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凌雲壯志》第二集導演 郭宗福
知識分子與科學家們重新回到祖國,原有的熱切理想與豐富學識如何在紙上構建兩彈的雛形併為之後的試製鋪平道路,這是我在接到總導演李維的創作邀約後最期待復現的故事。“做隱形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歷史檔案下不曾完全得見的活生生的個體與群體的力量。
作為本集的導演,我與攝製組成員們重訪當年他們工作的舊址,翻閱大量重要資料,採訪核心人物的過程中,漸漸能體會並有信心去復現他們不斷在實踐中克服困難,砥礪前行的矯健身姿。
《凌雲壯志》第二集《集智》便是講述這一代科學家懷著一腔熱血投身原子能事業,如何在資訊閉塞、條件艱苦的困難下,在祖國各地的計算所和試驗基地裡,發揮個人優勢加之團隊的默契配合,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理論突破作出卓越的貢獻。

在調研尋訪的過程中,我得知當年全國先後有26個部委,解放軍各總部、軍兵種,以及900餘家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參加了原子彈研製的攻關會戰。而《集智》就是那時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互協作的一個縮影。
1961年5月,周光召從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請纓回國,被任命為九所一室副主任。其老師彭桓武要求周光召對九次計算結果進行復查,驗證蘇聯核武器專家給的資料是否正確,是否在蘇聯援華專家離開後能為新中國研製原子彈加快進度。
這對於一個沒搞過原子彈的人來說談何容易,資料的計算與驗證過程繁瑣且耗費人力,但周光召用熱力學裡的最大功原理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為中國研究原子彈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原子彈理論突破時期,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力學家郭永懷、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和程開甲、數學家周毓麟等,透過資料計算和推理後的反覆驗證加之爆轟試驗,讓中國原子彈研製進入全面理論設計階段。在調研和實際拍攝的過程中,有幸近距離了解這段鮮活的歷史,這對我的創作也是重要的激勵與鼓舞,並對他們的膽識與付出肅然起敬。
如何用原子彈這根火柴頭去點燃氫彈?這對於那時的中國科學家來說是兩眼一抹黑。國際上對氫彈資訊進行嚴密封鎖,根本找不到蛛絲馬跡,一切都要自我摸索、自主創新。
1961年1月,錢三強告訴于敏,希望他參加氫彈理論突破的預先研究。以基礎科學研究見長的于敏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全身心投入氫彈研究。他們成為理論突破的中堅力量。
1965年9月底,于敏帶領九院十三室幾個組的年輕人從北京奔赴上海,開啟了開啟了氫彈理論突破的“百日會戰”。他們通宵達旦、連續奮戰100個日夜,終於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結構基本完整的理論方案。



與“百日會戰”時隔59年的又一個9月,我們從成都奔赴上海,拍攝於敏和科研人員當年工作的地方,回望那段充滿激情和艱辛的歲月,仍然能感受到他們當年的心潮澎湃和熱血沸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兩彈”理論突破時期,科學家們胸懷報國之志,承載起一代人的歷史擔當,他們把個人的理想和祖國的命運、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為了中國的核科學事業,他們隱姓埋名,鞠躬盡瘁,他們是堅實的國防基石,是不屈的民族脊樑!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縱向與時代橫向相交的座標點上,小心翼翼地啟開中國核工業的歷史畫卷,傳奇和景仰交織,感慨與勵志共生。一代科學家不畏艱難、以身許國的精神給了我們強大的動力,鼓舞著我們永不放棄,奔向未來。
出品人:周兵
主編:張安寧
本文撰稿:郭宗福
圖片來源:導演本人提供
轉載|商務|合作|社群
新增愛上紀錄片小助理 :aishangdoc
B站|影片號:愛上紀錄片放映室
【更多精彩,關注「愛上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