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你是否發現,生活中總有一些場景讓女性不得不“等待”?在商場的廁所門口、高鐵站的母嬰室外,甚至在公交車上舉著手卻夠不到拉環……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在無意中透露出設計中對女性需求的忽視。
資料顯示,女性上廁所的平均時間是男性的2-3倍。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公共廁所的設計卻更多以“男女面積相等”為標準,導致女性廁位數量遠少於男性。這種設計邏輯並未真正考慮性別差異,也因此造成了女廁排隊的普遍現象。
事實上,類似的設計盲點遠不止廁所一個。從難以單手操作的手機尺寸,到地下停車場的安全隱患,再到城市公園中對活動空間分配的不均……這些細節的缺失無形中增加了女性的生活成本。或許,這並不是某一方的疏忽,而是設計領域需要更多元視角的啟發。

圖源網路
作者|嶽美含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廁所之外:當設計忽略了“真實的人”
公共廁所的排隊現象,遠不只是時間差距的問題。資料顯示,女性上廁所的時間是男性的2-3倍。這一差距背後,隱藏著生理需求、使用場景和設計標準中的盲點,讓女性在如廁體驗中常常處於劣勢。
1.1時間的背後:生理與場景的雙重需求
女性在如廁時間和頻率上的需求顯著高於男性,這不僅源於生理結構的差異,也與多樣化的使用場景息息相關。從生理期護理到孕期特殊需求,女性如廁時常需額外的時間和空間支援。同時,著裝的複雜性也讓女性在操作上比男性更耗時。
此外,特殊人群的需求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例如,孕婦因子宮增大壓迫膀胱,尿頻現象更加明顯;而攜帶幼兒的女性常需要額外的設施支援,如嬰兒座椅或尿布更換臺。

圖源網路
1.2面積“平等”的悖論:設計標準中的盲點
在公共廁所設計中,“面積平等”長期作為規範依據,但這一設計邏輯忽視了性別需求的實際差異。資料顯示,早期公共廁所中男女廁位的比例僅為1:4.2,女廁位比男廁位少320%,這直接導致女廁排隊成為常態。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面積平等無法替代數量平等——在相同面積下,男性廁位因小便池設計佔用空間較少,導致女性廁位配置嚴重不足。

廁所面積同等,女性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大於男性,圖源網路

部分公共廁所的平面佈局,圖源網路
這一性別盲點在2012年引發了社會關注。一群女大學生髮起“佔領男廁所”的行為藝術活動,呼籲政府正視女性如廁困難。四年後,《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2016版)修訂,首次明確提出男女廁位比例應達到1.5:1或更高。雖然這一標準顯著提升了女性廁位數量,但實際執行中仍存在偏差。

男女廁所比例,圖源《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16

男女廁所比例,圖源《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16
1.3超越“平均人”:設計中的隱形人群
廁所設計中的性別盲點,實際上只是更大設計問題的縮影。在建築與城市設計中,許多人群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傳統設計中對“通用標準”的依賴,往往忽略了“多樣化使用者體驗”的核心價值,使城市空間的公平性受到挑戰。

圖源網路
·人體工學失衡:公交車扶手高度、地鐵扶手設計往往以“95%成人男性”的身高資料為基準,導致小個子和兒童難以使用。

公交扶手,圖源網路
·空間適配不足:醫院候診區的座椅設計未考慮長時間等待患者的舒適需求,而辦公樓和餐廳的座椅間距則忽略了孕婦和行動不便者的特殊需求。

醫院座椅,圖源網路
·無障礙設施缺失:無障礙坡道的數量、坡度規範及空間配置缺乏細緻考量,使輪椅使用者和推嬰兒車的家長常面臨“形式化無障礙”的尷尬。

圖源網路
·代際共存的矛盾:城市公園中缺乏“分齡空間”(age-appropriate spaces)的設計,導致老人、兒童和青少年難以和諧共存。

圖源網路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設計過程中過於依賴“平均人假設”(Average Person Paradigm),忽視了“全生命週期設計”(Life-cycle Design)和“普適性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重要性。以“標準尺度”為主導的設計邏輯,雖然簡化了規劃流程,但卻剝奪了許多人獲得平等使用體驗的機會。

圖源網路

不同國家的廁所進化史
其實,對於上廁所這件事,各個國家都有本難唸的經,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與此同時,對於女性友好的設計各個國家也都同樣在進行改進。
——《廁神》開篇語
"
2.1中國城市進化:基礎設施升級與“人性化”設計的完美融合
幾千年農耕文化的影響,讓我們在歷史上處理糞便的方式也更自然。近代以來,廁所革命比工業革命來得更晚。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從鄉村湧入城市,個體的如廁習慣以及城市配套的缺失,導致90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能看到牆上“禁止大小便”的標語。

保定競秀公園內的標語,圖源網路
隨著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集中,廁所的配建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我們採取的方式,也很適合目前的國情:增加廁所數量、增設無性別廁所以及智慧管理系統。
為城市基礎設施中的性別包容性定製衛生間比例:特定的衛生間設計仍然優先考慮某一性別,這有時是由於在解決平等需求方面存在疏忽,但更常見的是受到特定人口統計特徵或運營因素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業主或設計師可能會故意調整衛生間比例以反映使用者模式。
例如,在女性顧客佔多數的購物區,增加女性衛生間的比例以更好地滿足實際需求,可能比堅持統一的衛生間分佈更為合理。同樣,以男性訪客和員工為主的區域可能會採用更偏向男性的衛生間佈局。

©SDAY
在熱氣建築改造的湖南街道綜合服務站中,設計師意識到現有基礎設施未能充分滿足當代對性別平衡的期望。設計調整了包括空間安排和設施數量的變化,並重新安排了入口和景觀特徵等元素。這些調整創造了男女使用者之間更平衡的地面面積和設施分配,更公平地滿足兩種性別的需求。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演變和翻新,建築師越來越關注調整公共設施以反映這些變化,儘管“真正的”衛生間性別平等仍然難以定義。

湖南街道綜合服務站平面圖,圖源網路
2.2 廁所不只是上廁所:日本的“極致精緻”設計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2015年國人組團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新聞。雖然行為有些誇張,但必須承認日本的廁所文化確實做得不錯。從鄉村的“卡哈亞”到為穿和服的皇室定製“便器”,再到東陶公司的高科技馬桶,對於上廁所這件事,日本人有著近乎極致的追求。

圖源網路
回到當代,日本商場內衛生間的精細化設計非常人性化。首先,廁位分配更合理,女廁:男廁廁位比=(6+1:2+2);在洗手池數量上,女洗手池:洗手池男=(1.5~2):1。座便幾乎全部配置了電子馬桶墊,且廁紙都是可衝的,衛生間內沒有設定廁紙簍,這點能夠很好地解決內部衛生問題。女廁還配置了專門的化妝區,這對女性人群來說實在是太友好了,從根本上解決了女廁總是排長隊的問題。

日本商場內廁所,圖源網路
其次,在功能模組配置上也充分考慮到了女性的各種需求,大部分廁位配備了嬰兒座椅,女廁還設定了男童用廁位;最後,在無障礙衛生間上,日本的設計也做足了心思,無障礙廁位、洗手檯、尿布臺、兒童便圈應有盡有。

日本路邊廁所,圖源網路
總體來說,日本的公廁設計精細化程度更高,且維護較好。國內的情況則更多樣化,高階且新的商場中,有些已經可以追平甚至超越日本的配置,但大部分仍存在差距,可以逐步提升。

日本商場內廁所,圖源網路
2.3從露天到私密:印度廁所如何改變女性如廁的安全體驗
印度的廁所文化,至今依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獨特現象。印度傳統上有一個特殊的習慣:用右手吃飯,左手則負責清潔。想象一下,如果某人不幸喪失了左手,那該怎麼辦呢?
在印度,許多人使用清水清潔身體,甚至常常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樹林或空曠地帶進行露天排洩。基於這種習慣,印度的公共廁所設施普遍較為簡陋,許多廁所未配備水龍頭,而是僅提供一個水缸供洗手使用。長時間使用後,衛生狀況往往令人難以想象。

上廁所的印度人,圖源網路
印度男性在這種文化下盡情釋放天性,而印度的兒童和婦女卻是最大的受害者。據報道,在印度將近一半的強姦案都發生在女性露天如廁的時候。因此,印度女性也多次為了修建廁所上街遊行示威。

《廁所英雄》劇照,圖源網路
2014年以後,印度政府也開始大規模修建廁所,並推出了各種魔幻的操作,最終效果還算顯著。大家感興趣也可以看看《廁所英雄》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場由現代女性發起的廁所革命。
2.4高品質的“付費體驗”:歐洲廁所如何為公共衛生投資
歐洲國家在公共廁所的使用方面較為嚴格,每次上廁所通常需要支付0.5至1歐元。如果這樣的收費標準放在國內,可能會引起廣泛的不滿。當然,歐洲國家的公廁收費有其合理性,因為維持一個整潔的衛生間需要較高的人力成本。例如,打掃廁所這種既髒又累的工作,在歐洲僱傭人員的成本至少需要每月三四萬歐元。

圖源網路
在火車站或者高速公路休息站裡的公共廁所都是由專人負責打掃,整體環境非常好,但是相對收費也就偏高,每次1歐元,透過入口閘機時會收到一張優惠券(通常面值0.5歐),摺合人民幣上一次廁所大概也要4塊錢左右。

路邊廁所,圖源網路
一些來過中國的歐洲人表示,雖然免費公廁很方便,但大部分的環境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他們更傾向於“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以維持廁所的乾淨整潔。

德國辦公場所衛生間設計規範,圖源網路

德國辦公場所衛生間設計規範,圖源網路

德國辦公場所衛生間設計規範,圖源網路
在設計規範層面,歐洲的設計標準相較於我國的設計標準來說,空間尺度相對要寬敞許多。歐洲國家的廁所基本上見不到蹲廁,因此也不存在有些人會要求只等待蹲廁的情況,這樣也能從源頭減少如廁等待的時間。

德國辦公場所衛生間,圖源網路
歐洲廁所的衛生環境也比其他國家好一些。比如在巴黎,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等遊客較多的大城市,街角都會有一些投幣式廁所,只要插入一枚硬幣,門開啟後就可以使用15分鐘,你離開後它會自動消毒,這樣的做法也能夠限制使用時長。
除了對衛生間設計的包容性之外,世界上各個國家在其他方面對女性友好城市的案例也開始進行新的探索:
日本的女性車廂:調查顯示,不同性別對社交距離的敏感程度不同,女性對於過近的社交距離會更加敏感和警惕。為了在擁擠的通勤時段保護女性免受性騷擾,給女性提供一個相對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日本一些電車會在最後一節設有“女性專用車廂”。一般會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時設為女性才可以使用,平時不忙的時間段也是可以混搭的。在日本生活或者來過日本的朋友在很多城市都曾看到過這一現象。
此外,我國的深圳、廣州、鄭州等城市的地鐵系統都推出了女性專用車廂。

日本地鐵女性專用車廂,圖源網路
維也納Einsiedler公園
20世紀90年代中期,維也納當地官員的研究發現,從10歲開始,女孩在公園和公共遊樂場的活動“明顯減少”。後續研究發現,單一的大型開放空間是問題所在,因為這會迫使女孩與男孩爭奪空間。而女孩沒有信心和男孩競爭(這是社會制約使然),於是索性把空間讓給男孩。但是,當他們把公園進一步劃分成多個更小的區域,女孩參加活動的下跌趨勢就發生了扭轉。

圖源網路
他們還考慮到了公園的運動設施。最初,這些空間用鐵絲網圍起來,只留一個入口,而男孩經常在入口附近扎堆。女孩們不願穿過男生的人牆,所以根本就不進去。管理者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建議:把入口拓寬,多做幾個入口。他們也像劃分草地一樣細分了運動場地。正式運動–比如籃球,依然有單獨的活動場所;但現在也有了更多的非正式活動空間–女孩更有可能參加這些活動。正是這些細微的改變,一年後,公園裡不僅有更多的女孩,“非正式活動”的數量也增加了。現在維也納所有的新公園都是按照這種思路設計的。

Einsiedler公園的非正式活動空間 ©Zdenka Lammelova

結語
上學時,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設計服務於人”。現在想想,人的含義不僅是男人,也有女人;不僅是成人,也有兒童和老人;不僅是健全的人,也有殘障人群。
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不僅是“性別失衡”的問題,還有那些在設計之初被忽視掉的“人”的問題。只有真正地理解了人的內涵,才能做到——設計服務於人。

圖源網路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女性友好型城市”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從女性專用車廂到遍佈城市的母嬰室,這些設計不僅展現了社會對性別平等的關注,更體現了城市文明的進步。

圖源網路
女性的權益和需求不應是附加的設計元素,而應成為城市規劃的基石之一。未來的城市,將不僅僅是對男性的友好空間,而是包容、理解和尊重所有人的地方。
真正的性別平等,是每個城市角落都為每個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
發文編輯|Xinmiao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