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比亞迪提高了對高階市場、海外市場的增長預期。
文丨司雯雯
編輯丨龔方毅
我們獨家瞭解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今天小範圍公佈今年的總銷量目標是 550 萬輛,包含海外市場的 80 萬輛以上。換算下來中國市場銷量增速約為 30%,海外市場增速則高達 91.8%。
做了三年第一後,比亞迪對國內的銷量預期在更高的基數下變得謹慎,增長規模和增速略弱於 2024 年。

2025 年是比亞迪的產品大年,四個品牌共有近 20 款新車釋出,已有的 21 款車型為提高產品力也會換代、增推智駕版本。僅 3 月,比亞迪就密集辦了 6 場新車釋出會。
當然,員工和經銷商接到的銷售任務可能更激進。比亞迪慣常制定對內、對外兩個銷量目標。對外目標保守,2021 年後每年都能超額完成。對內目標通常更高,以要求、激勵團隊。
比亞迪更靠近王傳福 2023 年時 “歷史上最好時期” 的判斷:它去年賣出了成立以來最多的車,佔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 1/3 ,推動營收、淨利潤同步增長 30% 左右至歷史新高,汽車及相關業務收入 6173.8 億元,有 1549 億元的現金儲備。
在 2023 年、2024 年的快速擴張中,比亞迪開始前所未有地激進投入。它兩年擴招了 2 萬名工程師、技術研發投入 941 億元——這比此前 10 年累計的研發費用還要高。
比亞迪正同時面對兩類挑戰,高昂花費用於應對複雜問題。一方面,要在大眾市場繼續增長、保持競爭優勢,考驗比亞迪對技術的工程化落地和成本控制。仰望、騰勢、方程豹三個高階品牌則更需要技術、產品的領先性。
它希望且擅長靠規模、垂直整合和成本紀律把驗證過的技術做得更便宜、某項技術指標更領先。這是比亞迪在三電業務上驗證過且繼續執行的打法,最新動作是將新一代純電平臺的充電功率提高至 1000V,比主流車企的下一代 900V 更高。
這一策略延續到智慧化領域。比亞迪一開始就以百萬輛的規模攤銷成本,將英偉達 Orin X 和 5 顆毫米波雷達的智駕配置成本壓縮至 3000 元左右、比行業平均水平低數百元,從而用在 7.88 萬元的海鷗上。
吉利、奇瑞、長安等已經快速跟進智駕普及策略,要以此在大眾市場增長變得更難。主攻主流價位的王朝、海洋 2024 年佔總銷量的 94.7%。我們獨家瞭解到,這兩大核心繫列 2025 年的銷量增幅目標為 10% 內,預計在整體的銷量佔比降為 80% 左右。為了完成目標,王朝銷售渠道計劃提高投入、擴大門店展廳面積。
仰望、騰勢和方程豹要承擔更高的銷量增幅。騰勢汽車銷售總經理趙長江說,希望騰勢到二季度實現單月 2 萬臺、三四季度單月 3 萬臺。騰勢去年的銷量是 12.6 萬臺,月均 1.05 萬臺。
高階市場現階段的技術競爭側重智慧化、AI 化,也更看重品牌。這些都不是強調工程師文化的比亞迪的舒適區。
比亞迪在高階市場的策略是以技術立品牌,為每個高階品牌設計差異化的技術標籤,比如在仰望的 “易四方” 技術後,也將 “易三方” 技術作為騰勢獨有技術、而不是分享給其他品牌。不過,目前這類技術集中在它過去擅長的三電、底盤等領域。
在智慧化領域,AI 改變了智駕的演進方式,一家企業可以靠少數、領先的人才快速超越堆人力、堆時間的同行,行業比拼從 L2 級智駕體驗進入 L3 級智駕落地時間。我們此前報道過,比亞迪短期內會和頭部供應商合作、提升高階智駕體驗,它也已經加大對 AI 大模型、智算中心等投入,加快自研。王傳福在財報中說,會快速推進 AI 資料中心、AI 伺服器等新興業務,作為 “新的成長曲線”。
在更重科技領先、軟體演算法而非工程能力的智慧化業務,比亞迪需要找到並證明一套有效的方法論。比這更難的是開拓高階市場,高階品牌的本質是說服使用者付出比產品價值更高的溢價,需要更長週期、更多維度的能力。
守第一往往比做第一更難。比亞迪過去靠對標超越的模式陸續超過自主、合資品牌,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新能源車企、中國銷量最高的車企。它補上了所有明顯的短板,也就做完了所有簡單的題目。
題圖來源:比亞迪汽車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