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是一種隱匿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被診斷出來。這種疾病不僅伴有震顫,還可能導致認知障礙、語言問題、體溫調節異常和視力問題等近40種症狀。
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帕金森病對患者和社會的影響巨大。在澳大利亞,超過20萬人患有帕金森病,其中10%至20%的患者在50歲之前就被診斷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這種疾病每年給澳大利亞經濟和醫療保健系統帶來的負擔超過100億美元。

PINK1是一種與帕金森病直接相關的蛋白,早在20多年前就被發現。然而,儘管科學家們知道PINK1在帕金森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無法看到人類PINK1的結構,也不清楚它是如何附著在受損線粒體表面並被啟用的。
最近,沃爾特與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WEHI)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示了與線粒體結合時的人類PINK1結構。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長達數十年的謎團,還為開發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藥物鋪平了道路。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取得突破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負責為細胞提供能量。需要大量能量的細胞(如腦細胞)可能包含數百甚至數千個線粒體。PINK1蛋白由PARK6基因編碼,其主要功能是檢測受損的線粒體並標記它們以便清除。在健康人中,當線粒體受損時,PINK1會聚集線上粒體膜上,並透過一種名為泛素的小蛋白髮出訊號,指示受損的線粒體需要被清除。
然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PINK1的突變導致這一過程無法正常進行,受損的線粒體在細胞中積累,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腦細胞對能量需求極高,因此對線粒體損傷特別敏感。
論文通訊作者David Komander教授表示,他的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揭開了人類PINK1的神秘面紗。他們首次看到了PINK1如何線上粒體上組裝並被啟用。Komander教授激動地說:“這是帕金森病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終於看到PINK1並瞭解它是如何與線粒體結合的,這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的結構揭示了許多改變PINK1的新方法,這將改變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
對未來治療的希望
研究的第一作者Sylvie Callegari博士進一步解釋道,PINK1的作用分為四個步驟,其中前兩個步驟是首次被揭示的。
首先,PINK1感知線粒體損傷;然後,它附著在受損的線粒體上;接著,它標記上泛素,泛素再與一種名為Parkin的蛋白連線,從而啟動受損線粒體的回收過程。

針對PINK1-TOM-TIM23複合物成分的XL-MS分析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利用PINK1作為治療帕金森病的靶點,但由於其結構和作用機制不明,這一目標始終未能實現。如今,隨著PINK1結構的揭示,研究人員終於有了明確的方向。Komander團隊希望利用這些知識開發一種藥物,能夠減緩或阻止攜帶PINK1突變的患者的帕金森病進展。
這項研究不僅為帕金森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理解線粒體自噬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未來,科學家們有望基於PINK1的結構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數百萬帕金森病患者重獲健康。
參考資料:
Sylvie Callegari et al, Structure of human PINK1 at a mitochondrial TOM-VDAC array,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u6445.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