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荷蘭,生於憂患,經過八十年戰爭,取得了民族獨立,成為超級海洋霸權。然而,這個國家沒有在同時對抗英法兩大強權的戰爭中亡國,卻在數十年的和平中死於安樂,最終走向了亡國的命運。
1、
Ray Dalio的新書《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的中文版,1月初可以買到了。這本書不錯,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就是價格有些宰人。
Dalio認為,近代以來,只有三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霸權:荷蘭、英國、美國。無論是哈布斯堡的西班牙、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的法國、威廉二世的德國、還是蘇聯,都夠不上全球霸權這個級別。
按Dalio的標準,具有全球影響力、控制主要的海洋貿易路線、擁有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才能稱得上全球霸權。十九世紀以後的英國,二戰後的美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荷蘭這樣一個國家,何德何能能稱得上全球霸權呢?
荷蘭本來是勃艮第公爵領地的一部分。透過一系列婚姻這塊領地在十五世紀末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從外祖父母系繼承了西班牙,從祖父系繼承了奧地利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從祖母系繼承包括荷蘭比利時在內的低地國家。
查理五世去世後,低地國家的領地被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繼承。當時,西班牙一半的稅收收入來自於富裕的低地國家。從1566年開始,荷蘭就開始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81年,低地國家中北部的7個省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建國,1609年,西班牙和荷蘭達成十二年停戰協議,西班牙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1621年,停戰協議到期後,西班牙和荷蘭繼續開戰,成為三十年戰爭的一部分。最終在1648年,交戰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荷蘭正式獨立。
雖然荷蘭直到1648年才完全獨立,在戰爭期間,荷蘭已經實現了全球擴張。荷蘭獨立時,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商船隊,噸位在歐洲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阿姆斯特丹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荷蘭的殖民地遍佈全球,1650年荷蘭的殖民地包括今天的紐約、好望角、錫蘭、馬六甲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等。利潤豐厚的歐洲到亞洲的航線,完全控制在荷蘭人手裡。

2、
1652年,荷蘭獨立僅僅四年,英國和荷蘭就為爭奪海上霸權而開戰。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英國和荷蘭之間打了三次戰爭。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三次英荷戰爭中,荷蘭並沒有戰敗。第二次英荷戰爭,荷蘭艦隊衝入泰晤士河,炮轟倫敦。第三次英荷戰爭,在英國和法國兩大強國的夾擊之下,荷蘭在海上擊敗英國,簽署了對自己有利的和約。
1688年,英國內亂。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率荷蘭軍隊在英國登陸,兵不血刃進入倫敦,登上了英國王位。對戰爭的角度,勝利者應該是荷蘭。
英國和荷蘭,這兩個打了三場戰爭的國家,成為了一個“共主邦聯”。荷蘭和英國聯合成一個國家,威廉也成為路易十四最大的敵人。
威廉入主英國,表面看,是荷蘭軍隊入侵併佔領了英國,但實際上,這反而葬送了荷蘭的霸權地位,使英國最終取代了荷蘭,成為新的全球霸主。
為了進軍英國,威廉承認英國議會至上,高於國王。英國議會用引入一個外國人當國王的方式,徹底約束了國王的權力,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英國的王位由威廉妻子瑪麗的妹妹安妮繼任。
看似荷蘭在英荷競爭中贏了英國,但從長期目標來看,他的入主卻促使英國崛起,葬送了荷蘭的海上霸權。
當時的歐洲,太陽王路易十四擁有最強的陸軍,荷蘭與法國臨近,時刻處於路易十四陸軍的威脅之下。與荷蘭相比,英國地理條件優越,遠離歐洲大陸的強權,強大的海軍足以保衛國家。1672年,荷蘭靠著挖開阿姆斯特丹的大堤引發洪水氾濫,用這種近乎自殺的手段才阻止了法國陸軍的入侵。
荷蘭商人感到自己的國家在歐洲大陸上不夠安全。於是,因而將大量資本投入英國這個島國。使荷蘭本國的發展缺少資金。而荷蘭原來在造船上的技術優勢,也隨之流入英國。
在威廉三世執政期間,英荷兩國聯合對抗法國。由於英國是島國,在反法戰爭中,荷蘭提供較多的陸軍、英國則提供較多的海軍。英荷的聯合艦隊中,兩國的艦數比例為3:2,由荷蘭商人貸款給英國政府去大造船艦,因此讓原本弱於荷蘭的英國海軍,在數年後就成為世界第一的艦隊。
威廉劃分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範圍,英國得到了印度區域,荷蘭得到東南亞。而印度的貿易潛力很快超過了東南亞地區。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大量荷蘭商人的投資,實力快速提升。
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英國的王位由瑪麗的妹妹安妮繼任。英國憑藉著荷蘭人留下的海軍技術以及荷蘭湧入的資本崛起。同時,荷蘭卻陷入了混亂。
3、
英荷同盟維持了90年。
荷蘭並沒有在戰爭中被擊敗,而在這90年的英荷同盟中,被英國一步步拉開距離。
英國人注重工業,荷蘭注重商貿。工業革命是從紡織業開始的。即使在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也遠高於歐洲同行,自17世紀末,英國經濟便以進出口加工業為核心,而同時期的荷蘭仍然享受著商業貿易的鉅額利潤,不願意去賺取工業的辛苦錢。
同時,英荷同盟讓荷蘭免於與英國的戰爭,但英荷同盟和路易十四的法國的戰爭曠日持久。1688-1697年的大同盟戰爭,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把荷蘭打得精疲力盡。荷蘭為反法聯盟提供了最多的陸軍,繳納了最重的稅負,國家的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消亡殆盡,連一個國家元首都無法推舉出來。荷蘭人喪失了愛國心和進取心,寧可去投資或借貸給英國商人,也不願艱苦的再去和英國競爭海洋霸權。
在整個18世紀的荷蘭,掌權的議會派商人,為了減輕稅收壓力,荷蘭決定裁撤大部分的軍事力量,自願降低國際地位、淪為二流國家。但是,荷蘭仍然非常富有,亞當·斯密因此在1776年說荷蘭仍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十八世紀的荷蘭成為全歐洲的債主,各個國家都欠荷蘭一屁股債。
然而,一個富裕而缺乏軍事力量的國家,最終就是一塊肥肉而已。1780年英國找了一個藉口,再開第四次英荷戰爭,在開戰之前荷蘭還是英國的最大債主,但是英國直接宣佈停止兌付荷蘭持有國債的利息,造成荷蘭金融市場崩盤。戰爭結束後英國低價收購了這些崩盤債券,徹底摧毀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霸權。
第四次英荷戰爭荷蘭慘敗,被英國徹底打垮。荷蘭東印度公司出現經濟危機,最後在1799年宣佈破產解散。阿姆斯特丹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倫敦取代。1795年,頑強與法國對抗一百多年的荷蘭,被法國征服。荷蘭在全球的殖民據點,從開普敦到馬六甲,一個個被英國奪走。
荷蘭,一個曾經的霸主。生於憂患,經過八十年戰爭,取得了民族獨立。一獨立,即成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海洋霸權。
然而,這個國家沒有在同時對抗英法兩大強權的戰爭中亡國,卻在數十年的和平中死於安樂,最終走向了亡國的命運。

關鍵詞
國家
法國
歐洲
霸權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