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日本:這個不通高鐵的小縣城,拿下全球最大訂單

來源丨深氪新消費(xinshangye2016)
作者丨沐九九
編輯丨黃曉軍
圖源丨Midjourney
日本驕傲的造船業,被一箇中國小縣城“砸”了!
2023年,日本共承接新船訂單234艘1302.2萬載重噸,佔全球12.3%,而位於江蘇泰州的小縣城靖江,當年新接訂單142艘1485.5萬載重噸,佔全球的比重達到13.9%,超過日本。與此同時,來自靖江的兩家造船公司均闖入世界前十榜單。
要知道,日本曾是世界最強的造船王國,多年霸榜世界第一,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國。但這樣一個造船大國,卻被中國的小縣城超過了。
靖江是怎麼逆襲的?

錯位發展

雖然洋務運動早早在長江下游打響了造船運動,但靖江從接觸船到成為造船大縣至今也不過50來年。
而開端局用的“武器”,還是一隻木船。
上世紀70年代初,在國家“要大搞造船工業,造大船,建設‘海上鐵路’”的號召下,靖江縣交通局投入10萬塊錢,建了個修理木船的機械廠,後改名為“國立靖江造船廠”,即今天江蘇新世紀造船有限公司的前身。
彼時,家門口的上海已經能生產萬噸級巨輪,隔海相望的日本連續幾十年蟬聯世界第一,早已實現造2萬噸甚至5萬噸的大船。與此同時,隔壁的南通、揚州和鎮江也先一步發展起船舶事業。
這就好比玩和平精英,靖江造船業開局便落入戰局最激烈的區域,周邊硝煙四起,而自己還找不到武器。你說著急不急。
但急也沒用,到了90年代,國營靖江造船廠仍然只能跟著大廠吃點小魚小蝦,造些大家都能造的水泥駁船、鋼製駁船等,既沒優勢,也容易被擠壓取代。
直到1994年,造船廠才迎來了變革性的一年。
當年,在造船廠持續虧損,風雨飄搖之際,袁凱飛臨危受命成為新一任廠長。正是這一年,袁凱飛給國營靖江造船廠拿下了香港船東的兩艘1.2萬噸散貨廠訂單。
對靖江造船廠來說,拿下這筆訂單無疑是“火上澆油”,讓本就陷入困境的廠子再面臨虧損2000多萬元的經營壓力。但袁凱飛認為,“企業要大發展,就不能再造低門檻的小駁船,要造就造萬噸級的遠洋貨輪。”
於是,靖江造船廠接下了這個“負擔”。
也正是這時候起,靖江造船廠確立了差異化定位,即專注於造“大廠不願造,小廠不能造”的1萬~5萬噸船型。
1997年7月18日,靖江造船廠第一艘萬噸輪——1.2萬噸運木散貨船“虹春”號在靖江成功下水。
之後,靖江造船廠一炮而紅。作為國內地方船廠第一艘萬噸輪,這艘萬噸輪不僅震驚了全國造船業,還為靖江造船廠拉來了國際訂單。
在首艘萬噸輪下水後的一年裡,印尼船東2艘17500噸油船、塞普勒斯船東6艘14000噸多用途船、2艘8000噸多用途船等訂單,接踵而來。
靠著這一錯位發展戰略,靖江逐漸成為中國船舶製造的一個重要基地。
尤其在21世紀後,隨著兩家造船強企“新揚子”和“東方造船”落戶靖江,靖江造船業形成三足鼎力之勢。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新揚子和東方造船落戶後,三家企業也是延續著錯位發展的策略。其中,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定位在10萬級FPSO船、10萬噸級成品油輪、3000標準箱以上集裝箱船、高附加值特種船、各類船用鋼結構;東方造船公司定位在8萬噸級以下散裝輪、4000噸級起重工程船、2萬噸級浮船塢、萬噸級集裝箱船;而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則主要定位5萬噸級左右的散貨船和7萬噸級的油輪。
也正是因為這種戰略,靖江造船業才能逆勢起飛,並形成“全國造船看江蘇,江蘇造船看靖江”的局面。
2023年,靖江全市造船完工量82艘838.94萬載重噸,佔全省、全國、全球的比重分別達到43.5%、19.8%、10%。

多方發力

當然,靖江造船業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2008年,中國造船業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造船廠。與此同時,金融危機席捲而來,也讓過往野蠻生長的中國造船業開始出現危機:船企新船承接量下滑,到手訂單量減少,整個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彼時,大批管理混亂、技術落後的造船廠直接倒閉。僅2009-2016年,中國關停倒閉的造船廠大約有140家,另有90多家船廠被兼併收購。造船業低迷的狀態如同運輸鏈一路傳到高校,曾經熱門的航海專業一度被譽為“天坑專業”。
整個中國造船業處於頹勢之中,身處巨浪中的靖江自然難以倖免。由於當時面臨融資難題,人民幣又持續升值,靖江當地不少以出口為主的船舶企業陷入到資金鍊危機之中,“三年內靖江造船就要崩盤”的悲觀言論不絕於耳。
在這時,靖江造船企業家們迎來了他們的支持者——地方政府。
2007年,江蘇省推進《江蘇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試點方法》。當年年底,靖江僅新世紀造船一家就抵押登記船舶33艘,抵押金額達到20億元,使其新船接單量提高了200萬元載重噸,及時地紓解了船企們的資金困局。
這並非地方政府首次出手。早在2003年,在當地政府推動下,江陰和靖江就建成了全國首個跨江、跨行政區域的園區——江陰-靖江工業園區。也正因如此,靖江才吸引瞭如今“中國最賺錢的船廠”、中國最大民營船企的揚子江船業,快速推動靖江造船產業的發展。
說回到2008年,在地方政府出手紓困後,靖江造船業不僅損失不大,還正式開啟了逆襲之路,其先後超越大連、南通等競爭對手,躍位成為造船大縣。
事實上,除地方政府外,靖江造船業之所以能夠度過危機,走到現在,還在於自身足夠強勁的產業鏈。
據智谷趨勢報道,靖江地處全國唯一一個船舶海工產業叢集“通泰揚”(南通、泰州、揚州)的核心處,這裡擁有船舶修造(拆)企業16家,配套企業200餘家,船舶的錨鏈、刷的油漆、配的管道、電纜、泵閥,都由當地配套,從船舶設計、建造、塗裝、配套裝置製造,再到檢驗檢測,可以一條龍實現。
在靖江,快的話29天就能出廠一艘船。
在完整的產業鏈賦能下,靖江的造船業跑出了“高速度”。
2021年,靖江造船完工量佔全球總量的10.24%、全國的21.6%;新接訂單量佔全球的14.7%、全國的27.3%;手持訂單佔全球總量的10.78%、全國的22.7%。
2022年,靖江造船完工量佔全球總量的9.3%、全國的19.7%,新接訂單量佔全球總量的10.2%、全國的18.5%;手持訂單量佔全球總量的10.7%、全國的21.8%。
2023年,靖江造船完工量佔全球總量的10%、全國的19.8%;新接訂單量佔全球總量的13.9%、全國的20.9%;手持訂單量佔全球總量的11.3%、全國的20.7%。

寫在最後

回過頭來看,靖江造船業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完全以民營企業為底色發展起來的地方產業。這點與大連、上海都不相同。
另外,作為與運輸相關的產業,靖江居然在沒有高鐵的情況下實現了千億縣的目標,並超過了日本。這很不可思議,且還在繼續發力。
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揚子江船業相關負責人就曾提到,目前企業訂單排期已到數年之後,船塢利用率也達100%,“現在根本不愁訂單,愁的是沒有足夠的產能去吃訂單。”
或許正如專家所說,造船行業是一個十分國際化的行業,船廠的船東來自世界各地,船舶運輸航線遍佈全球。和其他傳統制造工業不同,造船行業的競爭更充分、商業化程度更高,後來者進入市場的阻力更小。
在這種情況下,靖江造船業無疑越做越強。

參考資料:

《超越日本,靖江何以造船業獨步天下?》

《中國船如何“橫掃”全球海洋?》

《江蘇一個縣造的船,比日本還多:怎麼做到的?》

《一個叫靖江的縣城,為什麼能在造船業打敗日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