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和小畏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年初九中午,電影《哪吒2魔童鬧海》票房突破58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並且僅僅用時不到10天時間!
截止到文章釋出,票房已接近70億,媒體預測最終票房會達到驚人的110億。
電影做到真正的老少咸宜,有孩子喜歡的插科打諢,也有讓大人思考的深沉劇情;
故事有笑有淚,到了最後的大戰,更是再把所有情緒都一併點燃。
哪吒能創造出如此票房奇蹟,除了憑藉頂尖的視覺特效,還有精心打磨的劇本以外;
我想還有一大原因,便是哪吒的主題切中了當代人的精神課題——找回主體感。
在心理學中,主體感的強弱關乎一個人的生命力。
電影之所以能讓人熱血沸騰,是因為我們從哪吒身上,感受到了那股烈火般的生命力在熊熊燃燒。
01
丟失的主體感
丟失的力量
什麼是主體感呢?
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是A,外界期待的樣子是B,接納A、有選擇地活出A,便是主體感的體現。
若以A為恥,壓抑A,凡事按照B的標準行事,審判自己,強迫自己活成B,則會丟失主體感。
故事中哪吒是魔,龍族是妖,這樣的身份在出生時就已經註定。
在電影的世界裡,妖魔皆為邪道,註定低劣,唯有改造自身,修煉成仙才是正道。
為了得到世間的認可,哪吒需要參加昇仙考試,還要在考官面前壓抑隱藏自己的魔性。
於是便發生了一連串讓人啼笑皆非的劇情:
哪吒時不時暴露本性不羈的一面,師傅太乙真人就在旁邊不停敲打他。

本性與外界標準之間的矛盾,也是現代人內耗的根源。
現實中,許多心理困擾都是我們過度壓抑本性,過度盲從外界標準所導致的:
心裡想做一件事,擔心不被認可,便猶豫或放棄; 接人待物時過度反思,總擔心自己沒讓別人滿意; 一旦沒做到外界的標準,就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
這樣的過程反反覆覆,會在無形中形成巨大的心理消耗,所以人們便變得容易心累、無力。
一個人失去了主體感,就會失去生命力。
在電影中亦是如此,哪吒一旦壓抑魔性,戰鬥力就大幅下滑,變得連土撥鼠都打不過。
02
盲從標準
最後卻被榨乾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竭盡全力迎合外界的標準,最終卻把自己累得遍體鱗傷。
有人在關係裡無底線討好對方,卻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有人不斷以別人的標準來審判自己,變得自卑且挫敗。
如果盲從外界的標準,不僅會失去主體感,還會傷害自身。
在《哪吒2》中,申公豹一家的經歷尤其能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父親申正道接受了神仙們的那套說辭,認為自己妖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於是透過苦修來試圖獲得機會位列仙班。
他還在督促妖怪弟子們苦修時訓斥大家:“要恨, 就恨你們為什麼生來是妖!”

即使自己被哪吒所傷,但一看到背後捕妖隊的神仙們,也立馬向對方低頭,並甘願接受上位者的「改造」。
申公豹已把姿態放得非常低,本想以此來獲得主流的認可,卻沒料到自己在神仙們眼中,僅僅只是煉丹的材料。
在修仙的路上,申公豹走得比父親更遠,他儘管已經得道成仙,也依然刻苦修煉,是眾弟子中最為勤勉的一位。
可卻因為妖精的出身,無論再努力也無法晉升為十二金仙,甚至到了最後家人還被神仙們傷害。

相比於申公豹父子,哪吒是幸運的。
他被父母深深地愛著,儘管天生魔童的身份讓他遭到陳塘關百姓們的嫌棄;
但李靖和殷夫人並沒有因此嫌棄或打壓哪吒,反而是全力去保護他,支援他。
這使得哪吒即使生而為魔,也依然能保留主體感。
面對神仙所制定出來的等級制度,他敢於去質疑;
並在最後發現骯髒的真相時,能有力量和勇氣保護自己,站出來反抗。

03
奪回主體感,重燃生命力
那麼,該如何找回主體感呢?
答案其實就在哪吒兩部電影的主題裡。
在《哪吒1》時,哪吒喊出了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便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奪回話語權。
憑什麼是魔是仙,是好是壞得由天說了算?
憑什麼話語權在別人手上,難道我無權定義自己嗎?
當能意識到這一點,哪吒便開始覺醒,他不再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自卑,而能夠昂首挺胸地活著。
在現實中亦是如此,如果發現自己缺少主體感,不妨去問自己:
我是否把評價權都交給了外界?拋開外界標準,我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樣的呢?
到了《哪吒2》,這種活出主體感的意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除了要奪回定義自己的權力,還要直面外界的不滿,並且深深地接納自己。
於是,哪吒喊出了那句:“小爺是魔,那又如何?”

我知道自己不符合你們的標準,在你們眼中低人一等,也接受你們討厭我的事實,但我依然要大膽去活出本性。
而當哪吒全然接受了自己,所有丟失的力量便也全部迴歸身體;生命力便如烈火蓮花綻放,再一次逆天改命。
04
曲折向前,便是生命的出路
電影中,哪吒的反抗和爆發看得人無比暢快。
不過回到現實中,我們依然需要承認一個事實:
想要活出主體感並不容易,這個過程必然是曲折且反覆的。
導演餃子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電影一開始太乙真人為哪吒重塑肉身,哪吒提出希望把自己弄得帥氣一點。
記者問為什麼會塑造一個有容貌焦慮的哪吒,在第一部時他不是已經不在乎別人看法了嗎?
而餃子的回答真誠又不乏深度——
“一個人內心得強大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如哪吒這樣說了(不在乎別人評價),就一輩子這樣踐行,那麼這人是不真實的,而人性是複雜的。”
真實的人在成長的路上就是會磕磕絆絆,時不時也會懷疑自己,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餃子自己的成長之路也如同哪吒一樣,迂迴又傳奇。
他從小便熱愛動畫和電影,可在高考時,還是考慮到了人們說當醫生更穩定是鐵飯碗,所以選擇學了醫。
但心中的熱愛卻從未熄滅,他在偶然的機會下開始學習動畫製作;
而行外人的身份讓他飽受別人的成見,認定他註定走不遠。
而當他坦誠面對自己心中熱愛時,沒想到爆發出驚人的行動力與創作力。
後來他在家「啃老」3年單槍匹馬創作出動畫《打,打個大西瓜》,並一覽眾多國際大獎。
再到加入彩條屋獲得機會製作動畫電影,憑藉《哪吒1》一鳴驚人。
當有人以為《哪吒1》是運氣使然的曇花一現時,他又拿出了《哪吒2》,再創票房奇蹟。
餃子曾說,之所以選擇哪吒的故事進行改編,是因為在哪吒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即使出身不被看好,也絕不輕易放棄活出自己。
《哪吒2》的高潮戲,是百萬海妖攜手龍族舉起定海神針,衝破天鼎,所有被壓迫的妖族們一同反抗,看得人熱血沸騰。
在談論這段劇情時,導演餃子說出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有壓迫,生命就會尋找出路,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掙扎還是不能停的。”

這也讓我想起電影最後東海龍王和哪吒的對話——
龍王:“難道你真想要改變這世界嗎?”哪吒:“我想試試。”
很多成年觀眾在看完哪吒後,也表示內心深處的一團火似乎被點燃了;
好像更接受了真實的自己,變得更勇敢了幾分。
其實,不妨記住這一份熱血與感動,一點點去恢復主體感。
直面本性,衝破世俗成見,即使曲折也要往前走,這便是哪吒的精神,也是生命的出路。
-END-
作者: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