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召回數百萬個,你家的“移動炸彈”只能扔了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邢海洋
民航局釋出緊急通知,從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趕緊翻箱倒櫃,對著充電寶上面的小字和圖案學習起來——迴圈使用標誌、3C、不可隨意丟棄、CE、FC等等等等。這一頓臨陣磨槍式學習不要緊,很多品牌的充電寶上都沒有一個圈裡ccc的圖案。
3C認證標識
何為3C認證,原來全稱為“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既然是強制的,難道市場上流通的充電寶還有沒認證的嗎?沒有3C認證是否就意味著是三無產品,不應該售賣呢?的確如此,市場監管總局是在2023 年8月1日起對充電寶企業執行3C標準的。一年的過渡期後2024年8月1號才強制要求無3C標識的不得出廠、銷售。這意味著10個月前買到的充電寶很可能就沒有3C標識。民航總局出的這個規定,明明就是告知航空旅客乃至所有消費者,過去購置的充電寶,尤其是2024年8月1日前沒有3C認證的充電寶,不妨就丟了。很多機場還沒到6月28日就開始執行新規,國內航班的安檢閘門已經變成了一個個充電寶拋棄現場,一筐筐花花綠綠的充電寶被截流在安檢口,然後集中銷燬。老舊充電寶的淘汰從機場開始了。
圖源:央視新聞
的確,充電寶是一個相對混亂的市場。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充電電池,市場競爭也就異常激烈。即便是在一系列爆炸起火事故鬧得沸反盈天的今天,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充電寶,仍然發現首頁上的很多產品大打擦邊球——圖片上有大品牌的字樣,可價格不像,問客服,因為對話記錄白紙黑字的緣故,客服會否認是那個大品牌的充電寶。可絕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是很難想到要向客服核對的。
至於電量虛標,則是小品牌或山寨充電寶的標配。他們會把價格標得極低,20000毫安時的大電量,前幾年不到50元,去年居然看到十幾元的。這和鋰礦價格的走勢是一致的。當共享充電寶充一小時五六元,幾十元就買到了大容量充電寶,即便有所虛標,還是會吸引消費者下單,這就使得充電寶市場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傾向。可小牌子的充電寶買回來,當所謂20000毫安時電量充一次手機電量就歸零,市場也會維持對大品牌的需求。那些大品牌價格比小牌子貴幾倍—— 20000毫安就得一二百元,其實就是因為容量不虛標。
充電寶的充電安全,其實本不應該在消費者的考慮範圍內的,這是質量底線,人命關天。充電寶爆炸著火傷了人,輕則廠家擔負民事責任賠償損失,重則承擔刑事責任,負責人面臨牢獄之災。充電寶企業即使是一家小作坊,也會受到質檢部門的嚴格監管。況且隨著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那些不利於監管的作坊式小企業其實基本被市場淘汰了。
圖源:北京消防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 上市,接連電池爆炸,對三星手機銷售造成重創,三星在全世界多國召回,三星股票大跌。此後手機廠商對電池如履薄冰,全球範圍內罕有電池爆燃事故。倒是汽車電芯因為體量大結構複雜,汽車自燃或碰撞爆炸屢見不鮮。品牌充電寶廠商,電池安全是企業生存的底線,想必也是著重防範的。可偏偏,注重質量的大品牌羅馬仕和安克,卻失蹄在一家行業通用的電芯供應商上。
這家供應商名為安普瑞斯,近期名下70多張電池與電芯3C認證證書,被陸續標註為暫停或撤銷。它的下游企業羅馬仕、安克、綠聯科技、倍思科技、小米等多個頭部品牌的充電寶3C認證,也被暫停或撤銷。這家安普瑞斯,憑藉著矽奈米線負極,支援快充,體積要比其他材質的產品更小,在“卷”快充“卷”輕量、超薄的移動充電界獲得了無可替代的地位,凡是致力於不虛標,超快充的行業大品牌,都以安普瑞斯的電芯為基底打造自己的高階產品。
這次出事集中在安普瑞斯的軟包電芯,在未經審批的情況下私自變更電芯的原材料,導致隔膜絕緣性在多次迴圈使用後徹底失效。安普瑞斯電芯的能量密度又很高,更容易爆炸。
可以說,這次羅馬仕和安克等充電寶界的扛把子,一下子就要召回百餘萬的充電寶,就是行業在追求超快充和高容量的競爭中,過於依賴一種技術,依賴上游同一家企業,一旦安普瑞斯過度逐利違規操作,放鬆了質量監管,整個行業瞬間“塌房”。
社交平臺截圖
還原事件的經過,安普瑞斯變更原材料在前,充電寶爆燃,消費者發現羅馬仕充電過熱在後。市場監管總局取消一眾企業的3C認證以及民航總局禁止無3C認證標識的充電寶上飛機,則是更晚發生的事情。整個事件的時間線本來應該重塑,充電寶的生產流程,本該在生產和採購環節都受到監管,至少企業的品控是應該發揮作用的。即便肇事一方安普瑞斯故意更換原材料,後續企業和監管部門不知情,可若監管部門和下游企業有監督抽查,有嚴格的品控,商品的安全隱患本可消除在生產環節,而不是流通到消費者手上,在消費者那裡爆炸起火。
事已至此,羅馬仕和安克召回涉事品牌移動電源,儘管給消費者耗盡電量+鹽水浸泡的“專業排爆”指導,可快遞公司仍拒絕收貨承運,整個召回陷入了有“召”無“回”的窘境。對充電寶品牌方,既顯示出負責任的形象,又避免了召回成本,自然樂見其成。可消費者以大價錢購買的大品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對於充電寶這樣的有安全隱患的產品,廠家難道不應該直接賠付嗎?機體已經被鹽水浸泡了24小時,運回廠家難道還能修復再用?也只有塑膠機殼還有利用價值吧。
一場充電寶行業的大混亂,暴露出生產和監管方面的諸多問題,再加上流通環節的虛假營銷,管理部門真應該全方位整頓行業了,而不是一禁了之。
充電寶的市場滲透,想必已經百分百了,每個家庭乃至每人都得擁有幾個。行業和監管的疏失卻是由消費者承擔損失,這也是不合理的。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