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AI母基金,225億

AI競賽。
作者 I 陳曉
報道 I 投資界-解碼LP
投資界獲悉,近日,上海臨港集團釋出公告,公司擬出資8億元參與設立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私募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人工智慧母基金”)。一紙公告,這個目前上海乃至全國最大AI母基金浮出水面。
公告顯示,上海人工智慧母基金規模擬為225.01億元,由上海國投先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基金期限設定為15年,包括8年的投資期和後續的退出期。
上週,在上海黃浦江畔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餘溫尚未散去,這隻重磅AI母基金的露面又吸引一波眼球。“看來以後要長期駐紮上海了。”一位外地AI投資人感嘆道。
上海超級母基金落地
225億,瞄準AI
其實早在今年三月,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就釋出了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最為創投圈關注的便是千億母基金——聚焦產業基金,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上海市國資委推動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
其中,人工智慧母基金是重點打造的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之一,基金將圍繞人工智慧上下游產業,聚焦智慧晶片、智慧軟體、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相關領域,強化人工智慧相關產業鏈集聚,推動與支援上海人工智慧先導產業創新發展。
如今,隨著各家公告顯示,上海人工智慧母基金已經完成了初步的意向出資募集,總規模達到了225.01億元,堪稱上海乃至全國AI基金之最。
具體來看,人工智慧母基金目前有11家意向出資合夥人,其中前三大合夥人分別是:上海國經投資擬出資人民幣100億元,持股比例44.4425%;上海匯資投資擬出資45億元,持股比例約20%;上海汽車工業集團擬出資25億元,持股比例11.1106%。
談及本次參投,上海臨港表示公司參與投資人工智慧母基金,有助於加快公司在智慧晶片、智慧軟體、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產業領域佈局,進一步提升園區科創產業和科創服務能級,培育新質生產力。
此外,上海國投先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國投先導私募基金”)擬擔任人工智慧母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基金管理人和執行事務合夥人,認繳0.01億元。
官網顯示,上海國投先導私募基金成立於今年5月,由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國投公司”)全資設立。而上海國投公司是經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國資委出資並直接監管的大型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公司,公司主要實施國有資本戰略性持股管理和資本運作,承擔市場競爭類重大產業專案投資,開展市場化、專業化股權投資基金運營。
回溯過去,上海市政府作為最大的“母母基金”,人工智慧產業引導基金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在上個月上海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曾透露,上海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已經累計募資31億元,其中部分投資了紅杉、奇績創壇等12只子基金,撬動投資規模572億元。
為什麼是上海?
上週,上海AI浪潮席捲。
“幾乎所有關注AI的人都來了。”一位投資人感嘆。上海的高溫沒有阻擋住AI的魅力,據官方資料,截至7月6日下午14時,今年上海人工智慧大會(WAIC)線下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比上屆增長90%,創歷史新高。
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介紹,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規上企業已從2018年的183家增長到2023年的348家,產業規模從1340億元增長到超38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猶記得,去年WAIC還只有30餘款大模型,今年直接翻了一倍多來到近百款。其中不僅有阿里、華為、百度、阿里等老牌大廠,還有更多新銳勢力,大模型“六小龍”來了四家,包括智譜AI、階躍星辰、百川智慧、Minimax。
這離不開上海強大的AI號召力。在外界的印象裡,上海已經從“魔都”變成了“模都”,是全國大模型產業生態最好的城市,集聚最多的智慧晶片創新企業。截止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透過備案,包括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書生”、商湯“日日新”、稀宇科技“海螺問問”、階躍星辰“躍問”等。去年,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群“模速空間”落地徐彙區,目前已吸引近80家大模型企業入駐。
還有今年刷爆社交圈的人形機器人。本次WAIC專門為人形機器人設定了一個展廳,足以展示其在人工智慧圈的地位。會場中展示的“十八金剛”——18 款人形機器人,帶來的震撼難以言喻。
要知道,上海是全國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城市。所謂機器人密度,是指每萬名員工擁有的機器人數量。目前,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臺,居世界領先水平。
資料顯示,我國具備人形機器人整機能力的企業超過25家,其中約一半來自上海。去年國內釋出了12款人形機器人,其中4款出自上海浦東新區,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7月4日釋出的國內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青龍”,就來自浦東張江。
上海的全球AI中心的地位日漸凸顯。時至今日,這裡已然形成了“4+X”的人工智慧產業叢集格局。上海全市16個區發揮各自優勢,打造了N個AI特色園區,比如浦東張江人工智慧島、徐匯西岸智塔、閔行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臨港滴水湖AI創新港等等,各自在重點領域中,發揮著優勢。
當然,北京、深圳等超一線城市同樣全面發力,爭搶之勢躍然紙上。
AI“拯救”一級市場
“今年除了AI和出海,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投的了。”一位投資人曾發出如此感慨。
雖然有些誇張,但從資料上來看,今年的一級市場投資端並不樂觀。清科研究中心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1,496起,同比下降36.7%。另有資料表明,截止到今年五月底,仍有89%的投資機構,一槍未發。
目之所及,AI成為為數不多依然熱鬧的賽道。
資料顯示,AI領域一級市場總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吸引了全球的頭部VC/PE機構。投資熱潮也傳導到了國內,甚至說,AI投資熱“拯救”了不少已經喪失激情的投資人。
隨著而來的是一筆筆融資誕生。較為轟動的是今年2月,國內AI大模型明星公司月之暗面已完成新一輪超10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小紅書、美團和阿里巴巴。最新訊息流出,月之暗面估值報價達30億美元。
無獨有偶,大模型公司Minimax完成了一筆6億美元的戰略投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紅杉中國和高瓴投資跟投,估值超25億美元。
觀察今年獲得融資的AI企業,其中有近一半的企業是在去年成立並在今年獲得了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如共績科技、RWKV元始智慧、矽基流動等。這些企業估值相對可控,在垂直細分領域各有千秋,頗受中腰部投資機構歡迎。
華興資本曾對國內AI投資做過調研,其認為2024年將持續迎來行業風口.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關注AI的機構接近90%至少一次出手,投資AI超過5個專案的有7~8家,絕大多數機構計劃在2024年保持對AI的出手頻率,甚至有些機構會顯著增加出手。
正如一位投資人所說:“大家都想All in 時代最大的β”。在許多人的共識中,AI已經是未來可以預見的十年裡,最有潛力的賽道。
“參考上一個移動網際網路的週期,從出現iphone到出現抖音有10年時間,未來十年是一個非常大的紅利期。OpenAI點燃的AI熱潮就是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開始。”峰瑞資本合夥人馬銳曾如此描述。
誰都不想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