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廣闊的農村,孩子能夠走進二本院校,幾乎是一個家庭奮力託舉的最高高度。二本院校學生的命運,才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
在這個學歷極度內卷的時代,網際網路把媽媽分成幾大類:雞娃媽媽、佛系媽媽,以及普娃媽媽……
其中,雞娃媽媽最為大眾所熟知,她們目標明確,有的靶向985、有的劍指長春藤;她們資訊靈通,對各類競賽、特長生政策如數家珍;她們執行力強,有人親自下場做卷子,有人先於孩子考出鋼琴十級……
對比她們,黃燈老師的《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裡,一群生於1970年代,奔波于田間地頭、海里岸上、豬欄雞舍、車間工坊,把孩子送到名不見經傳的二本院校的媽媽,實在算一群教育的“失敗者”。
但,來自教育部的真實資料,截至2023年6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2820所,其中雙一流不到150所,不到高校總數的10%。

在最廣闊的農村,孩子能夠走進二本院校,幾乎是一個家庭奮力託舉的最高高度。二本院校學生的命運,才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書中媽媽們立足於土地、舒展在勞作中的養育歷程,讓人羞愧、讓人沉思、讓人淚流滿面,也讓人會心一笑……
一、我的媽媽,
是2800塊錢買來的越南新娘
正敏媽媽的故鄉,在越南下龍灣的一個漁村,外公是位鐵匠,收入不錯,從沒捱過餓,魚蝦曾是其日常的食物,只是家中十姊妹,排行老8的她不那麼受重視。年少時賭氣出走,1992年被姐夫家人騙到中國,以2800元的價格,賣給正敏爸爸——粵西南陽春市的一個小山村,一戶赤貧之家裡一位大她十幾歲的男人。
初來乍到時,正敏媽媽也曾想過偷錢逃跑,但這個家無錢可偷,錢都用來買越南新娘了,也跑不掉。一個人跑,全村人都去找,直到生下哥哥和正敏,回越南探過親,才下定決心,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們最好的生活。
她學中國人犁田、種橘子,進山幫人砍竹子,歷盡艱辛,還掉家裡當初買自己借來的2800塊錢後,終於在2005年攢下了兩萬塊錢。為了讓兄妹倆不要再每天穿行一小時的山路、冒著生命的危險去上學, 她不顧正敏父親的反對,一意孤行到鎮上買了瓦房。

7年後,鄰居家要重建房子,瓦房因與之共用一道牆壁,所以不得不一起推倒重建,面對十幾萬鉅額的建房款,父親一如既往,選擇袖手旁觀,甚至挖苦奚落母親,當年無故要買房,無奈之下,她只好獨自一人,挖地基、和水泥,一寸一寸,徒手將一座小二樓壘起。
房子建成後,父親一句“我何必養你?養豬都好過你”,母親再次負氣遠走,因為沒有合法身份,只能四處顛沛流離:砍竹子,卷鞭炮,織蠶架,去黑工廠打小工,去飯店當服務員,到工地攪拌水泥、打包廢紙裝車……
“我生了孩子,我無論怎麼樣辛苦,都會將孩子帶大,去到哪裡,我都不會將孩子扔下。”
正是這位越南女子不離不棄,一次次突破能力極限的物質託舉,以及一切“靠自己”的精神引領,正敏才有機會走出去接受教育,從村裡的小學,到鎮上的初中,縣裡的高中,省城的本科,遠方的碩士,以及最後衝破命運的藩籬,落腳廣州,從此人生獲得更多的可能。
二、我的媽媽微信名叫
“英姿颯爽”
曉靜媽媽的孃家,在江西贛州的一個客家村莊,上面一個哥哥,下面四個弟弟,同樣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不過因從小在男孩堆里長大,性格里多了一份陽剛和果敢。
小學畢業,曉靜媽媽一分之差沒考上初中,後隨表姐南下深圳打工,輾轉去到一合資電子廠,因性格開朗,溝通能力強,能吃苦耐勞,深得部門經理器重,人有意抽調她到辦公室整理檔案,她卻因讀書少,怕難以勝任,再三推辭。

錯失這一人生重要機遇後,經人介紹,她認識了曉靜爸爸,年輕氣盛,輕易辭去電子廠的工作,卻沒能克服困難,盤下原本已看好的、客源穩定的店面,只好抱憾跟隨丈夫回到其家鄉——比珠三角更落後、也更排外的潮汕地區。
孤獨和貧窮,是其初到夫家的主基調,好在,曉靜和弟弟的出生,深藏在這位媽媽基因裡的活力,被神奇的喚醒,她決定主動融入村民,活出自己英姿颯爽的人生:
她是村裡第一個騎摩托車的女人;第一個擁有駕照的女人;第一個擁有QQ空間、玩抖音、並用淘寶購物的女人……
曉靜媽媽把自己活成村裡的潮流風向標與致富帶頭人,她承接給婚紗貼釘珠、人工繡花等手工活,再分派給其他村民,賺取低廉的差價。

但,實現自我的同時,曾經的遺憾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這位媽媽:孩子的成長是大事,是媽媽行事的標尺。
這份生意雖然能避免外出打工和孩子分離,但過於忙碌,無法很好的照顧姐弟倆,再三思量,她決定和爸爸一起經營茶園,夫妻倆靠踏實肯幹和誠信經營,把一雙兒女託舉進大學,成為村裡少有的本科生。
曉靜回顧自己幾經波折的求學之路,高中偶然出過車禍,年少懵懂迷戀過網路,大四考研又恰逢疫情防控,抱憾出局,不得不二戰,但每次總是母親既溫暖又殷切的期待,支撐著她,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
曉靜和媽媽,兩代女孩,就這樣互相成就著,各自美好著。
三、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我媽讓我去插秧
早亮的媽媽,生於1970年,十八九歲時,跟隨龐大的川軍隊伍南下廣東打工,期間,經人介紹,認識了勤儉老實的早亮爸爸,並跟隨其回到家鄉,珠三角西南部江門的一個僑鄉。

早亮爸爸家世代打漁為生,兄弟又多,生活條件其實並不比四川孃家好多少,受制於奶奶的重男輕女思想,兩人很快生育了3女1男,早亮就是那個最小的弟弟。
在婚後的最初10年,5口人的小家庭,蝸居在一個逼仄的小臥室裡,大家“一邊吃一邊鬧,家裡窮到要死”,但媽媽透過比較孃家兄妹們的不同命運軌跡,總結出兩點人生真相:
1、一個家庭要有盼頭,必須重視教育。
2、孩子出生後,帶好孩子比外出掙錢更重要。
她和早亮爸爸達成一致,再窮也不要外出打工,那麼,生計從哪來?開拓副業!
爸爸養蠔,但97年的一場暴雨,沖走了所有蠔苗,辛苦多年的積蓄被大海無情淹沒,而後只好利用技術優勢,出海幫人修船,扎蠔。
媽媽賣豆腐,養豬仔,喂家禽,早上2點多起床做豆腐,在經過多道繁瑣的工序,耗費極大的體力後,在家人仍在睡夢中時,便騎三輪車到鎮上集市開始一天的售賣。

賣豆腐雖然利潤微薄,每天只能收入100來塊,但勝在是一項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可以用做買飼料、農資等生產週轉,種地和養豬的大額收入則用來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建房,繳納計生罰款等大額開銷。
勞作之餘,她並不放鬆對孩子的管教,“不能嬌生慣養,必須學會勞動”,是她最大的教育原則,早亮在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她仍要求其下田插秧,鄰居看不下去,她卻坦然回應,“考上大學還要吃飯呢”。
從小陪伴父母幹活,自己也參與其中,是早亮童年生活的常態,並且隨著學段的升高,這種常態並沒有被消解。
誠然,這種樸素的教育方式,受制於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落後的現實,受制於當下社會過於單一的人才評價標準,並沒有讓孩子們獲得多大的成功,但兄妹4個都能自食其力,踏實生活。
尤其早亮大學畢業的節點,就業形勢急轉直下,他輾轉廣州佛山一年多,沒有獲得更好機會時,並沒有選擇死磕,更沒有氣餒,而是務實地備考事業編,現在在家鄉一所小學任教。

“踏踏實實做好手頭工作,是我目前最好的選擇”,的確,像早亮這樣,心甘情願接受普通的機遇,發自內心的放低姿態,蹲下身子,幹好眼前的事情,為以後機會來臨儲備力氣和能量,比起那些從未經過勞動歷練,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同齡人,簡直不要太睿智。
四、我的媽媽,
別人的大嫂
何健的媽媽,是黃燈老師的二本學生的媽媽中,少有的,未曾遠嫁他鄉的一位,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給她的顛沛流離就少半分。
孃家人看上何健爸爸,原本是看上他人緣好,有修輪胎的手藝,誰知新婚不久,何健的爺爺病逝,村裡人各種嘀咕、唱衰,關鍵時刻,身為大哥大嫂的何健爸媽當仁不讓的挑起大梁。
“安頓好老的,照顧好小的,不能讓一個家散了”,僅僅是一個年輕媳婦最樸素、最慈悲的想法。
在那以後的多年裡,母親種田、喂家畜、學做滷菜生意,和修輪胎的父親一道,各種拆東牆補西牆,還完爺爺生病欠下的債務,幫二弟成家,將小妹風光出嫁,送小弟念出大學,是時候專注自己的小家庭了對不對?

但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它不會因為你此前已經承受過太多的苦難,就對你仁慈半分,父親的修輪胎生意和母親的滷菜生意相繼沒落,辛苦半生,何健父母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彼時,二弟已長成參天大樹,他動員哥嫂隨他去外地開店賣手機,但爸爸擔心12歲的兒子,無人看管,廢掉了怎麼辦?
何健從小目睹父母為整個大家庭的彈盡竭慮,比同齡人更早體會到“責任感”這三個字的含義,12歲的他,主動提出獨自留守,並向父母承諾:自己不會貪玩,會努力考進重點中學。

夫妻倆終於放心去勇闖天涯,可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外出打工期間,先是何健爸爸胃出血,後是何健媽媽骨折、壞死性胰腺炎,關鍵時刻,兩位已成人的叔叔接過守望相助的接力棒,傾囊相助,將哥嫂從鬼門關拖了回來。
父輩們以實際行動傳遞給後人的美好品質——孝與敬,感恩與回報、獨立與自強、擔當與向上,讓何健更早的自主成長,他一路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後因身體抱恙和重點大學擦肩而過,不過進入大學後,比同齡人更多了一份目標感,他透過考研將專業國學知識消化、淬鍊,以唯一的二本生身份進入中大面試,雖不幸鎩羽而歸,但後自主創業,將喜歡的古典文學成功轉化為商業利潤。
“生於門庭蔭下,前途禍福不知,但行正當之事,做正直之人,而後每年祭祖,子孫敢言無愧、無悔、與無懼”,二本生何健的這句朋友圈感慨,打臉了多少頂級學府培養出來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以上,沒有哪位媽媽主動遵循某個系統的育兒理論,沒有哪個家庭能為孩子提供豐沛的物質保障、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按當下的網路宣傳,這樣的原生家庭,沒有禍害孩子已是萬幸,哪還有什麼資源助力其成長?
但恰恰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原生家庭的“羈絆”:艱難的生計、繁重的勞作、父母的隔閡、親子的分離、兄弟姐妹之間毫無界限的幫襯,等等等等,以教育資源的面目,滲透進這群二本學生的生命成長中。
得益於這份滋養,孩子們儘管身處績優主義橫行的時代、學歷鄙視鏈的不利地位,依然有直面的力量和勇氣,依然能日拱一卒,從容向前,最終尋找到一方獨屬於自己的天地的同時,也帶領整個家庭向上走一步。
這,誰說不是一種成功呢?

作者:鳶尾花花兒,精英說作者。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 talk),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點選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熱文推薦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