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機器人這條路可能是消費電子巨頭穿越週期的最優解
文|覃初
AI技術週期轉換升級的活躍期,人手一臺的智慧手機仍然是目前聯接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最重要橋樑。全球手機產業極為成熟,市場多年呈現二八開態勢,包括vivo在內的前六大手機公司佔據了近八成的市場份額。
現在,手機正在和其他新興賽道融合匯流,它未來會是怎樣的?
在vivo看來,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成果,但兩個世界尚處於相對獨立狀態。手機行業有著最大基數的消費人群,最前瞻的技術生態,多元的應用場景。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
3月25日,vivo執行副總裁、營運長、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鬍柏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vivo已經成立了機器人Lab,核心任務是依託vivo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的十年深厚積累,疊加自研混合現實頭顯積累的即時空間計算能力,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讓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胡柏山主題演講 來源/vivo
我們瞭解到,vivo目前正在尋找具有國際頂級水準和跨學科視野,在具身智慧和機器人領域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獲得國際同行認可的機器人首席科學家。

胡柏山釋放的資訊裡,有三點值得關注:
其一,做機器人有取捨。vivo依託手機業務積累的AI演算法(藍心大模型)、影像空間感知技術(vivo混合現實頭顯技術)及使用者需求洞察能力,會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其他的部分則由產業合作伙伴完成。
其二,面向消費級市場,推出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vivo透過手機生態積累的規模化資料與應用場景經驗,可快速適配機器人需求。未來可能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
其三,希望的路徑是“漸進突圍、沿途下蛋”。vivo並沒有對機器人產品的推出做出明確的時間說明,但是不排除會針對一些特定的使用者場景推出針對性能力的機器人產品。
這次,創新的戰場從掌心擴充套件到了整個物理世界。這意味著如果把機器人作為未來的技術高地,vivo在向這一終端形態攀登的過程裡,將會不斷釋放新技術和產品。機器人是vivo的未來,也是現在。
在電子資訊產業,上一個類似的平臺級機會是智慧網聯汽車。vivo並沒有選擇進入。從技術角度,vivo造車不是難事,但vivo的判斷是,在彼時的市場環境下,專注於手機及其周邊生態鏈產品更能發揮其優勢,避免分散資源和精力。
vivo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vivo看一個產業或者一個新賽道,不會看是不是風口,也不會單純的看市場規模,而是去看與vivo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vivo能不能進去給使用者創造價值。
在跨界造車浪潮正盛時,vivo的打法是戰略聚焦,深耕基於移動終端的具身智慧,潛心端側的AI技術研發。
選擇機器人賽道,也和vivo所處的賽道特性有關。
機器人界對“智慧”的探索已有半個世紀多,但直到近年AI大模型爆發,這一願景才有了接近產業化的可能。
vivo入局的本質是將手機的積累複用到機器人領域,並利用機器人的機遇拓展自己技術的邊界和上游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在中國一眾手機廠商中,vivo“藍科技”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有十年深厚積累,再疊加自研的混合現實頭顯積累的即時空間計算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技術複用。同時,vivo還具備足夠的使用者基礎,全球5億智慧裝置使用者為機器人場景落地提供試驗場。
胡柏山的判斷是,手機行業是機器人最合適的入局者,因為其在硬體整合、軟體生態和使用者體驗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作為構建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服務閉環的節點。機器人未來將成為智慧硬體聯動的入口,這也意味著機器人還可能將透過訂閱服務模式創造持續收益。
在今年1月的CES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勳表示,AI下一個前沿就是物理AI,蘊藏著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機會。vivo選擇切入機器人賽道,既是對技術積累的戰略延伸,也是對下一個十年人機互動革命的提前佈局。

簡單來說,vivo的機器人策略是專注“大腦”與“眼睛”,成為賦予機器人智慧與感知的“神經中樞”。而不是做硬體生產商。
根據中國信通院調研,國內智慧機器人企業大多數集中於本體制造,而此次AI浪潮下,智慧機器人的核心模組,如AI決策、空間感知等領域,目前還缺乏有競爭力的重磅玩家。
vivo入局後的核心思路可以類比為打造一個超級智慧體:用AI大模型充當決策中樞,也就是大腦,利用MR技術構建環境感知也就是眼睛,至於機械臂、雙足行走等“身體”部分,則交給產業鏈夥伴各展所長。
這種差異化的戰略選擇,首先是和vivo的產業共榮理念有關。從行業的角度講,vivo之所以選擇做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是在做vivo擅長的事情,而將機械臂、靈巧手、機器人身體交給合作伙伴做,是因為產業鏈裡面有角色比vivo更擅長做這些。正如其手機業務也不會做螢幕等部分,而是選擇整合成熟生態。
其次,這種分工背後,隱藏著vivo的技術升維邏輯。
在AI領域,vivo自研的藍心大模型矩陣包括語言、語音、影像及多模態大模型,涵蓋多種引數量級,效能在中文大模型中名列前茅。同時,vivo正將雲端大模型能力向端側轉移,以提升使用者體驗。
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我們,手機的AI技術和機器人有不同,也可以複用的地方,兩個領域可以互相促進。當前手機端AI能力受限於晶片算力,跑大引數模型如同用輕薄本玩大製作遊戲,當然帶不動;而機器人並不像手機那樣受限於算力,相當於可配備遊戲本級硬體,直接部署百億級大模型,這種算力解放讓機器人能處理更復雜決策,未來,當機器人的AI能力足夠成熟,還能將精簡版模型反哺手機,就像用遊戲本的圖形技術最佳化輕薄本效能。
而要讓機器人真正“看懂”世界,MR技術至關重要。MR技術融合了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能讓虛擬元素和現實環境即時互動,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人具備空間感知的能力。所以,當有了眼睛來識別資訊,大腦來處理資訊,再加上身體由大腦控制,機器人就已經具備了核心。至於這個機器人是雙足、四足、輪足還是履帶形式,這取決於具體的使用者場景。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 Vision混合現實頭顯裝置 來源/vivo
也就是說,vivo的目的不在於製造千篇一律的“鋼鐵俠”,而是透過開放“大腦”與“眼睛”的核心模組,讓合作伙伴像拼樂高一樣,在不同場景下組合出適配不同的機器人。vivo的入場並不是競爭,而是共建生態。
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中,vivo憑藉其獨特的“技術複用+場景延伸”模式在硬體、資料和場景之間搭建起了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迴圈中,硬體的不斷升級為資料的收集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援,而豐富的資料又反過來推動了硬體的進一步最佳化和場景的持續拓展。
未來,vivo還有望在機器人-手機-MR之間也建立正迴圈。手機和MR技術為機器人提供技術根基,而機器人的應用又反過來促進技術精進,反哺手機和MR產品。此次vivo在博鰲論壇現場展示已經展示了投入家庭機器人後的階段性成果——vivo混合現實頭顯,而在下個月即將釋出的新機vivo X200 Ultra上,也會整合vivo在影像領域最新的技術突破。

博鰲亞洲論壇官方指定手機—vivo X200 Ultra 來源/vivo

2021年,vivo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沈煒提出“埋頭種因,果水到渠成”,強調在商業決策中抵制短期誘惑,始終以使用者需求為原點。這個提法,和vivo的人文科技公司定位一脈相承。
vivo所追求的科技本原,始終是探尋對使用者有意義的改變。堅定踐行使用者導向,是vivo發展的最大常識,始終把人放在首要關切位置,也是使用者導向的價值旨歸。
具體到新的戰略選擇,即便選擇機器人,也有不同路徑。
如果把機器人按照終端使用者的不同,可以簡單分為面向企業(2B)和麵向消費者(2C)兩類,2B機器人的普及速度要比2C快得多,但2C市場的想象空間更大。vivo選擇2C市場,和其以人為本的出發點高度相關。
在具體思路上,vivo將機器人、混合現實等前沿技術視為“聯接物理與數字世界的橋樑”,其終極目標仍是迴歸場景,解決使用者痛點。
畢竟,家庭機器人的終極考驗,不是模型引數越大越好,而是在夜裡遞上一杯不涼不熱的溫水——這種對人的理解的智慧能力,才是撬動萬億級市場的真正鑰匙。
把萬千看似小眾的需求變成現實,背後蘊含vivo樸素的價值觀——vivo所追求的科技本原,始終是探尋對使用者有意義的改變。或者說,今天的科技企業需要關注到更多“利潤之上的追求”,被忽視在角落的人文關懷和科技之光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