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朱嘯虎,具身智慧投資人心裡也打鼓

 大部分投資機構的心態是:
怕投錯,但更怕錯過。

王方玉
編輯蘇建勳
來源|智慧湧現(ID:AIEmergenc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過去一週,大熱的“具身智慧”圈出現一種巨大的割裂現象。一邊是“它石智航、千尋智慧”等多傢俱身智慧公司宣佈數億元大額融資,另一邊則是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的“清倉式”看空。
這種割裂也註定了,朱嘯虎的言論將在具身智慧圈引發軒然大波,招致各方的反駁和口水。
具身智慧圈人士回應朱嘯虎言論    來源:智慧湧現製圖
不過,細究從經緯創投張穎,到眾擎機器人趙同陽等回應就不難發現,要麼是評價朱嘯虎不夠長期主義,要麼是解釋賽道“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並沒有誰能對“商業化不清晰”的批評給出有力反擊。
早在朱嘯虎之前,就有類似看空具身智慧賽道的言論,理由始終是“行業太早期,商業化不清晰”。
真格基金合夥人戴雨森曾在2024年中的一場活動上旗幟鮮明地指出,通用人形機器人還太早,所以他們一家都沒有投。
同樣在去年年中,李開復也給具身智慧潑過冷水,他公開表示,儘管具身智慧概念十分火熱,但是產業化過程註定將十分漫長。所以創新工場沒有投資任何一傢俱身智慧和人形機器人公司。
目前各類專家學者、智庫以及投資人,對於具身機器人成熟和大規模應用的時間視窗,普遍的預期都在5-10年間。
“行業處於非常早期”,早已是業內的普遍共識。因此機構在投資具身專案時,也是小心謹慎。
“具身專案不確定性大機構不太敢下重注和持續下注。這類專案在VC的資產盤子裡也算是風險資產,配置比例不會很高,如果一個基金規模是1億美金或者10個億人民幣,頂多投兩三個專案就行了。”一位頭部雙幣基金的投資經理告訴智慧湧現。
投了兩個具身智慧專案的某人民幣基金投資經理則對智慧湧現坦言:“投兩家主要是為了多方下注,但賽道遠期並不清楚,有可能是個泡沫。”
這也導致一個特殊的現象——“具身智慧專案第一輪是通常朋友圈或者最活躍的美元基金,接著就是相關的產業方與CVC,又因為看不到其他增量資金來源,國資的入局比原來更迅速。”
智慧湧現瞭解到,隨著賽道越來越熱,估值泡沫不斷累積,也有部分投資機構要跟朱嘯虎一樣套現離場。
“好幾個早期投機器人的基金今年都打算退,在2022、2023年出手的專案,現在普遍回報都有5-10倍,明年的邏輯就是落地PMF,妖魔鬼怪要現形,不好堆估值了。”一位FA機構的投資人表示。
上述雙幣基金投資人告訴智慧湧現,現在所有基金都在做DPI(投入資本分紅率,是一種用於評估私募股權業績的指標),不做DPI就沒法募資。一般投完的專案估值上漲了一個量級之後,其實都會有退的想法。“包括我們投的具身專案也有可能退出部分份額來。”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儘管不少投資人反感朱嘯虎“套現後還要踩別人一腳”,但他們心裡都有一個“朱嘯虎”,提醒他們留心具身智慧的風險和泡沫。
萬億級賽道的貪婪與恐懼
2022年10月1日,大洋彼岸的特斯拉釋出首款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如同蝴蝶扇起一陣颶風,吹起了中國具身智慧的創業浪潮——隔年,兩家獨角獸企業智元機器人和銀河通用先後成立。
具身智慧代表著人類在AGI之外的另一個終極夢想——讓機器人像人一樣執行復雜任務。機構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達萬億級規模。
但與此同時,終極夢想也意味著,長週期、不確定性高。
如上文所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和智庫,對於具身機器人成熟和大規模應用的時間視窗,普遍的預期都在5-10年間。
如果類比AI大模型的發展階段,千尋智慧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博導高陽曾在今年初指出,具身機器人目前處於GPT-1階段,同時預測行業將在4年後達到GPT3.5階段。這意味著具身大模型的智慧還尚未覺醒。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  來源:視覺中國
最悲觀的人則認為,通用具身機器人可能永遠不會實現。
“如果要讓具身機器人像人一樣實現100%的泛化性,可能真的實現不了。”一位頭部美元基金投資人說:“但如果是在傳統的人工智慧基礎上再上一個量級,解鎖一些泛化任務,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位獲得多輪融資的具身智慧公司創始人把具身智慧系統分為大腦和小腦兩部分。他表示:“大腦負責決策和任務規劃,是可以立刻落地的事情;小腦負責軌跡規劃和運動控制,現有的大模型框架可能根本解決不了,人類也可能永遠也做不到。
該如何去下注一個既有巨大潛在回報,又有相當高風險的新興賽道?
跟隨科技巨頭打造的新概念“投早、投小”,是很容易做出的投資決策,機構不需要下重注,且在概念被市場驗證前還會不斷有投資機構在後面接盤。
但隨著賽道內企業估值不斷抬升,考驗也隨之增大。
商業化瓶頸與估值泡沫
專案商業化還沒有明顯進展,但賽道估值卻在被快速抬高。
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曾在近期接受採訪時提到,去年,投資人的心態可能是有興趣投資,但需要進一步考慮。然而,今年他們的心態已經變成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更傾向於迅速達成一致,抓緊機會投資。
FOMO心態主要緣於兩個關鍵事件的推動。
“今年以來具身賽道熱度飆升,有兩個重要的、偶發的節點性事件,一個是美國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PI)在2024年10月的一場釋出會,另一個則是宇樹科技在春晚意外走紅。”上述雙幣基金投資人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道:PI的新模型把疊衣服做到了基本實用化的水平,實現了機器人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這讓部分投資機構看到了通用具身智慧的可能性,從而押注中國同類企業;
宇樹科技的走紅,被認為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硬科技創新,尤其是重視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訊號,這意味著專案後續融資以及上市都會更加順利。這也間接帶動了其他人形機器人本體專案的融資。
宇樹人形機器人在某商場與客人互動     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兩個事件雖改變了市場情緒,卻並沒能改變一個產業的根本問題——具身智慧商業路徑不清晰。正如朱嘯虎所說,“以前最主要的市場需求是做研究……今天又多了一個新客戶——央企買回去做前臺展示。”
機器人專家王田苗也曾在2024年9月接受採訪時表示:“熱著熱著,大家發現(人形機器人)現階段就是跳跳舞、翻翻跟頭、巡視展覽。
甚至針對具體的商業化場景,行業也尚未形成共識。
以汽車工廠場景為例,模仿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業務,去年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送機器人去汽車工廠打工。但這一場景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搞噱頭”,“與車廠簽署的並不是銷售合同,而是戰略合作協議”。
千尋智慧創始人韓峰濤對智慧湧現表示,汽車主機廠不是很好的落地場景。“具身智慧產業才剛剛開始,人形機器人硬體也剛剛開始,兩個非常早期的技術融合一塊,去幹一個非常複雜的事,這非常難。”
這導致的結果是,具身智慧企業估值越來越高,但收入卻無法與之很好地匹配,估值泡沫已經產生。
“大家會橫向對比其他行業的估值體系。一般行業有十倍PS(市銷率)就很高了,有些行業甚至要看PE(市盈率)。具身智慧行業不光找不到PMF,有的連從0到1都沒實現,憑什麼達到幾十億的估值?”上述雙幣投資人表示,現在具身智慧賽道的估值水平明顯過高了,這背後就是泡沫。
需要指出的是,泡沫本身有積極的一面。正如經緯創投張穎所說,新興賽道出現泡沫很正常,科學發展和產業都需要泡沫;但另一面是,如果賽道的技術發展和商業化進展跟不上,泡沫遲早會破裂。
那麼是該擁抱泡沫,還是逃離泡沫?這取決於一個核心問題:具身智慧大模型能否持續技術突破,獲得泛化性,並達到GPT-3.5時刻。
這可能是一個全球所有前沿科學家都不能百分百確定的問題,但站在賽道的十字路口,前進或者後退,投資人們必須給出自己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