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美國大選,特朗普會贏嗎?

明天,11月3日,是美國大選的法定投票日,延續了大半年的2020總統選戰即將迎來最後的大結局。
我身邊支援拜登的朋友現在大致有兩種狀態。有的人非常樂觀,覺得拜登贏的希望很大;還有的人則比較焦慮,擔心特朗普連任,噩夢延續四年。
要看清目前的選戰形勢,四年前2016大選的投票結果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可以幫我們釐清很多的線索。
我們知道,美國的總統大選實行選舉人團制度,每個州按照人口比例分配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
比如人口第一大州加州有55票,得克薩斯38票,紐約州和佛羅里達各29票,而一些人口小州則只有3票。
各個州又有所謂的贏家通吃制度,在各個州里獲得最多大眾投票的候選人,直接贏得該州的所有選舉人票。
兩個候選人獲得大眾選票的比例,不管是56對54,還是99對1,結局都是一樣,大眾選票多的人拿下整個州的選舉人票。全美50個州里只有兩個州例外。
選舉人票總共有538張,拿下半數也就是270票,就是勝者,所以通往白宮之路也被稱為通往270之路。
而美國大選,也就是一個州一個州的數字疊加,就看誰能像拼積木一樣拼出270票。
50個州又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鐵定支援民主黨的深藍州,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西海岸和東北部,包括紐約和加州;
一類是鐵定支援共和黨的深紅州,主要集中在美國廣袤的中西部和南部;
還有一類,兩黨勢力不相上下,投誰都有可能,稱為搖擺州(swing states),也稱為戰場州(battleground states)。
不管是深藍還是深紅,結果基本都可以確定,沒有太大懸念。
真正左右大選結果的就是剩下十幾個搖擺州,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搖擺州里的大州,拿下這些州基本上就勝券在握。所以兩黨在選戰時都會把絕大部分資源集中投放在這些州。
這張圖是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選票分佈,紅色是投給特朗普的州,藍色則是投給希拉里的州。

除此之外,還有六個暗紅色的州:愛荷華,俄亥俄,威斯康辛,密歇根,賓夕法尼亞,佛羅里達——這是當時民主黨預計會贏,但最後卻意外輸掉的翻盤州。

這六個州,在2008和2012年都兩次把票投給奧巴馬,但在2016年它們都選擇了特朗普。
希拉里當年為什麼會輸?很大的原因就是輸掉了這六個州。
其中,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辛這三個州更是從1988年以來就沒有投過共和黨,被民主黨視為“藍牆”。
2016年,特朗普在這三個州的優勢也極其微弱,領先希拉里不到1個百分點。但贏家通吃就是贏家通吃,再微小的優勢也是勝利。
賓州20票,密州16票,威州10票,三個州的選舉人票加在一起是46張,此消彼長,就是92票的差距,足以影響全域性。
當年希拉里拿下232票,加上這46票就是278票,超過了半數。
三個州加在一起,特朗普的大眾選票只比希拉里多107000張,僅佔當時選票總數的0.09%。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這10萬人左右了2016年大選的結果。
特朗普執政四年,美國的紅藍政治版圖沒有太大的改變,紅依然是紅,藍仍舊是藍,搖擺的還在搖擺。
下面這張圖,是《紐約時報》統計的在今年4月1日到10月14日之間拜登和特朗普所收捐款的地理分佈。紅色地區表示當地給特朗普捐款的人數比拜登多,藍色則是給拜登捐款的人數多,可以看到紅藍分佈和2016年的選票分佈大致吻合。

說到這裡你就能理解了,

明天拜登能不能獲勝,很大程度上就看他能不能拿下這幾個至關重要的州。

而特朗普能不能獲勝,同樣也看他能不能守住這幾個地方。

過去一週拜登和特朗普都在這幾個州頻繁舉行集會催票,一天就跑三四個地方。
擁有20票的賓夕法尼亞更是重中之重,只要在賓州多說動幾萬人投自己,結果可能就會大不一樣。
特朗普還去了賓夕法尼亞的Scranton,這裡是拜登的家鄉,這顯然是一個挑釁意味濃厚的姿態。
所以,明天的美國大選重點可以關注賓夕法尼亞、威斯康辛、密歇根,以及擁有29票的大票倉佛羅里達,還有指標意義濃厚的俄亥俄(18票)和愛荷華(6票)。
除此之外,還有六七個傳統傾向紅色,但今年選情比較膠著的搖擺州,拜登陣營寄望於能撬動其中的一兩塊。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得克薩斯(38票),佐治亞(16票),北卡羅來納(15票)、亞利桑那(11票),尤其是得州,畢竟有全國第二的38票。
這幾個州,在四年前難以想象他們會選民主黨,但今年翻藍的希望非常大。
從民調的情況來看,目前在各個全國性民調裡拜登都大幅領先。
全美有幾十家市場調查公司、媒體和研究機構定期做民調,下面這張圖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結果,可以看到拜登領先的百分點從3到14之間不等,這是一個在以往大選裡很少出現的巨大差距。
具體到州,綜合各個最新民調的平均資料,可以看到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威斯康辛、明尼蘇達等都大幅領先,在佛羅里達、佐治亞、北卡和亞利桑那小幅領先,在得克薩斯、俄亥俄、愛荷華小幅落後。
當然,民調總有誤差,2016年就是最好的例證。
但是,今年拜登的領先優勢非常大,即使參照2016年的情況修正掉誤差,民調顯示出來的結果仍然是拜登將會獲勝。
這也是目前各大主流媒體對拜登當選的前景保持樂觀的一個依據。
上文提到的那個捐款分佈統計,《紐時》的分析文章裡還提到幾個趨勢:給拜登捐款的人有490萬,而給特朗普捐款的人只有270萬;傳統支援共和黨的富裕和高學歷白人有轉而支援拜登的趨勢。
拜登的支持者分佈非常多元,在女性、老年人、少數族裔(當然華人可能例外,這個我猜的)、年輕人、高學歷等各個群體中支援比例都比較高。
而特朗普的支持者,則越來越集中在沒有上過大學、收入比較低的單一白人群體上。
現在來看,特朗普能不能打敗民調的唯一勝算,就看他最後能在多大程度上再一次激發出這個群體的能量,而這個群體的能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其他群體相抗衡。
當然,在結果出來之前,現在誰也不敢輕易斷言。手握選票的人,現在唯一應該做的,就是走出家門,投出自己的一票。

#

今年美國人的投票熱情異常高漲,截至目前已經有創紀錄的9300萬人提前投票,相當於上一屆大選提前投票人數的兩倍,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選擇提前投票,部分原因當然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人不想在投票日那天去排長隊增加自己被感染的風險,所以早早地就去提前設立的投票站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但疫情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想投票、願意投票的人數大幅增長。比如在得克薩斯和夏威夷兩個州,光是提前投票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2016大選投票的總人數。
近幾屆美國大選的turnout——實際投票人數佔登記選民總人數的比例,大致在55%左右,也就是說在有資格投票的人裡通常只有55%會去投票,剩下的45%大部分是屬於對政治冷感、對誰當總統都無所謂的人群。
但今年光是提前投票的人就佔了選民總人數的44%,可以想見在11月3日之後,最後的投票總人數和turnout都會粉碎以往的紀錄。
推特上有個帖子,樓主講自己排隊投票,路人停下來問:你們等了多久?排隊的人群喊到:四年!一件小事,成為時代的一個小小的註腳。
各大媒體也一直在呼籲有資格投票的人都去投票,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your vote counts”,滴水匯成海洋,每個人投下的每一票都至關重要。
2020年的美國,經歷了幾十年來最混亂最迷失的一段時期。
新冠感染病例920萬,並且還在以日增8萬的速度快速增長,眼看就要突破1000萬;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大規模抗議遊行席捲全美,蔓延幾十個城市;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歪曲事實的假新聞和洗腦的陰謀論,極端的言論大行其道,而真正負責任的新聞報道反而被當成是假新聞;
整個美國社會極端思潮泛起,不同陣營之間的對立變得非常嚴重……
而所有這一切,都和現在佔據著白宮的那個人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過去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無論哪個黨派的候選人上臺對自己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今年不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次大選的結果,將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自己的生活,將會深刻地改變美國社會在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發展走向。
前陣子奧巴馬在費城幫拜登助選,當時他在集會上說,這將是美國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選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017年,一群極右翼分子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示威集會,新納粹主義者和3K黨成員舉著火炬和旗幟,和反對者發生激烈的暴力衝突。一輛轎車駛向反對方的人群,造成一名律師死亡。

當時拜登在《大西洋月刊》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叫“We are living through a battle for the soul of this nation”,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尋找這個國家靈魂的戰爭。
這句話後來演變成他的競選口號,成為他整個選戰的精神核心,“a battle for the soul of the nation”——這一戰,要尋回美國迷失的靈魂。
11月3日之後,是特朗普連任繼續折騰四年,還是把他選下去不讓他接著胡來?
美國能翻過這黑暗的一頁嗎?
終局之戰,結局即將揭曉。
看完請點在看 | 歡迎轉發朋友圈 | 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