樣片,配合虛擬製作「所見即所得」的特性,讓廢片更少,虛拍片段的入片比更高。
看起來每一項軟硬體的創新,都不是研發了一個「AI 大模型」,自研了下一代「遊戲引擎」這種驚天動地的突破,卻切實解決主創團隊的真實痛點,讓這套虛擬製作系統從一個概念,變成能用,甚至是好用。為今年愛奇藝虛擬製作的爆發量產,奠定了基礎。
02
2023 年,愛奇藝在國內首次上線了使用虛擬製作技術的劇集《雲之羽》;一年後,同班底製作的《大夢歸離》,有七大場景使用了虛擬製作,無論是用量還是場景數都位居行業首位,入片比高達 16%。而到 2025 年,則進一步推動虛擬製作批次落地,進入量產期。在世界大會上,愛奇藝一口氣釋出了《唐朝詭事錄之長安》《雲襄傳之將進酒》《狐妖小紅娘 王權篇》《一枕春華》《與晉長安》等多部新劇的虛擬拍攝畫面。
在當下,大部分平臺還只能拍一兩部虛擬製作 demo,而愛奇藝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在於虛擬製作方案本身更貼近影視創作者的實際需求,更在於平臺級的技術協同。
今年世界大會上,愛奇藝釋出了 AI 創意工具劇本工坊,在媒體交流會上,愛奇藝基礎架構與智慧分發事業群總裁劉文峰介紹,今年使用虛擬製作專案增長 50%,劇本工坊起到了作用。

愛奇藝副總裁、智慧製作部負責人朱梁表示,將劇本上傳到劇本工坊裡可以多維度地分析,拆解出這部劇會有多少個場景、多少場戲。

愛奇藝的劇本工坊,可以分析有潛力進行虛擬拍攝的劇本,並在劇本階段就能用 AI 輔助 判斷哪些場景適合使用虛擬拍攝,虛拍佔比量多大更合適。這就使得虛擬拍攝評估的效率大為提升,過去一個有經驗的場景分析師,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完一個劇本,但現在藉助劇本工坊,評估速度可以提升數倍,同時篩選場景的精準程度,以及後續用影像工坊設計場景供創作團隊參考的能力都有提升。
此外,虛擬製作也不僅是前期的影棚拍攝和後期剪輯製作,想要實現最好的效果,需要一套智慧製作的技術體系配合。比如 QClip 專用軟硬體,可以將虛擬拍攝現場的拍攝畫面進行自動錄製和上傳,主創們可以即時看到導演監視器中的多機位畫面;同時這些素材會在幾分鐘內上傳至愛奇藝的「製片管理系統」,並在雲端與電子場記和原始素材的元資料同步合併。
有了 QClip,跟組剪輯可以直接從 QClip 伺服器拿取側錄檔案,根據即時多機位回放的畫面快速判斷素材可用性,拍攝現場的接戲檢索回看也更方便順暢。《大夢歸離》劇中大量的高標準動作戲份,就是在此基礎上由武術指導和剪輯配合完成。
最後,虛擬拍攝構建的大量數字素材,除了可以用於多個場景拍攝和後期剪輯的複用,還可以用於進一步的 IP 開發,實現多樣化的商業模式。比如拍《大夢歸離》建的虛擬場景,可以直接給劇集、VR 體驗甚至線下樂園使用,讓存在電腦裡的數字素材成為可以持續創造商業價值的數字資產。世界大會現場,就有不少觀眾在外展區用 Apple Vision Pro 體驗劇中的「觀象臺」,高精度場景配合手勢互動拉滿沉浸感。
虛擬製作不是「單點技術」,而是「電影工業化的升級」——今天的愛奇藝早就不止是一家內容公司,更像影視行業的「基礎設施供應商」。
03
當虛擬製作邁入量產階段,其終極價值愈發清晰。
數字資產的跨形態複用已初見端倪:影視場景可復現於主題樂園、轉化為 VR 互動體驗,或衍生為遊戲皮膚……這種"一次製作,多元應用"的模式不僅能壓縮開發成本,更能確保 IP 元素的高度還原。
對創作者而言,技術突破意味著物理限制的消解與想象力的釋放。朱梁坦言,當前仍有主創團隊對新技術存疑,擔憂效果呈現與演員適應性。但他堅信虛擬製作並非替代傳統拍攝,而是為創作開闢新維度。
比如《權遊》《星戰》《流浪地球》這樣的宏大玄幻、科幻 IP,過去鮮有「小製作」,因為需要搭建大量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場景。過去只有 CG 能實現這一點,但每分鐘動輒數十萬數百萬美元的製作成本,不僅小團隊望而卻步,也讓不少優秀的科幻 IP 失去了影視化的機會。
而今天,AI+虛擬製作的技術手段,能讓小成本劇做出電影質感,這讓中國過去一二十年網路文學快速發展下積累的海量精品 IP,有更多機會轉化影視劇集。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應用正突破題材邊界。今天虛擬拍攝更多還是用於代替那些實拍難以做到的場景,所以科幻玄幻劇集的使用率更高,但這項技術的使用潛力遠不止於此,而可以成為追求質量的導演,在任何影視作品裡實現創意的利器。
據透露,愛奇藝的虛擬製作已經開始用於現實題材,比如在一個現實題材內容的「回憶殺」裡,再現出一個已經消失了幾十年的舊地。過去這種只能靠大成本搭建才能實現逼真效果的拍攝場景,在虛擬製作技術的幫助下,只需要低成本就能完成高質量的拍攝製作。
04
虛擬製作剛興起時,有人質疑:「這是給土豪劇組玩的吧?」但愛奇藝的實踐證明,技術最終會迴歸工具本質——讓創作者少操心「怎麼拍」,多專注「拍什麼」。
《黑鏡第七季》的第三集最近火了,裡面設想未來的電影拍攝,沒有相機和影棚,而是給演員戴上腦機裝置,把他放到一個計算機模擬的世界裡演習,這看起來就像是虛擬製作的終極形態。
或許有一天,虛擬製作可以替代今天的影視製作體系,未來我們不需要一個實體的影棚或者實景拍攝,只需要一個幾千平米的 LED 和無所不能的 AI、數字軟體,就能完成所有影視劇的拍攝。
但有意思的是,把這個問題拋給愛奇藝負責虛擬製作業務的朱梁,相比劇組到底用了多少百分比的虛擬製作,或者在什麼時間點能有一個完全虛擬製作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出現,他更關注的是技術怎麼能更好地支援想象力和表現力,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地支援創意實現,讓導演拍出更好看的作品——這也是高比例使用虛拍的前提。
當同行還在糾結「要不要上虛擬製作」時,愛奇藝已經在思考:如何用這項技術,讓下一部「《狂飆》」誕生得更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