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寬體pán?心寬體pàng?哪個肉多?

好久沒聊語文主題的內容了,今天說的話題,其實是前段時間在和減肥運動有關的文章裡,有讀者留言提到的事情 —— 
我們小時候學“心寬體胖”的胖時,都會讀成pán,但據說現在都改讀pàng了。是不是又因為讀錯的人多了,錯的就成了對的了?
所以我們今天來聊聊:這個“胖”字,到底怎麼讀算對?
首先跟大家寬個心,心寬體胖的“胖”字,讀音並沒有改。無論是最新版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還是其他主流辭典,“胖”都至少有兩個音的,而其中pán這個音,對應的例詞就是“心寬體胖”和“心廣體胖”。

而目前這個詞的讀音比較混亂,其實是來自我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對詞義的理解出了誤差。

胖字的兩個音有不同的含義,其中我們主要常見的,和瘦相對的,表示肥胖含義的時候,就是讀pàng,而讀pán的時候,則是表示“安泰舒適”、“寬舒”。
“心寬體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裡:“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意思是說,財富能裝飾房子,品德能修養身心,心胸寬廣的人,身體也會安泰舒展,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所以心寬體胖這個詞,正經是個好詞,誇的是君子體態舒展,而不是說君子體重超標。那為什麼這裡不當我們常用的“肥胖”講呢?這是因為:胖這個字,本來的意思就不是肥或者肉多。

在各種段子、梗圖中,“胖”經常被拆成“月 半”,但可惜的是,在語文課上這個字沒有拆過分析過,所以很多人或許會以為“半”在這裡,就是個聲旁,表示發音。畢竟胖咋能是“半”呢,至少是個double啊。

其實最早的“胖”,意思就等於“半”
《說文解字》中,對“胖”的解釋是“半體肉也”,意思就是在祭祀的時候,用的半隻牛羊祭品,而我們看“半”字的寫法,上面一個八,下面一個牛,意思就是祭祀的時候,將一隻牛分開一半作為貢品,也就是“半體牲”。
而後來,“半”這個字當做“1/2的用法越來越廣泛,於是就需要一個字來單獨指代“半體牲”,這個時候,古人就在原本的“半”字左邊,加了一個肉字,在後來,這個肉被寫成“月”,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肉月旁”,於是就成為了我們熟悉的“胖”字。
我們如果查《古代漢語詞典》,就會發現“胖”字收錄了3個音,其中多出來的pàn音,對應的就是祭祀用的“半體牲”。

估計是因為半隻牛是挺大一塊肉的,慢慢的“胖”就有了“寬大”的意思,在《大學》中,就有了“心寬體胖”的用法。

但在古代“胖”這個字其實並不常用,只是因為《大學》在古代是必讀科目,所以文人對於“心寬體胖”這個詞是耳熟能詳的,也會用在一些詩詞裡。
直到元朝之後,才陸續有了將“胖”用來形容肥的意思,這很可能是和另一個讀pàng音的漢字“肨”的混用而造成的。畢竟我們看到這個“肉+豐”的pàng字,自然也能明白,它的確是比“肉+半”要富態不少。
到了明朝,胖字的應用就多了一些,主要是出現在一些白話小說中,比如《西遊》、《水滸》中都用了多次,可見在明朝,民間已經流行用“胖”了。而到了清代,《紅樓》中已經有“胖子不是一口吃的”這樣的俗語了。
有趣的是,《三國演義》中,出現了4次“胖”,其中3次都是形容董卓的 —— 曹操刺殺時的,“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 追殺呂布時候的呂布走得快,卓肥趕不上,擲戟刺布。以及死後的卓屍肥,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油滿地。

估計在羅貫中眼裡,只有董卓的體型才能達到胖子的標準。

所以回到今天的主題,出自於《大學》的成語“心寬體胖”的問題,並不是讀音對錯,而是含義總被用錯。畢竟我們現在很少教《大學的內容但實際上這本書真的很適合中國人繼續學,去了解中國傳統思想中重要的,“三綱八目”,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義。(心寬體胖說的是誠意)
至於讀音,“心寬體胖”的標準讀音依然是讀pán,但這麼讀的前提,是你是在描述一個人是君子,因為意念真誠而身體舒展。
但如果你只是想開個玩笑,說自己或者別人因為心情好所以多長了幾斤肉,那你就需要讀成心寬體pàng了,因為這個時候,你用的是後來才有的“肥(肨)”的字義。這是一個我們開玩笑的俗語,已經脫離了成語以及“胖pán”的本來含義

當然,古人不用“胖”字,不代表沒有胖子,古代也有形容體重超標的字,比如“肥”,這個字在先秦兩漢著作中出現的頻次,要遠高我們現在用的更多的“胖”。比如很有名的“

乘肥馬,衣輕裘。

而“肥”字也挺有意思,它“正統”的寫法,左邊是個肉月,右邊是個“節信、符節的節(卩、卪)”,而《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多肉也。肉不可過多,故從卩”。
所以古人面對肥胖,體重超標時的態度,其實不是誇獎“心寬體胖,而是“該節制一下了”。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