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轉載於“明叔雜談”

▼

(圖片拍攝於中國雪鄉)
1)2014年,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題目就是“為什麼中國不能創新”。其核心觀點包括:第一,中國政府制約了中國的創新能力;第二,中國企業透過小的改進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回報,根本沒有動力去尋求突破性創新。

2)過去一二十年來,在唱衰中國創新能力方面,《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文章並非孤例。長期以來,美西方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有關“中國沒有能力進行創新”的言論。這些言論的底層邏輯是——“創新只有在美西方這樣的所謂自由、民主國家才能發生,中國作為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天生是壓制和束縛創新的。”這種邏輯的根源,說到底還是出於一種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傲慢,更是出於一種對中國政治制度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無知。
3)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無法進行創新”外,美西方媒體和專家、學者還丟擲了各種各樣論證“中國為什麼無法創新”的論調,包括但不限於:
——創新只能是自下而上進行,無法透過自上而下進行規劃;
——中國文化中的等級制度、尊卑有序等觀念阻礙了創新;
——中國企業和個人只知道“賺快錢”,只知道抄襲、模仿,不懂得去進行原創性創新;
——中國人非常善於做從“1到100”的創新,但卻無法做從“0到1”的創新。
4)今天來看,這些觀點要麼過於武斷,要麼非常片面,根本不足以完整、準確地解釋創新的原動力和創新的不同形式。一些中國經管學院、商學院等,往往也只會“拾人牙慧”,把西方一些人對於創新的論述當成圭臬,不斷重複“中國不能創新”的陳詞濫調。但這些教授、專家和學者不知道的是,西方關於“中國不能創新”的觀點很多都是錯誤的,而且,這些觀點背後還隱藏著這些人攻擊和指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目標”。
5)中國真的不能創新嗎?回過頭來看,這可能是二十一世頭二十年裡最荒唐的笑話。隨著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成果不斷展現,曾言之鑿鑿說中國不能創新的《哈佛商業評論》,在2021年5月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新的創新優勢”。該文首先承認,《哈佛商業評論》有關“中國不能創新”的說法是錯誤的。該文說,該刊物用於衡量創新的一些指標,並沒有能準確反映中國的創新潛力。接著,它又分析說,中國之所以在創新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進展,關鍵在於,中國有很多人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讓他們很容易適應和接受變化,正是這些非常善於適應和接受變化的消費者,讓中國在創新方面成為全球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國家。同時,該文表示,與中國的競爭並非“零和遊戲”,西方企業也可以從向中國學習中受益。

6)哈佛商學院號稱全球頂級商學院,從2014年到2021年,短短七年之間,《哈佛商業評論》不得不反省它所提出的“中國不能創新”的錯誤觀點,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很顯然,《哈佛商業評論》對於中國創新深層原因的理解,還是過於淺薄,過於簡單。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是,全世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都像中國人一樣,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同樣很善於適應和接受新事物,但是,為什麼這些國家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創造出一種科技創新風起雲湧的局面?很顯然,認錯後的《哈佛商業評論》同樣沒有抓住中國創新能力的真正源泉,更沒有理解支撐中國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因素。
7)十幾年來,不斷反思和修正所謂“中國不能創新”錯誤觀點的,遠不止《哈佛商業評論》一家。美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在2024年9月16日就曾發表文章說,“中國正在快速成為各種先進製造業的領先創新者。”這個春節,來自中國的DeepSeek-R1大語言模型橫空出世,以很低的成本一度追上甚至區域性領先美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各種“代表作”,這動搖了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巨資購買大量最先進GPU晶片訓練昂貴的大語言模型”的基本假設,讓美股一度遭到重創。由於DeepSeek的創新實在是過於“出色”,一向對任何中國事物都非常挑剔的美西方媒體,也罕見地、幾乎一直地對DeepSeek表示稱讚。當然,在美國政府不斷收緊對華先進人工智慧晶片管制的情況下,DeepSeek橫空出世,突破限制,“以弱追強”,確實也非常符合美西方媒體熱衷報道“黑馬”和“奇蹟”的敘事框架。

8)還有網友發現,就連一向對中國極端挑剔的英國BBC,最近也一反常態,播出了一個專題短片,題目是,“中國正在科技領域擊敗所有人嗎?”報道指出,從DeepSeek到TikTok和Temu,中國正在科技領域取得領先優勢。BBC這個報道出現的時機非常微妙——近期馬斯克強行關閉了美國國際開發署,而該機構曾長期支援紐約時報、BBC、路透社等美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汙衊,因此,有網友推測,是不是因為馬斯克停止“撒狗糧”了,所以BBC一反常態,“連夜繡紅旗”?我個人感覺,像BBC這樣的一個媒體機構,製作一個專題短片從策劃到調研再到製作播出,需要不短的週期,而馬斯克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不過是最近幾天才發生的事情,BBC應該來不及這麼快做出反應,這個報道更像是BBC在繼續追“DeepSeek熱”而做的報道。但不管怎麼說,能讓在對華報道中因為長期使用“陰間濾鏡”而臭名昭著的BBC也來稱讚中國科技創新,背後的原因肯定不簡單。這是中國幾十年如一日重視創新、追求創新,最後在這個春節前後迎來創新大爆發的結果。

9)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科技強國了。只是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他們一提到中國,想到的還是“模仿”“剽竊”,還是“中國缺乏核心技術”,還是“中國人不能創新”。我讓DeepSeek簡單做了一個表格,來說明中國創新能力較強,其中的部分資料可能並不是最新的,但是,它依然很有說服力。我們當然不能驕傲自滿,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實事求是地說一句,今天的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早已不是“吳下阿蒙”了。

10)最後,我嘗試簡單歸納一下為什麼到了2025年中國方方面面的科技創新突然出現了一種風起雲湧、井噴的局面。很有意思的是,美西方一些人在承認中國具有創新能力的同時仍在散佈新的謬論,他們說,“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這不是因為有中國政府的緣故,而是因為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突破了中國政府的限制。”這種說法具有很強的誤導性,但在本質上卻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今天中國幾乎所有的創新都直接或間接跟中國政府有關係: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目前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法治相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是科技創新得以大規模湧現的基礎性條件。這些條件就像是空氣和水一樣,有的時候,你不覺得有多重要,但是,一旦失去,你就寸步難行,甚至生命堪危。一個積貧積弱、動盪、分裂、混亂的中國,即便偶爾有天才科學家靈光一現,但絕對不可能成規模地湧現出各種基礎理論和應用層面的創新;
——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中國擁有一個由14億多人組成的單一超大市場,14億人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是刺激和孕育創新的最強大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成了世界上門類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既為中國社會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提供了需求來源、用武之地和各種場景,也為快速實現各種科技創新提供了從設計、打樣、開模、試製到大規模生產、不斷迭代的強大支撐;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和研發投入。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水平。最近,連特朗普也對中國教育表示稱讚。我們身處中國,有時候,更多的是看到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而忽視了中國教育取得的巨大進步和對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的有力支撐。中國政府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更是不惜成本、經年累月;
——中國政府前瞻性戰略規劃能力在全世界各國政府當中都算是“首屈一指”,這恰恰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也在不斷轉化為中國的治理優勢。過去幾個月,美西方媒體和研究機構驚呼,“中國製造2025”提出10年來,其中的絕大多數目標都已經實現,其中,電動車和新能源等領域甚至是遠超當年提出的目標。我們知道,“五年計劃”雖然最早是由蘇聯提出來的,但是,中國是把“五年計劃”用得最好的國家。西方一些人一聽到“計劃”,就聯想到蘇聯式的計劃經濟,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五年計劃”的精髓恰恰在於其計劃的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以及執行時的嚴肅性、一致性。美西方兩年、四年、五年一個選舉週期,不同政黨“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根本沒有辦法保證戰略規劃、執行的質量和效率;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務實、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等精神核心,為中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尤其是在美國政府不斷遏制和打壓中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服輸,不認命,開動腦筋找出路,最終加速了中國在複雜地緣政治形勢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的程序。
最後,我們必須澄清的是,所謂創新,往往是千姿百態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能用新方法、新手段、新策略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都是創新。創新不僅可以自下而上地湧現,也可以自上而下地透過科學的規劃和執行來創造。中國在“六代機”、預警機、核潛艇等一大批“國之重器”的研發、製造過程中,自上而下的科學規劃與執行都非常重要。那種認為“國企無法創新”,“創新不能被規劃出來”,“創新只能是自下而上的”等觀點,都是對創新的狹隘理解。基礎理論的創新,需要大規模投入和天才的靈光一現。應用領域的創新,需要工程師夜以繼日地試錯和改進。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的創新,需要鉚足勁兒去探索、去實驗。由於天才在人群中的分佈比例相對平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越強大,越能形成支援創新的各種有利條件。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的各類經管學院和商學院等,應該好好地研究一下中國科技創新風起雲湧背後的深層邏輯,找到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獨特的治理能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絡,從理論上、學理上、邏輯上加以闡釋。“言必稱希臘”式的經管學院和商學院辦學模式,是沒有出路的。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學者要清楚地認識到,美西方一些人否認、貶低中國的創新能力,往往是同貶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貶低中國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貶低中華文化聯絡在一起的。這個時候如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只會是南轅北轍、貽笑大方。
當然,我們論證“當代中國是有能力創新的”,並探討支撐中國創新能力背後的各種制度性因素和力量。這是為了更加科學地認識中國,然後繼續努力,揚長避短。這並不是說中國今天在支援創新方面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就沒有任何可以改進的地方了。一些地方“官本位”思想嚴重,不重視知識,不尊重人才,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去行政化”之路道阻且長,學術腐敗、招生腐敗、科研資金的浪費和貪汙、一些企業急功近利的管理文化、一些個人痴迷“撈快錢”等,這些都是制約中國爆發出更大創新能量的不利因素。我們在為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噴湧而出鼓掌、叫好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這些制約中國科技創新的問題。我們要在不斷識別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支撐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