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壞小孩」哪吒身上,我看到了反內卷的真相

春節檔的爆款《哪吒之魔童鬧海》你看了嗎?誰能想到,這個叛逆不羈、不修邊幅的煙嗓頑童,竟然成為人見人愛的票房冠軍。
在傳統敘事中,人們偏愛的是乖巧懂事的敖丙,但為什麼到了今天,頑劣的魔童卻更受歡迎了呢?這可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內捲到千篇一律的反感。
其實,頑劣的哪吒才是大多數孩子的寫照。他們的搗亂、不服管教,卻也有一顆赤忱的心靈。今天不妨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父母可以從《哪吒》中學到點什麼。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公眾號:“芒來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據說,哪吒的形象設計有超過100個版本,最後被導演餃子選中的,恰恰是這些版本中“最醜”的——塌鼻樑、缺顆牙、黑眼圈。連哪吒自己,都對自己的形象不滿意。
可就是這個“醜小孩”,以自己強大的核心打破觀眾的偏見。當他高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神,爺說了算”,一下子點燃了觀眾的心火。
不看外表、家境、談吐、成績、才藝,這個“醜”孩子憑藉強大核心,就可以萬矚目、大殺四方。
哪吒的成功,背後藏著一條全新的育兒思路:當別的孩子都在內卷中虛弱自卑,核心強大的孩子卻生生改變了自己命運,成為人生的主角。
孩子核心是否強大,
這個因素很關鍵
核心是指,一個人內在的本質特徵。就像種子之於植物,核心是人的種子,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核心能量。
所謂核心強大,是指一個人內在的堅韌與穩固,不隨外界評價和逆境影響,在迷茫中仍能堅持清晰的自我認知和方向感。
典型核心不穩的人,就是「玻璃心」。父母老師說一兩句,就開始自我懷疑。

孩子核心是否強大,與分數無關,與成就無關,跟他們的“非認知技能”相關。
這是諾貝爾獎得主James Heckman追蹤了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0名嬰兒。2008年,這些孩子38歲時他對這群成年人進行了回訪,得出的結論:
影響他們人生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最高因素:非認知技能(No Non-Cognitive Skills),包括“個人行為”和“社交發展”。
James Heckman的研究團隊肯定地告訴大家:父母操心的成績、才藝、獎狀和評級,其實並不能決定孩子後續發展好與壞;正是非認知技能,幫助孩子們獲得更成功的人生。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James J. Heckman
哪吒的父母做對了什麼呢?首先,他們兩口子都展現出極強的“正能量”。即便知道孩子只有3年陽壽,但也絕不驕縱、不包庇、不寵溺。
每次哪吒犯錯母親殷夫人都會及時阻止,李靖也多次向被哪吒整蠱的村民低頭道歉,對哪吒施行更嚴厲的管教。
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權威養育,樹立了小魔童正義的人生觀:斬妖除魔,得道修仙,成為父母的驕傲。
這對應的是James J. Heckman研究中的「個人行為」,隨著哪吒日漸長大,他的惡行越來越少,一心只想鋤強扶弱。
而在「社交發展」則記錄孩子對他人的好奇心、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看似不太靠譜,其實非常盡責,不因他是魔童就對他另眼相看。
在第一部中,哪吒整蠱太乙真人,他第一反應也不是生氣,而是誇讚哪吒學得快,還把最好的法寶都傾囊相授。
哪吒的第一個朋友敖丙,和他一起上天庭、迎試煉、戰強敵,稱得上肝膽相照。電影中有一幕,哪吒不好意思見兩個哥哥,敖丙鼓勵他:“雖然你有很多缺點,但我就是覺得你很好很好。”
有了父母的教誨和良師益友的支援,哪吒的自我認同越發堅定。這份全然的自我接納,使一個孩子身處社會規則卻不深陷囹圄,能夠保全自己的目標、思路、初心。
給孩子“渡天劫”的底氣
回到電影中,哪吒的命苦不是一星半點,兩部電影的故事就是圍繞著哪吒註定的悲劇展開。
第一部,原本應該是“靈珠轉世”的哪吒,陰差陽錯成了“魔童降世”,並將於三年後被天雷毀滅。被上天判了死刑的哪吒,沒有屈服於強大的力量,他選擇硬剛。

第二部,

哪吒得知陳塘關被屠,殷夫人又在自己面前化成仙丹。他依然放棄了仙翁的利誘,選擇與邪惡勢力硬剛。最後在一眾親友的幫助下,又一次證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發達的非認知技能,使哪吒在即便是最絕望的境遇下,依然能鼓起勇氣,燃起鬥志。有“天雷滾滾我不怕”的能量,找準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堅信“我是誰,我自己說了算”。
說到底,哪吒與父母、朋友、老師都發展出了高質量的情感連結,這份連結對孩子有益,而長時間感到孤獨對孩子有害。
擁有這份良好連結的孩子,能夠全然接納自己身上好的、壞的、美的、醜的,貫徹本心,對自己要做的事表現出超凡的堅持、專注和爆發力。
回到現實中,我們的孩子所面對的“天劫”可能就是繁重的學業壓力、青春期的困境、複雜的人際關係。這時候,良好的親子關係和父母的理解,就成了孩子們度過“天劫”的底氣。

無論外面世界的風雨如何肆虐,父母的愛永遠是成就孩子最強大的力量。

這份愛說起來很老套,每個父母都會說“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誰又能真正做到像殷夫人那樣,始終接納,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呢?
去愛一個像敖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他們不給父母添麻煩,也特別早熟懂事。但像哪吒那樣屢教不改,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到像殷夫人,不去打壓他的能力,以引導、託舉和放手,去提升他的自信呢?

先有不務正業的自由
才有追求正業的動力
從電影回到生活,很多孩子並沒有哪吒這樣的機遇,交不到那麼好的老師、朋友,對父母的話也左耳進、右耳出。
普通孩子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想要擁有一顆強大核心,應該如何培養非認知技能呢?
  • 首先,越早培養越好。
教育投資曲線(The Heckman Curve)認為:父母越早對孩子在早期堅持投入,收益越大。黃金的投入期是5歲以前,越往後收益則相對越低。
哪吒和敖丙相遇時都才“3歲”,值得參考的是,他們的父母都給出了“足夠好的愛”:哪吒父母雖然忙於工作,但只要有空陪孩子,媽媽都會來陪哪吒踢毽子,爸爸也一次次為哪吒的錯誤兜底;
而敖丙由父親和師傅帶大,父親早早就為敖丙鋪好了精英之路,後來意識到敖丙不喜歡自己為他安排的人生,對他說: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為你謀個幸福,但現在看來,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需你去闖。”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援,就是足夠好的愛。越早給到這種愛,孩子核心就會越健全強韌。
  • 第二,堅持培養愛好。
一項實驗(Eccles,2003)發現:發展了愛好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未來各個年齡段行為問題更少。吸菸、酗酒、吸毒、逃課機率更小。
而且,他們更能夠享受校園生活,大學升學率更高。同時,也比沒有愛好的孩子更願意追求高學歷、高職業成就。
就像哪吒熱愛踢毽子,雖然常年被關在家裡,時不時還會踢傷別人,但父母還是支援他培養這項愛好。
放在現實生活中,“踢毽子”這種既不能考試加分、也不能幫助學習的愛好,有時會被一些父母視為“不務正業”。
但對孩子來說:得先有不務正業的自由,才能有追求正業的動力。
每一個現在的“蓋世英雄”,小時候都是天性愛玩會鬧的孩子,在變得傑出之前,他們首先要活得正常。
而一個內心正常的孩子,都保留了孩子的天性,這些天性隨著孩子長大,會慢慢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熱愛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幫助孩子保留天性,使孩子心智正常、自我健全,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強韌核心。

《哪吒》的導演餃子本人也是如此,大學學醫期間迷上動畫製作,為了學做動畫啃老三年。這三年裡,媽媽全力支援他,靠退休金撐起一個家,每天去超市買打折菜。

很多人從殷夫人的身上,看到導演媽媽的影子。在諸多的對哪吒的改變中,這一版的殷夫人可能是最能體驗“愛與自由”的一個形象,這與導演自身從家庭中獲得的支援不無關係。

總之,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哪吒》讓我們看到:
即使獨自面對惡意、內卷和壓力,核心強韌的孩子,都能站穩立場、迎難而上,因為他們有愛做靠山。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