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美食眾口難調,烤腸卻是例外。在肉製品的廣闊天地裡,它常年穩坐頂流之位,散發著令人難以抗拒的香氣。
不是澱粉腸,而是那種脆皮的、3-5塊錢一根的臺灣烤腸。它的身影,頻繁出現在景區、地鐵站、校門口、夜市攤……真的讓人百吃不厭。
街上買的還不夠解饞,很多人紛紛網購。如果在京東搜“臺灣烤腸”,會發現有近450個品牌、5萬+的商品可供選擇。幾乎隨便一款臺灣烤腸銷量都輕鬆突破20萬,買家留言多是“大人小孩搶著吃”、“烤出來滿屋飄香”。
臺灣烤腸究竟有什麼魔力,能擁有如此廣泛的受眾,讓這麼人都覺得它很香呢?
這得從它的成分說起。


以烤腸小攤為圓心,周圍充盈著烤腸的香氣 / 圖蟲創意
臺灣烤腸,是20世紀90年代,隨臺商投資熱潮傳入大陸的風味小吃,在臺灣稱臺式香腸[1]。它很百搭,比如臺北士林夜市中大腸包小腸裡的小腸、咱們買手抓餅時必須要加的那根滋滋冒油花的腸兒,都是它。
傳統的臺灣烤腸以豬肉(肥瘦比3:7)為主要原料,配料為較多量的糖、米酒、鹽、味精、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及香辛料等。原料肉(瘦肉絞碎、肥肉切丁)和配料混合均勻後,在2~4℃的冷庫中醃製1~3 天(醃製會讓香腸散發出特殊的香氣),後灌入腸衣進行45~65℃的低溫半乾燥(成品重量為原料肉重的61~80%、含水量約42%)。這時的香腸是生肉腸,屬於半成品,在食用前需透過蒸、煮、烘、烤及油炸等方式煮熟[1][2][3][4]。
說臺灣烤腸來自臺灣,也不全對,其實最早還是從大陸傳出去的。它屬於中西合璧的美味“偶得”,是運用西式肉製品加工技術生產的、具有中式風味的灌腸類製品[2][3]。


士林夜市是臺北地區最具規模的夜市之一,圖為正在烤制中的大腸包小腸 / 圖蟲創意
中式香腸以豬肉為主要原料,注重傳統調味與自然風乾,保留肉丁質感,口味凸顯鹹甜酒香,如廣式臘腸、川味香腸[5];西式香腸強調工藝複雜性與風味創新,肉質細膩且加工方法多樣[5],多以豆蔻、大蒜等調味[6],如德式香腸、美式熱狗腸。
明清之際,一些熱愛遷徙的福建人和廣東人遷入臺灣[7][8],帶去了傳統中式香腸的做法[1]。後來,一些臺灣肉製品加工企業[9]結合由日本引進的西式香腸加工工藝,生產出了具有中式風味的臺式香腸,並傳入大陸。與傳統中式香腸比較,臺式香腸糖分、水分含量均更高,偏“甜口” [1]。


中式和西式腸製品的區別 / 自繪
臺灣烤腸傳入大陸,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雙匯為代表的北方烤腸流派,內容物主打“乳化狀”(肉質細膩緊實),而以源香、御冠等福建企業為代表的南方烤腸流派,則注重還原食材本身的“肉感”,內容物主打“顆粒狀”[10],強調大口吃肉的滿足。
當前,市面上烤腸執行商業部行業標準《SB/T 10279-2017 燻煮香腸》。該標準規定,烤腸原料拓展為“以鮮(凍)畜禽產品、水產品為主要原料”[11]。相比傳統臺灣烤腸,如今烤腸原料不再侷限於豬肉,魚、禽、畜類紛紛入局,範圍大大拓寬。
而創新口味(如奧爾良脆骨、油潑辣子、爆汁、小龍蝦、榴蓮、蔬菜、魚籽、芝士、黑胡椒等)也是當下烤腸產業的一大特色,算是肉製品加工企業“多點開花”的發展思路。
也就是說,簡單把市面上的“烤腸”等同於“臺灣烤腸”並不準確。但“臺灣烤腸”的名號都響亮30多年了,說起烤腸,很多人第一反應依然是“臺灣烤腸”。
烤腸的香,可能也正是由於它沒有一個標準化、一成不變的配方。它的成分是根據飲食習慣的變化、原材料可用性和成本在動態調整的。而且,行業標準條件相對寬泛,烤腸企業的發揮空間很大,創新的激情擋都擋不住。


加了玉米粒、香菇、胡蘿蔔、木耳、香蔥的蔬菜膳食烤腸 / 圖蟲創意
當冷凍的半成品烤腸放進烤腸機,隨著不鏽鋼滾軸的不間斷轉動和加熱,烤腸的顏色逐漸變得紅潤鮮亮,香氣也彌散開來。
這時候,我們說的香,肉製品加工業有個專有名詞——風味。
風味來自我們嗅覺和味覺的感官印象,是決定肉品質量和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12]。我們覺得烤腸香,空氣中的香氣和入口的味道都很重要。
那香氣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呢?
香氣,來自烤腸本身的原料,烤制加熱的過程會發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讓氣味釋放到空氣中[13]。溫度的升高會加速各種化學反應的發生[14]。
研究表明,烤腸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美拉德反應、脂質氧化和維生素降解反應[12],伴隨產生揮發性的風味化合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肉香味”。
揮發性風味化合物本質上是小分子的有機物,如醛類、酮類、酯類、含硫化合物等[12]。醛類特徵是木質、煙燻和燒焦的香氣,以及脂肪的味道;酮類、脂類產生花香和果香;醇類帶有植物和泥土的味道;硫化物帶有奶油杏仁香氣[15]。
烤腸中的肥肉丁(脂肪)很關鍵,它是上述揮發性化合物的儲存庫,約90%的揮發性化合物由脂肪的脂質氧化產生[16]。此外,很多揮發性化合物會溶於脂肪,而脂肪又會降低大多數風味化合物的蒸氣壓[12],在加熱過程中使香味快速釋放。因此,香腸的脂肪含量越高,揮發性化合物濃度就越高[13]。
烤腸中新增的胡椒、花椒、八角、肉桂等香辛料所產生的獨特香氣,也會進一步豐富肉香味的層次。就像烤羊肉串離不開的那一把孜然。
而氣味的傳播又與溫度相關,烤腸機作為熱源,與外圍空氣產生溫度差。熱源附近溫度較高時,空氣受熱膨脹密度減小,形成上升氣流,周圍冷空氣則會補充,形成迴圈。這種流動會加速氣味分子隨氣流擴散到更大範圍。
烤腸機裡的滾輪像永動機一樣一直轉,於是,烤腸的香氣就源源不斷地飄出來。


臺北士林夜市的超大隻烤腸攤 / 圖蟲創意
人類愛吃烤制食物,大概是我們的遠古老前輩們在曠野捕獵、偶得火種的集體記憶,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本能偏好。
10名受過培訓的食品專業人員組成感官評價小組,對水煮、油炸和電烤3種處理方式的臺灣烤腸,從色澤、口感、風味和組織狀態4個方面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電烤優於油炸,水煮最次[17],能賦予食物獨特的味道、香氣和質感[18]。
而且,電烤的優勢在於可精準設定溫度。研究表明:80°C的香腸烤制溫度最佳,因為可以保留較高的氨基酸含量、粗蛋白以及較低的脂肪[19]。
烤腸口感好,同樣離不開脂肪。脂肪會增加食用時滑潤可口,汁多味美的感覺。如果單純降低脂肪含量,會使口感乾硬,風味變差[20]。
瘦肉和調味也很關鍵,瘦肉增加了烤腸的咀嚼性,而調味增加了口味層次。如黑胡椒風味烤腸,既有黑胡椒的辛辣口感,又有較強肉感[21]。
此外,食鹽可以增加黏稠性與膠質感,減少水分流失,並延長肉品的儲存期限[20]。蔗糖既作為甜味劑,還充當穩定劑和冷凍保護劑,能保護肌肉肌原纖維蛋白在冷凍儲存過程中免受冷凍變性[22]。
烤腸香是真的,高油、高糖、鈉含量高也是真的。如果一次吃掉2根(約50g/根)烤腸,鈉的攝入量約為成年人一天推薦攝入量[23]的87%,脂肪的攝入量可達每日除食用油外、所需脂肪的70%。
很多食品企業考慮到消費者健康飲食的訴求,透過降低糖分、鹽度[24]、新增魔芋膠[25]、蘑菇[26]等來降低脂肪含量、增加烤腸滑嫩的口感。


從前中國南方地區,生活貧困時候人們會因為沒有肉吃,在米飯裡拌豬油來替代肉類。在當時,能吃一碗豬油拌飯,會很開心 / 圖蟲創意
還有一種有趣的經歷能夠解釋烤腸的香,就是當你聞到一種味道,能瞬間閃回到某個瞬間,心頭頓時升起一種特美好或者憂傷的感覺。這是普魯斯特現象,即當前感知到的氣味導致了對過去事件的自發回憶[27]。
氣味是觸發情景記憶的強大線索。在所有感官刺激中,氣味似乎能觸發最生動和最情緒化的記憶[28]。可能有那麼一個溫度溼度剛剛好的時刻,一縷烤腸的香氣,讓你想起某個歡愉的、和朋友吃著烤腸聊八卦、或者在學校門口小賣部排隊買烤腸的時光……


電影《食神》最終的大賽上,周星馳端上一碗叉燒飯,取名“黯然銷魂飯”。評委說:“這是怎麼了,我怎麼會流淚? 有一種哀傷的感覺” / 圖蟲創意
30多年來,小小一根烤腸,跨越了市場週期的起伏,香得很穩定。烤腸好香,因為它口味多、便宜還又好吃,甚至連飄出的香氣,都能滿足我們的情緒價值。
撰 文 / 花 格
圖片編輯 / 花 格
內容編輯 / 花 格
稽核編輯 / 舒利迭


[1]陳世偉.(2017).以加工模式系統評估臺式香腸製備及其品質特性.﹝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碩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莫運喜, & 覃愉. (2002). 臺灣烤腸的生產工藝. 肉類工業, 000(010), 12-12.
[3]劉敬齋,秦鵬飛,劉淑傑 & 王樹軍.(2024).臺式香腸的工藝淺析.中外食品工業,(03),13-15.
[4]WAN, T. C., LIN, L. C., & Sakata, R. (2007). Effect of organic acids on the microbial quality of Taiwanese‐style sausages. Animal science journal, 78(4), 407-412.
[5]劉步瑜, 陳黎洪, 唐宏剛, 陶菲, 曹廣添, & 楊芸芸等. (2020). 中日西式香腸產品標準對比分析. 肉類研究(009), 000.
[6]高海燕, & 張建. (2013). 香腸製品加工技術.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7]郭新志, & 房學嘉. (2011). "三山國王"在臺灣興盛的原因. 嘉應學院學報, 29(7), 3.
[8]鄧孔昭. (2011). 閩粵移民與臺灣社會歷史發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9]關於臺畜 | 企業創立.(2025).臺畜.
[10]姚冰冰.(2023-02-09).肉食新品牌的崛起突破了哪些行業認知天花板?,中國食品報,005.doi:10.28137/n.cnki.ncspb.2023.000174.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7).SB/T 10279-2017 燻煮香腸.
[12]Khan, M. I., Jo, C., & Tariq, M. R. (2015). Meat flavor precursor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lavor precursors—A systematic review. Meat science, 110, 278-284.
[13]Carrapiso, A. I. (2007). Effect of fat content on flavour release from sausages. Food Chemistry, 103(2), 396-403.
[14]羅玉龍, 靳志敏, 劉夏煒, 段豔, 王柏輝, & 程海星等. (2015). 肉製品中香味物質形成原因研究進展. 食品與發酵工業, 41(2), 5.
[15]Zhao, P. , An, Y. , Dong, Z. , Sun, X. , Zhang, W. , & Wang, H. , et al. (202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lavor oil sausages and smoked sausages. Molecules, 29(16).
[16]Chen, W. S. , Liu, D. C. , & Chen, M. T. . (2002). The effect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chinese-style pork jerky. Asi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15(3).
[17]王萍, & 魏永義. (2018). 模糊數學法在不同方式處理的臺式烤腸感官評價中的應用. 肉類工業(5), 3.
[18]Sumer, G., & Oz, F. (2023). The effec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barbecue cooking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beef quality. Foods, 12(7), 1374.
[19]Oshibanjo, D. O., Olusola, O. O., & Ogunwole, O. A. (2019). Effect of cooking methods and temperature on proximate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breakfast sausage.
[20]蕭仁鉦 (2004). 多糖類與非肉蛋白質的新增對低脂乳化香腸質感特性的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x5xpj.
[21]江峰、秦鵬飛、劉瑞紅、劉路南、倪來學. (2020). 黑胡椒風味烤腸的研製. 肉類工業(10), 4.
[22]Qiu, C. , Sun, W. , Cui, C. , & Zhao, M. . (2012). Effect of sugar level on physicochem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olysis properties of cantonese sausage during processing. Journal of Food Quality, 35(1).
[23]中國營養學會.(2023).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
[24]Chen, X., Yan, F., Qu, D., Wan, T., Xi, L., & Hu, C. Y. (2024). Aroma characterization of Sichuan and Cantonese sausages using electronic nos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odor activity values and metagenomic. Food Chemistry: X, 24, 101924.
[25]Lin, K. W., & Huang, C. Y. (2008). Physicochemical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ultrasound-degraded konjac flour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quality of low-fat Chinese-style sausage. Meat Science, 79(4), 615-622.
[26]林瑞君, 彭振輝, & 姚燕卿. (2020). 一種新增雙孢蘑菇的臺灣烤腸加工技術. 肉類工業(6), 4.
[27]Hackländer, R. P., Janssen, S. M., & Bermeitinger, C. (2019). An in-depth review of the methods, findings, and theories associated with odor-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6, 401-429.
[28]Saive, A. L., Royet, J. P., & Plailly, J. (2014). A review on the neural bases of episodic odor memory: from laboratory-based to autobiographical approach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8, 240.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啃 啃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