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國家”與“壞國家”|《財經》書摘

文|王緝思
冷戰既是大國之間實力的較量,也是一場“人心之爭”。我們看到,無論是東方陣營、西方陣營還是第三世界國家,大都熱衷於開動宣傳機器,宣揚本國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要優於其他國家,和自己越相像、關係越緊密的國家就越“好”,反之就越“壞”。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影響著國際社會和各國公眾,是國際政治和外交的慣例或者“通病”,似乎無可厚非,也無法避免。
但是,政治學科裡有“國際政治學”和“比較政治學”等分支學科。在政治理論、比較政治學的學者、專家看來,區分“好國家”和“壞國家”,是有一些相對固定的客觀標準的。
“好國家”的樣子:理想國的標準
“好國家”的標準這個問題在西方的學術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正義”,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最高的一部分是“用來學習的”,是為了認識真理,這部分又可稱為“愛學和愛智”。靈魂較低階的兩個部分,一是“愛錢”,二是“愛榮譽”。由第一部分統治靈魂的人叫作“愛智者”或者“哲學家”,由金錢統治靈魂的人叫作“愛利者”,由榮譽統治靈魂的人叫作“愛勝者”。柏拉圖認為,正義的政體應當由愛學愛智的哲學家來治理。愛利者(如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和愛勝者(如軍人),地位都應該低於哲學家。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公正是首要的,軍事和財富是次要的。
根據《論語》的記載,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在這三者中,信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有兵和食,但百姓對執政者不信任,那麼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孔子還說,人口多了,要讓他們富裕起來;富裕起來以後,要對他們進行教育。換言之,富民在先,教民在後。
我在自己寫的小書《世界政治的終極目標》中,也討論過理想國的標準問題。在我看來,一個成功的、令人嚮往的國家應當是:第一,沒有嚴重的外部和內部的安全威脅,國內政治穩定,暴力犯罪率低;第二,國家和民眾都比較富裕,經濟穩步增長;第三,國家有相對統一的信仰體系、道德準則和主流價值觀,同時包容一部分公民所奉行的其他信仰,公民對國家認同度高;第四,公民之間貧富差距較小,公民平等在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中得到較好體現,社會不公能夠透過法律和政策調整得到矯正,抑止官員腐敗;第五,公民的自由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個人自由同民族、國家的自由相一致。
現實中的“好國家”:丹麥、哥斯大黎加?
那麼,符合上述標準的“好國家”在現實中存在嗎?有不少學者提出了這種“理想國”的候選者。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心目中良好的現代政治制度,即“成功國家”,應由強大的國家、法治、民主負責制組成。在福山的著作中,北歐國家丹麥就符合這些標準,它“是個具有良好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神秘國家,它民主、穩定、熱愛和平、繁榮、包容、政治腐敗極低”。中國政治學者劉瑜為福山的著作《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寫的導讀,講的就是“如何到達丹麥”這種國家的境界——“有法治、又民主,政府還高效而廉潔”。
按照我上面提出的五項標準來看,丹麥也確實相對接近“理想國”的水平。在世人眼裡,這個以“童話王國”著稱的北歐小國在許多方面令人稱羨。丹麥自19世紀下半葉實現工業化以後,在歐洲保持中立政策,一直沒有捲入戰亂。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入侵丹麥,第二天丹麥即宣佈投降,在“二戰”中經濟沒有遭受重大破壞。1949年北約成立時,丹麥是第一批成員國之一。此後,丹麥也不是美蘇軍事對峙的前沿陣地,感受到的地緣安全壓力並不嚴重。冷戰結束後,丹麥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長期保持在1%左右,同時沒有遭受重大的國內外安全威脅,在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業績出色。2022年,俄烏衝突發生時,丹麥吸收了一些烏克蘭難民,但移民政策沒有真正放鬆。
丹麥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丹麥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世紀70年代末曾經超越美國,2022年達到6.8萬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2位。當代的丹麥擁有諾和集團、樂高玩具公司等世界著名品牌,科技領先。截至2022年,丹麥有590.3萬人口,呈緩慢增長趨勢,其中近90%的人口祖籍為丹麥。作為單一民族國家,從冷戰時代起,丹麥的移民政策就相當嚴格,只從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歐盟國家吸收少量移民,多從事體力勞動。另外,丹麥國民幸福指數很高,民族凝聚力較強。
丹麥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新教路德宗。1953年透過的現有丹麥憲法規定,基督新教路德宗為國教,國家予以支援。截至2021年,74%的丹麥國民是路德宗丹麥教會的成員。憲法僅僅規定皇室成員必須是丹麥國家教會成員,其餘的人都享有宗教自由。不過,近幾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只有19%的丹麥人認為宗教對他們的生活有重大意義。
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丹麥沒有經歷過政教合一的羅馬帝國統治,因此歐洲中世紀的等級觀念和特權思想難以在這個國家立足。歐洲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教義推崇誠實可靠,排拒非分之想、不義之財。丹麥政府清廉指數很高,國內貧富懸殊不大,是世界上基尼係數最低的國家。
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習俗方面,丹麥是資本主義世界中最自由化的國家之一。1969年,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色情書刊合法化的國家;1989年,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後來正式透過法律使之合法化。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進行的一項“繁榮指數”排名,綜合考量了各國在經濟平等、個人自由、社會寬容度、教育、健康、生態環境、國家治理、社會安全等各方面的指標,丹麥在2023年的這項排名中列全球第一。從上述指標看,丹麥被視為“最成功的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當之無愧。
在福山的著作裡,中美洲小國哥斯大黎加被描繪為“治理良好的民主國家”和“擺脫拉丁美洲天生缺陷的一個好榜樣”。哥斯大黎加是族群構成相當單一的國家,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佔總人口的95%,黑人佔3%,印第安土著居民佔約0.5%,其他民族佔1.5%,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早在1948年,哥斯大黎加就宣佈廢除常備軍,成立國民警衛隊,靠1.8萬人的警察隊伍維持治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
因此,在冷戰期間軍事政變、軍人干政屢見不鮮的拉丁美洲,哥斯大黎加卻能夠“獨善其身”。2022年,哥斯大黎加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萬美元,在拉美地區名列前茅。
我在2013年訪問過哥斯大黎加,對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水平、服務質量感覺一般,卻對該國人民的自豪感印象深刻。在同哥斯大黎加的知識精英交談時,我問他們對本國的世界地位如何評估,即屬於西方國家還是非西方國家、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毫不猶豫地回答讓我有些吃驚:“我們當然是西方國家——我們是白人,講西班牙語,信奉天主教。另外,哥斯大黎加還是民主國家!”
為什麼不是“好國家”:美國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202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63萬美元。世界上不少人都羨慕、嚮往美國。但是,在各國政治學者當中,卻沒有多少人將美國視為典型的“成功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應當看到,自獨立以來的200多年中,美國的發展步伐是相當快的,成功經驗當然不少。但美國在政治上也走過不少彎路,而且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和弊病。美國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遍佈全球的武裝力量,但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自認為面臨嚴重的外部安全威脅,冷戰時期,國家安全部門的勢力膨脹、軍工複合體的崛起也令人詬病。美國政府多次動用暴力鎮壓國內動亂,美國總統幾次遭遇政治謀殺。美國的監獄犯人數量長期居世界第一,槍支氾濫,兇殺案頻發。美國經濟有長期繁榮的時期,但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20世紀70年代的長期滯脹、2008年前後的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本國經濟,造成了全球恐慌,並引發不少國家的經濟遲滯。
美國人的政治信仰相對統一,各派政治勢力都以“自由”為旗幟,信奉宗教的人群比例大於多數其他發達國家。但是,長期被奉為圭臬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基督新教傳統受到文化多元主義日益強烈的衝擊,政治極化嚴重。美國有較為完善的法治,但一直沒能消除種族歧視,貧富懸殊持續擴大,吸毒問題嚴重,引起民眾對社會不公現象的強烈不滿。雖然美國把自己標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但是在許多關於個人自由度的排名中,美國卻顯著落後於北歐和西歐的發達國家。從這些方面來看,美國距離上面提出的五項“理想國”標準,還差得很遠,甚至可能越來越遠。
最後回到本書的主題——冷戰。到了冷戰的落幕時分,中蘇關係(中俄關系)迎來了改善,中美關係卻一度陷入嚴重惡化。到了今天,中俄、中美關係又迎來新的發展,在很多人眼中,“好國家”與“壞國家”又有了新的變化。
《冷戰的故事》
王緝思 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5年4月
(本文摘自《冷戰的故事》;編輯:許瑤)
責編 | 要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