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創團 桃子媽
本文首發小十點
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電影《哪吒2》大家看了嗎?
如今,這部國漫神話已衝進全球影史票房前20,突破100億,成為榜單上唯一非好萊塢製作。

趁著週末,我也帶兒子走進了影院。
影片講述的是哪吒,一個被視為“魔丸”的孩子,承受著世人的誤解和排斥,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成長與蛻變的故事。
觀影時,我和兒子都數次抹淚,結束後,兒子更是靠在我的肩上,久久不能平靜。
而我腦海裡想起紀錄片《鏡子》裡的一段話: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我的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這段話說透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而這段話也在《哪吒2》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父親李靖、母親殷夫人對哪吒無條件的信任與包容,還是龍王敖光對敖丙的期待與放手。
無疑都在告訴所有父母:
家庭幸不幸福,多看看看孩子的外表就知道。
01
父母會兜底,
孩子才有底氣
曾看過一個熱門話題:“什麼樣的父母是最好的模樣?”
網友說:作家冰心在《不為什麼》中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有一次,年幼的冰心問母親:‘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手上的活計,一臉誠懇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無論你做過什麼,我都永遠愛你,支援你。
《哪吒2》中也有這樣兩個片段,看得我淚流滿面,因為那真是我們當父母的心聲啊。
哪吒魔丸降世,一出生便被貼上 “魔童” 標籤,從小遭受陳塘關百姓的歧視、嘲笑和敵視。
眾人都說他是不祥之兆,對他避之不及。
但李靖和殷夫人,從始至終沒有放棄過哪吒,而是無條件愛他,保護他,支援他。
有一回,哪吒追海夜叉救下阿醜的妹妹,但不明真相的村民誤會是哪吒和海夜叉勾結的“壞人”。
小女孩在驚嚇下,也無法說清楚事實,村民們要求李靖把哪吒終生關押。
但李靖咬緊牙關,相信兒子的為人,又發現哪吒手中有海夜叉的黏液,於是偷偷調查真相,找到海夜叉,要在哪吒生日那天為他洗清冤屈。
村民們哪裡肯去?李靖又放下總兵的面子,挨家挨戶地敲門磕頭,只求能給哪吒過一個熱熱鬧鬧的生辰。
還有一回,是哪吒身中穿心咒之際,渾身上下佈滿尖刺,旁人靠近不了一點。
生死關頭,殷夫人卻忍著萬箭穿心的劇痛也要擁抱兒子,她說:
“和你度過的每一天,娘都很開心。娘從沒在乎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孃的兒。”

這樣類似的場景在《哪吒2》中並不少,殷夫人她從不忌諱哪吒的出身,從不在意哪吒是否出類拔萃,她只是一味站在哪吒面前,擋住所有攻擊。
“你是我的孩子,無論你做了什麼,我都會保護你。”
“你是我兒,是我懷胎三年零六個月生下的哪吒,是我心中的英雄。”

哪怕他是魔童,也不曾放棄;
哪怕他被眾人冤枉,依舊信任,選擇為孩子找出真相;
哪怕他被驅逐,依舊站在他面前抵擋萬難,護住他。
哪吒呢,也在父母一次次堅定的選擇中,從邪性盡顯的魔童一步步完成肉體的重生和內心的重塑。
想起前段時間《再見愛人》中,張泉靈講述的親身經歷。
2015年,張泉靈從央視離職,放棄自己過去20年打下的“鐵飯碗”江山,一切從頭來過。
我一直在想:她為什麼如此敢拼,如此有魄力?
直到張泉靈說,她創業前問過媽媽,“如果我創業失敗了,就回家啃老!”
張媽媽沒有一點遲疑,寵溺一笑:“沒問題,夠你啃的。”
網上之前有句很火的話:“生育不是恩,託舉和兜底才是。”
生育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愛在於陪伴、支援和接納。
父母之愛,從來不是放棄,也不是觀望,而是給予和指引。
給孩子穩穩的愛,讓他不會怕事,讓他敢闖敢拼。
我們當爸媽能做的,就是告訴孩子:
你身後永遠有溫暖的港灣,爸爸媽媽就是那張兜底的網,無論你跌落何處,都能穩穩接住。
02
父母肯放手,
孩子才能活出自我
如果說,李氏夫婦是我們普通父母學習的典範,那東海龍王敖光一定是“中國式”父母的直觀對映。
和萬千家長一樣,敖光嚴厲、威嚴,甚至有些執拗。
敖丙龍珠投胎,從出生那一刻,便被寄予厚望,整個龍族的未來都在他一人身上。
敖光嘔心瀝血地為兒子規劃好人生每一步:
親自傳授他龍族的絕技,為兒子披上萬龍甲,希望他帶領龍族擺脫命運,不像父輩一樣被壓在海底不見天日。
在敖光眼裡,這是他能想到的,對兒子最好的安排。
但他忘了,被寄予眾望的敖丙,內心充滿壓抑和苦楚,活得身不由己。
自己對兒子的一番期冀更像是一道無形的枷鎖,把敖丙困住了。
所以,在《哪吒2》裡,當敖丙幾乎喪命,內疚地吼出那句:
“對不起,父親,我沒有完成龍族的使命。”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狠狠敲在敖光心上。
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傾盡全力的“為兒好”,早已變成困住他的牢籠。
振興龍族這個目標太大,自己最愛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快樂活著,作為父親就足夠了。
於是,我們聽到了電影片尾,敖光語重心長對兒子說的那番話:
“父王知道,一旦決定的事,你始終會去做,兒啊,以前父王讓你肩負了太多的期望,卻不曾傾聽你的想法。父王對不起你,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為你謀個幸福。但現在看來,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需要你去闖。今後,忠於你自己內心的選擇吧!”
網上一位心理諮詢師曾說:
“父母之愛,不是束縛,而是引導;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我想,敖光做到了。
他放棄多年蟄伏,放棄多方籌謀,最終在禁錮與放手中,選擇了後者:
支援兒子,讓兒子忠於自己的內心,勇敢獨立而無後顧之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腳手架”理論。
什麼意思呢?
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放手,時刻牢記我能給予孩子的只有愛,而非我的思想。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從I do(我做你看),到We do(我們一起做),再到You do(你做我看),一步步地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動腦,解決問題。
發展心理學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父母如果能夠充當孩子的“腳手架”(從旁輔助),更能完成沒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務
管得太滿,逼得太緊,只會折斷孩子的羽翼,把他們困在家庭的牢籠中,註定無法翱翔遠方。
但若是能大膽一點,張開雙臂,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或許他一開始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朝著心之所向。
03
父愛,
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一角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曾說: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界的橋樑。橋樑穩固,孩子敢肆意奔跑;橋樑搖晃,孩子只能蜷縮原地。”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
“父親的角色遠不止是母親的替補,而是對孩子的人生走向和高度有著深刻影響。”
我們看《哪吒2》時,不難看出,父愛始終是貫穿整個電影的。
如李靖,就算周圍盡是恐懼與排斥,也依舊為哪吒撐起一片安寧的天空,“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為父也會站在你身前”;
如敖光,比起龍族千年的興旺,他選擇放手,哪怕之前所做的一切前功盡棄,也不願再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壓在兒子稚嫩的肩頭;
如申正道,身為妖族,飽受世人偏見,卻始終像一盞明燈,為兩個孩子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
或鐵壁守護,或破繭成全,或星火傳燈。
無論哪一種,都在告訴我們爸爸這一角色對孩子的重要性。

但反觀現實的家庭中,卻發現,很多爸爸就像是甩手掌櫃,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日常養育中,好像養娃都是媽媽的事。
就拿這周開學來說,帶孩子來學校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媽媽。
有3位爸爸雖然來了,卻連孩子在上幾年級都不知道。
還有的爸爸則說:“教育孩子是他媽的事,我就管掙錢!”
但事實,未必如此。
如果一個家庭中,長期缺乏父親的角色,若是女兒,則容易變得自卑和缺乏安全感;若是兒子,則容易變得怯懦和缺乏男子氣概。
正如教育家孫雲曉的觀點:
“中國的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
所以,爸爸們,看完《哪吒2》後,別忘了和電影中的三位“爹系天花板”多多學習,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
工作之餘,減少不必要的加班和應酬,爭取在孩子入睡前半小時回到家;
主動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和他們一起玩遊戲、閱讀,增加親子互動,讓父愛變得具體;
生活中,主動承擔家務,而不是讓媽媽一個人完成,用行動給孩子證明,家是一個整體。
走出影院時,兒子突然問我:
“媽媽,如果我也變成渾身長刺的哪吒,你會怎麼辦?”
我蹲下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
“先給你一個擁抱,然後陪你一起想辦法把刺變成鎧甲。”
點個“在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李靖和殷夫人那般柔軟的父母。
也願每個孩子都能如哪吒一般,在自由和尊重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桃子媽,心理學深度愛好者,用心記錄文章,為孩子們開一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