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後小夥伴給我轉發了“蔚來跟江淮合資公司登出”的新聞,說是江淮都不給蔚來代工了,那肯定是蔚來訂單沒了,要涼了。。。
哎,你看,又急。雖然這次合資公司登出了,但這跟蔚來暴不暴雷沒關係啊,就是一個正常的調整好吧。


我可不是亂吹啊,咱先來看一眼蔚來和江淮的“分手協議”,一是登出之前的合資公司“江來”,二是把剩下的工廠賣給蔚來。

蔚來這邊的說法是“正常調整”,不會對蔚來產生不利影響。後續還跟江淮汽車將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換電、零部件等領域深化合作。就比如江淮也有相容蔚來換電的車型,然後樂道還有一些零部件靠江淮供應啥的。


這時候可能有小夥伴問了,不兒,就這麼突然的嗎?其實脖子哥倒覺得分得晚了。。。
早在 2023 年,蔚來就取得了獨立的造車資質,跟江淮之間的整車製造合作轉入新階段。江淮也把工廠掛牌,明碼標價陸續賣給了蔚來。(大概值 3 年的代工費)




不過說到底,大夥還記得當初蔚來為什麼找江淮代工嗎?
就蔚來成立那時,為了防止重複建設,新能源造車資質不僅要發改委和工信部雙重審批,口徑更是嚴格,比如要麼你本來就有燃油車生產資質,而且年產能要達到 10 萬輛等等條件,而且對車企的設計研發、生產一致性、安全保障和售後服務都有要求。(主要還是前些年騙補的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這個審批嚴格的原因咱們理解,十幾億的建廠費也還好,但這初創公司趕著造車回籠資金呢,從零開始籌備然後等這個審批下來和自建廠房肯定來不及。
另外一方面,彼時新能源補貼退坡,計劃 2017-2018 年補助標準在 2016 年基礎上下降 20%。而當時江淮表面上看還盈利,但就拿 2016 年上半年來說,5.77億元的淨利潤,政府補貼了 17 億,這不就是虧損了嗎。。。
巨大的業績壓力,讓江淮繼續新的業務增長點。
再加上神秘大手的牽橋搭線(其實就是後來給蔚來救急融資的合肥市政府),雙方一拍即合,在 2016 年簽署了合作協議,從此江淮開始給蔚來代工。
2017 年下半年,江淮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投產,18 年 6 月 ES8 開始交付。


江淮的代工幫助蔚來快速實現量產交付,讓蔚來規避了自建工廠的高額投入,不僅能夠更快交付汽車,還讓更多資源可以放在換電站建設。
現有的 3300 多座換電站,簡單算成每個站的成本在 500 萬元左右,這幾年來也有 160 多億元的支出了。(還只算了第一年的維護費)

而江淮不僅是恰到了米,還倒逼自己的製造體系革新,接入高階供應鏈以滿足蔚來的要求。
比如寧德時代,江淮原來都不捨得用啊,給蔚來代工以後也給自己的車用上了。(斌哥經典永流傳)


說白了,就是蔚來跟江淮都意識到,這次分手也是一個雙贏。
從蔚來的角度來講,原來選代工是為了輕裝上陣,但是現在蔚來將三千多座換電站,固定資產投資也挺大的。而造車一直寄人籬下也不是辦法,那不如就完成造車閉環得了。

再就是代工費的問題,江淮要求每臺有不少於 5% 毛利的代工分成和固定費用。從 2018 – 2022 年,蔚來一共花了 30.38 億元的代工費,造了 31.5 萬臺車,粗糙地計算一下,平均每臺代工費 9000 多元。
而要降低成本,還得親自造車。李斌在 23 年就表示“如果蔚來的汽車完全由自己製造,製造成本會下降 10%。”
以蔚來現在的財務狀況,這波產能自主化絕對是個好事啊。

再加上現在的換電生態越來越龐大,蔚來換電業務應該也能掙不少。

有趣的是,另一邊的江淮是覺得,給蔚來代工不賺錢。。。


光靠代工解決虧損肯定是不行了,思來想去,還是搞自主品牌賺錢啊。
而尊界 S800 單車利潤可能在 12.4 萬元左右,結合目前已有七千臺的大定,不說讓江淮絕對盈利吧,至少也可以收窄約 10 億元的虧損吧。

希望這次的分手,能成為蔚來新的開始,讓千億虧損收縮一下。要是上班路上沒了 Nomi 陪伴,脖子哥肯定會寂寞的。

撰文:Clem
編輯:脖子右擰 & 面線糊君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蔚來官方
江汽集團官方
寧德時代官方
工信部官網
BV19f4y1B7oV
25年一季度虧損加劇 蔚來汽車還能買嗎?
扒掉補貼的遮羞布 江淮才是汽車界虧損王?
與江淮合資公司登出,蔚來:對生產無影響
蔚來和江淮分家:52萬輛車背後算出的新賬本
蔚來與江淮徹底分道揚鑣,“江來”本就沒有將來
沒那麼缺錢了?喜提70億元,蔚來中國總部正式進駐合肥
奇瑞新能源將手握“雙證”,關於資質背後那些事你瞭解多少?
32億拿下江淮工廠,換電壯大、子品牌來襲,蔚來“王者歸來”?
李斌離盈利又近了一步!不用江淮代工,蔚來省下一大筆開支!
蔚來與江淮汽車合資公司登出?知情人士稱與蔚來實現獨立生產相關
研報掘金丨華創證券:維持江淮汽車“強推”評級,尊界S800大定超預期
探訪蔚來F2工廠,收到訂單到整車下線僅需14天,李斌:獨立製造成本會下降10%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5號)
《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工信部令第 27 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 第22號 《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工產業〔2009〕第 44 號)
工業和資訊化部令第39號《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