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之魔童鬧海》:教育的真諦,不在於塑造完美,而在於喚醒生命

2025年春節檔,《哪吒2之魔童鬧海》一路逆襲,票房成績斐然,現已成功登上中國電影史第一寶座!一群熱血青年,全力以赴“死磕”五年,吒兒有情又有義,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讓觀眾們大呼過癮。
而這部電影的意義遠不止於票房上的輝煌,更以其深刻的故事核心引發了對教育、成長與生命價值的廣泛思考。
打破刻板標籤,看見孩子的全部
在電影構建的奇幻世界中,雲霧繚繞的玉虛宮,琉璃瓦金光熠熠,往來仙人周身散發著柔和光暈,處處彰顯著神聖,是正義與美好的象徵。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深海,漆黑一片,冰冷的海水裹挾著龍族,陰森的怪石林立,環境壓抑。龍族在艱難困苦中守護著海底,卻只因出身混沌,被世人無端地視為邪惡的代表,飽受誤解。
申公豹身為妖族,從踏上修行之路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面對比常人更多的艱難險阻。為了獲得闡教的認可,他日夜苦練,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他珍視親情,把辛苦攢下的丹藥給弟弟,盡顯溫情的一面;在龍宮大戰時,眾人都以為他是屠城者,然而,在危險至極之時,他卻挺身而出守護李靖夫婦,獨自迎戰,逆流而上。可即便他如此努力與善良,闡教無量仙翁仍因他的妖族身份,把他當作隨時可以捨棄的棋子,肆意詆譭他的努力、善良與擔當。
再看哪吒,他生來便被貼上“魔丸”的標籤,被世人恐懼和排斥。從出生起,就不斷遭受外界的誤解和惡意。人們只看到他魔丸的身份,卻忽略了他內心的善良與正義。他渴望被認可,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樣玩耍,可週圍人的異樣眼光和防備,讓他的童年充滿了孤獨和痛苦。
看到這些經歷,不禁讓人反思:在生活裡,我們是不是也常犯類似的錯誤呢?
生活中,我們習慣以成績高低評判孩子,用聽話與否定義他們。孩子一次考砸,之前的努力就被忽視;偶爾調皮搗蛋,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也被一併抹殺……作為家長,要做的是打破這些刻板成見,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在尊重與理解中自由生長。
尊重個性稜角,澆灌獨特的花朵
從哪吒出身以來,李靖夫婦從不強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是鼓勵他遵從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儘管哪吒天生異象,被世人視為“魔童”,李靖夫婦卻從未因此對他心生芥蒂,反而更加用心地呵護他,給予他自由成長的空間。
哪吒熱衷於舞槍弄棒,對戰鬥和冒險滿懷熱忱,夫婦倆不但全力支援,還不辭辛勞地為他尋覓良師,精心挑選趁手的武器。李靖深知哪吒體內蘊藏著強大的力量,雖然這股力量曾被世人誤解為“魔性”,但他始終相信,只要引導得當,哪吒終將成為守護蒼生的英雄。當哪吒因獨特的行為和出身被世人誤解時,李靖夫婦始終堅定地站在他身邊,給予他信任和鼓勵。
“娘從沒在乎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孃的兒”這是電影最後殷夫人被化成仙丹前,忍著劇痛緊緊抱住哪吒說的臺詞。
殷夫人的愛無疑是這部電影中最溫暖的底色,她對哪吒的愛,不是溺愛,而是無條件的包容和支援。她的愛與守護,喚醒了哪吒內心的善良與責任感,讓他明白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勇敢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而這部電影的導演餃子,其經歷同樣令人感慨。他自幼熱愛畫畫,內心滿是對動畫世界的憧憬。然而,在父母的期望下,他選擇了學醫。但這份外界賦予的選擇,並未熄滅他對動畫的熱愛之火。工作一年後,餃子導演毅然決然地辭職,全身心投入動畫創作。在那段長達三年的“啃老”時光裡,沒有收入,只有未知的挑戰和漫長的等待,是母親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支援,成為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母親從未質疑他的選擇,始終相信他能夠在動畫領域闖出一片天地。正是這份信任,讓他能夠堅持夢想,最終創作出《哪吒》系列的佳作。
反觀現實,又有多少家長正拿著統一的模板,試圖將孩子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模樣?美術、鋼琴、奧數、英語……在追求所謂 “全面發展” 時,將孩子的個性稜角磨平。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與天賦。
電影裡哪吒和導演餃子的經歷,是對我們教育觀念的深刻警醒。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稜角,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心澆灌,讓這些獨特的 “花朵” 按照自己的節奏綻放。
以愛之名放手,尊重孩子自主選擇
在《哪吒2之魔童鬧海》裡,東海龍敖光對敖丙的態度也是一場震撼的觀念蛻變。
《哪吒1之魔童降世》裡,敖光無疑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形象。龍族被困於海底煉獄,承受著千年的壓迫與苦難,敖光將振興龍族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敖丙身上。他精心為敖丙規劃每一步,從修行法術到未來的使命,事無鉅細。他讓敖丙刻苦修煉,期望他能成為龍族的救世主,帶領龍族擺脫困境。在這個階段,敖光的教育方式是傳統且強勢的,他以自己認定的“為你好”的方式,將沉重的家族使命壓在了敖丙稚嫩的肩膀上,卻忽略了敖丙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而到了《哪吒2之魔童鬧海》,敖光的轉變令人眼前一亮。在經歷了諸多波折後,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過往教育方式的問題。一句“活著就好”,飽含著他對兒子最純粹的愛,不再僅僅侷限於家族的榮耀。
印象最深的片段則是最後敖光說的一段話:“以前父王讓你肩負了太多的期望,卻不曾傾聽你的想法,父王對不起你。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為你謀個幸福,但現在看來,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需你去闖,今後,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吧”。
這段話更是成為了教科書級別的臺詞,這一刻,父愛超越了控制,教育迴歸了本質。
這讓人想起現實中,多少家長在用'為你好'的名義剝奪孩子的選擇權?他們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為孩子規劃未來,為孩子選擇學校、專業,安排興趣班,認為自己走過的路能為孩子避開所有的荊棘。然而,家長過度的規劃,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探索和成長的機會,就像把一隻渴望翱翔天際的雄鷹關在了狹小的籠子裡。
家長應該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世界。
《哪吒2之魔童鬧海》不僅是一部視覺盛宴,更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啟示錄。它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被愛。讓我們放下成見,尊重個性,給予信任,用愛澆灌每一朵獨特的花朵。
教育的真諦,不在於塑造完美,而在於喚醒生命;不在於控制方向,而在於陪伴成長。
-END-
來源 | 新教育家 志道
版權說明丨品質內容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後臺留言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