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的未來並未到來,銀泰百貨成了阿里最先擺在貨架上的“優質資產”。


作者 | 沃特爾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國產巴菲特”出手,銀泰百貨正式易主。
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釋出公告,宣佈將銀泰100%的股權向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出售。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銀泰約99%的股權,就銀泰出售的所得款項總額約為74億元。

(來源:阿里巴巴公告)
針對接盤銀泰百貨,雅戈爾方面回應稱,雅戈爾集團(寧波)有限公司一直以來注重時尚領域的投資和發展,旗下上市公司“雅戈爾時尚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致力於時尚產業的運營。本次集團與銀泰管理層共同投資銀泰,旨在“強鏈補鏈”,完善時尚生態圈。投資完成後,雅戈爾集團將給予銀泰管理層充分的運營空間,支援銀泰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早在今年2月,阿里考慮出售銀泰百貨的訊息就已傳出,而雅戈爾是競購者之一。
在投資業務上斬獲頗豐的雅戈爾,“副業”的收入早已超過服裝主業。據公開報道,2001年以來,雅戈爾透過投資的獲利已高達400億元,被稱為“中國服裝界的巴菲特”。
作為阿里新零售戰略的第一槍,銀泰百貨曾是阿里首個線下業務載體,也是“零售新王”改造傳統百貨業態的試驗場。如今,豪賭的未來並未到來,阿里開始收縮戰線,銀泰百貨又成了最先被擺在貨架上的“優質資產”。

“縮水”百億的銀泰
從1998年創立於杭州的銀泰百貨(武林店),到涵蓋百貨、購物中心等業態的綜合商業集團,銀泰見證了中國零售百貨行業的多個時代。據銀泰官方APP喵街資料,截至目前,銀泰在全國有65家門店。

(來源:喵街)
除門店業態外,銀泰也是傳統零售業創新與網際網路轉型融合的先行者,按照官網的介紹,是“一家全面架構在雲上的網際網路百貨公司”。
2018年起,銀泰百貨由傳統百貨商場向重構“人貨場”的網際網路百貨公司迭代。這幾年來,銀泰持續投入數字化轉型,構建起線下商場+喵街APP+支付寶小程式+微信小程式+直播+社群+導購的多元渠道佈局。
同時,銀泰百貨不斷構建和完善“新商場商業作業系統(MOS)”,將招商、運營、營銷、會員、支付、服務全部雲端化。其中,M代表喵街和Mall,OS是作業系統。
根據銀泰商業集團董事長兼CEO陳曉東的總結,銀泰百貨是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只是恰好擁有60多家商場。
從上世紀埋下“舊城改造先鋒”的伏筆,到新時代百貨新零售的樣板案例,銀泰持續用重投入換取輕便化服務的能力,卻沒想到自己逐漸成為了別人的“包袱”。
根據阿里上述公告,收購及出售銀泰的交易,阿里巴巴總計錄得93億元的虧損。
2017年,阿里對銀泰進行私有化時,出資金額為198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為177億元,而如今的出售價格約為74億元,銀泰縮水的百億中充滿了阿里對於新零售的不甘和無奈。

“打包”一切的阿里
零售市場的風向轉變得太快,馬雲的“新零售”已經成了網際網路上一個頗具“古老”氣質的概念。
2016年,馬雲提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他對“新零售”的定義為,透過線上、線下、物流等各個商業環節的緊密結合,數字化重構“人-貨-場”。
以淘天為基礎,以支付寶、菜鳥、阿里云為基礎設施,阿里的新零售版圖還缺少實體零售的碎片,隨後,阿里接連出手,透過“鈔能力”投資了銀泰、盒馬、蘇寧、大潤發、居然之家等線下業態,還以“不問盈虧”的決心打造了零售新物種盒馬鮮生。
2016年—2020年,新零售既是中國零售行業最火的概念,也是接班馬雲的張勇所主推的轉型升級方向。
2017年,阿里宣佈私有化銀泰商業,私有化後阿里成為銀泰商業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增至約74%。而在這筆交易之前,阿里於2014年斥資53億港元入股銀泰併成為第二大股東,也就是說,阿里與銀泰早在馬雲提出新零售之前就已聯手。
銀泰創始人沈國軍是馬雲的浙江老鄉,雙方在2005年就已結識。馬雲於2010年設立雲鋒基金時,沈國軍是發起人之一;2013年,阿里創立菜鳥網路,銀泰投資16億元成為第二大股東,馬雲出任公司董事長,沈國軍出任CEO;2015年,馬雲籌辦浙商總會成立,馬雲出任會長,沈國軍任執行會長。

(右二:沈國軍;右三:馬雲;來源:浙商釋出)
在雙方逐步加深合作的階段,手握千餘品牌商資源的銀泰幫助天貓“引流”,推動了大批知名品牌在天貓的入駐;阿里幫助銀泰拓展線上業務,推動數字化轉型和即時零售模式的落地。最終,雙方聯手探索線上線下(O2O)融合的模式,也就是新零售。
在馬雲憧憬的新零售時代中,阿里不再是一家以電商為標籤的網際網路企業,而是一個線上線下全覆蓋、多元化業務聯動的綜合經濟體。
正如張勇在銀泰商業私有化時所說:“阿里巴巴對銀泰商業的定位非常清楚,它將會是阿里集團艦隊中的一艘主力艦,擔負線上線下零售百貨轉型升級平臺的使命。”
然而,自2020年以來,阿里很少再提及新零售,張勇主導的阿里新零售時代成為被內外部集體審視的物件。2023年6月,阿里宣佈董事會主席和CEO職位分別由蔡崇信和吳泳銘接任,而到了二人正式接任的9月,張勇辭去了在阿里巴巴的所有一線職務,留下了很多未竟的事業,比如在2019年提出的“未來五年再造一個銀泰百貨”。
實際上,2023年以來,阿里的組織架構調整與人事變動一直在持續。在2023年11月的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首次全面闡釋了阿里新發展階段的戰略藍圖:未來阿里將根據市場規模、商業模式及產品競爭力,梳理既有業務的優先順序,定義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
吳泳銘表示,未來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將是以AI為代表的科技驅動力,阿里面向未來將有三個重要優先順序方向: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路。
在這次電話會上,吳泳銘提及最多的詞是“優先順序”。
艦隊再度轉向,總有主力艦要“掉隊”。在新的優先順序公佈後,阿里出售大潤發、盒馬、銀泰的訊息一直在流傳。儘管相關方連續否認,但“剝離非核心資產”已經是阿里必須做出的選擇。
在2024年2月的財報電話會上,蔡崇信首次公開談及這個話題。他表示,“目前阿里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他們不是核心的聚焦業務,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慮到當前的市場情況,退出可能需要時間去實現。”
如今,阿里需要的時間被證明是10個月,但出售銀泰或許只是個開始。

“不務正業”的雅戈爾
收購銀泰百貨,或許是雅戈爾“迴歸主業”的路徑之一。
在阿里宣佈新的戰略藍圖時,雅戈爾也做出了一項重要調整,公司名稱由“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雅戈爾時尚股份有限公司”。雅戈爾解釋稱,“公司已確立建設世界級時尚產業集團的戰略目標,未來將進一步聚焦時尚主業”。
李如成帶領雅戈爾從紡織服裝業起步,但多年來持續佈局投資與地產業務,“不務正業”的質疑也一直環繞在他的耳邊。“什麼主業不主業的,賺錢就是我的主業”的說法並沒有打消這些質疑,被問煩了的李如成曾多次提及要“迴歸主業”。
2016年,李如成曾提出“未來五年再造一個雅戈爾”的說法;2018年,李如成表示,這10年是雅戈爾紡織服裝主業徘徊不前的10年,但也讓我認清了堅守主業的重要。儘管房地產專案利潤高,但紡織服裝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產業,才是雅戈爾的核心業務。2022年年報中,李如成又在致股東辭中提到,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成為世界級時尚集團。
然而,儘管樓市處在調整週期,李如成並未割捨地產業務。2022年至今,雅戈爾曾四度收購美特斯邦威的店鋪,對價共計約13億元。雙方最近的一筆交易是春熙路美邦大廈店,該店由美邦於2009年以3.77億元購置,2023年底以6.8億元的價格賣出,14年間賺了3億元。
美特斯邦威曾在2023年的半年報中提及,這家店鋪以631.78萬元的收入在美邦服飾所有門店中排名第五。以此估算,該店賣服飾的收入不及賣店的收入,雖然這只是非常簡單的演算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美邦賣店和雅戈爾買店的原因。
近年來,雅戈爾一直強調“大店戰略”,並在此基礎上持續推進渠道結構的調整,單店面積逐步提升,加速佈局一二線城市。銀泰位於熱門商圈的60餘家門店,可以成為雅戈爾繼續“迴歸主業”的跳板。
李如成曾在2021年提到,“做了30年服裝,利潤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而投資就完全不一樣,一下子就把製造業30年的錢給賺回來了。”
“投資賺錢”是投資賺到錢才會有的想法,投資業務確實是雅戈爾當前三大板塊中最賺錢的一環。
2024年前三季度,雅戈爾實現營業收入84.0億元,同比增加12.6%;淨利潤25.1億元,同比減少6.7%。

(來源:雅戈爾2024年三季報)
分業務來看,投資業務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只有19.9%,但在集團整體營收、淨利潤、另兩大業務營收與淨利潤均同比下滑的情況下,投資業務實現淨利潤19.49億元,同比增長13.9%,在集團淨利潤中佔比77.6%,體現出了稀缺的“賺錢能力”。
阿里要及時止損,雅戈爾要再進一步,於是銀泰正式易主。
而對於這筆交易的預測,要看雅戈爾與銀泰戰略協同的程度和高度。
銀泰是新零售戰略的排頭兵,阿里不再提及新零售,不代表銀泰的轉型路線就是絕對錯誤的。銀泰主營商業地產的開發與運營,阿里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但雅戈爾不但有經驗,也有對於中國地產市場的樂觀預期。
另一方面,雅戈爾主營時尚業務,透過投資與收購建立了品牌矩陣,還形成了從生產到渠道的全產業鏈佈局。從某種程度上看,阿里與銀泰都是需要品牌的一方,所以才聯合構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願景,而雅戈爾在產品與品牌端有資源,更容易與渠道形成互補。
雅戈爾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的分渠道收入中,僅有購物中心與奧萊網店實現了營收同比增長,而購物中心也是營業成本同比漲幅最高的渠道。

(來源:雅戈爾2024年三季報)
提升渠道話語權,是雅戈爾收購銀泰的目標之一。
在阿里與銀泰的合作期內,阿里憑藉自身的網際網路基因幫助銀泰進行了數字化改造,這些能力不會因為銀泰的易主而退化,銀泰與阿里的合作或許也不會終止。
當然,任何一筆交易都是收益與風險共存。比如,雅戈爾要全面整合銀泰的難度較大,作為大型區域級連鎖渠道,銀泰背後涉及的關聯方更為複雜,整合渠道的難度與整合品牌的難度不在一個量級,與收購一家門店的改造難度同樣不在一個量級。
比如,入駐銀泰的數百個品牌,很多是雅戈爾的競爭對手,既當選手又當裁判可以保證拿下很多比賽的勝利,但在馬拉松中並不行。

結語
雅戈爾與銀泰早有交集。
2018年,被稱為杭州“百貨零售教練”的馬其華加入雅戈爾,擔任雅戈爾服裝總經理職務。在此之前,馬教練曾於1999年、2008年兩度加入銀泰,從銀泰百貨武林店副總經理一直做到銀泰商業集團(時為銀泰百貨集團)副總裁。
他曾提到,“成長於物質豐饒一代的80後、90後們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而許多購物中心,仍然在用服務60後、70後的經驗做管理。傳統購物中心以高中低檔來區分人群,但對於‘想要而非需要,追求既視感,認為態度比功能重要’的80後、90後來說,價格顯然已經不足以區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今後的商業,趣味可能是一個分水嶺,一切無聊的乏味的,都會讓顧客和市場離你遠去。”
從銀泰到雅戈爾,馬教練對於商業的認知顯然曾影響過很多決策的實施,如今銀泰成為雅戈爾的銀泰,百貨市場也重新看到了線下市場的潛力,不知今後的市場是否會重新變得有趣起來。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