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倉AI。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今日(7月16日),中科創星上海辦公室——
投資界從現場獲悉,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正式亮相,基金首關規模26.17億元,LP包括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寧波開投、台州科創、西科控股等,陣容頗為豪華。

2013年,米磊、李浩等聯合發起成立中科創星,是國內知名專注於硬科技創業投資與孵化的早期機構。12年耕耘,中科創星基金管理規模已超130億元,累計投資超530家企業,編織了一張龐大的硬科技版圖。
26億,今年超級早期基金
LP陣容浮現
投資界瞭解到,該基金註冊於上海浦東,引入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基金、浦東創投作為基石投資人,存續期8年,重點投向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物質、能量、資訊、生命、空間產業領域中,兼具知識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硬科技專案。
LP陣容浮現:除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外,還有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等LP參與投資,及其它地方國資。此外,還有數家市場化資本在決策流程中。
當中上海國資身影活躍——中科創星為上海先導AI產業母基金首批簽約機構,也是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第一批中選機構。
這般規模,在當前募資低迷的一級市場中並不多見。“這份信任不僅是資金的注入,更是對硬科技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週期的戰略共識。”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表示,無論是新基金的首關,還是前段時間完成全國民營股權投資機構首筆科創債的發行,都讓團隊深刻感受到市場對硬科技和長期主義的堅定信心。
李浩介紹,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依舊圍繞“硬科技”,投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瓶頸技術,以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關鍵核心技術。
其中,新基金70%的資金將投資於早期硬科技專案,服務“從0到1”階段的原始創新;30%的資金將投資於成長類專案,助推技術“從1到10”的熟化應用。
“越是在行業低谷,越要出手。”李浩向投資界透露,中科創星投資團隊的專案儲備豐富,新基金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投資工作。
十年投出一張AI版圖
這一次,中科創星新基金的關鍵詞是AI。
正如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所言,所有事情都有時間視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才有可能成功。如今,新的技術革命已然確立——人工智慧,“這是未來最核心的突破點,抓住這一機遇,便有機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中科創星認為,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朝著超微觀(量子、光子、合成生物學)、超宏觀(航天)、超複雜(腦科學、生命科學)、超極端環境(可控核聚變)延伸,並且呈現多學科交叉的趨勢。這些技術領域發展週期長、風險高、投入巨大,一旦突破就會呈指數型增長,是孕育顛覆式創新的搖籃。
這同時也要求股權投資機構要有更長期的耐心、更大的投入,以及更創新型的整合資源能力。基於此,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將聚焦AI領域,貫穿最底層的晶片層、算力層,到中間的模型層,再到頂端的資料應用層,在技術逐步迭代中挖掘投資機會。
其實,一直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的中科創星早已構建一張廣闊的人工智慧生態版圖。自2013年創立起,中科創星便開始佈局光子技術,2014年開始投資光電晶片和半導體,2016年開始投資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2018年開始投資量子計算,2022年開始投資可控核聚變,已形成以算力為顯著特色的人工智慧+產業佈局。
梳理中科創星人工智慧投資圖譜,覆蓋了大模型、機器人、Al Infra等多個關鍵核心環節,當中包括明星獨角獸智譜AI。早在2019年,中科創星便投資了智譜AI,當時才成立不久的智譜AI規模尚小,如今已成為大模型“六小虎”中最“硬”的一家,月初剛剛獲得浦東創投集團和張江集團兩家上海國資共計10億元的戰略投資,成為第一家衝刺IPO上市的大模型獨角獸。
此外,中科創星還投資了智元機器人、馭勢科技、中科聞歌、開源中國、紫東太初、清程極智等一批人工智慧企業,星光熠熠。
行至當下,人工智慧已然成為一級市場的共識。李浩認為,人工智慧技術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行業對算力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成本下降會是一個怎樣的趨勢,AGI還有多久能來,演算法創新是護城河還是場景的閉環……如此種種都亟待進一步深度學習與研究,當中也必然蘊藏著顛覆式創新的投資機會。
落子上海
越是行業低谷,越要逆勢出手
“這是我們第一次把主基金放在上海。”李浩告訴投資界。
成立於2013年,中科創星旨在培育“中國科技創業之星”,十餘年深耕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旗下資產管理規模累計超130億元,此前已在北京、西安設有多隻主基金。
這一次中科創星來到了上海,並收穫上海國投先導基金的出資。總規模約890億元的上海國投先導基金堪稱近年創投圈最大活水,此次出資中科創星實現放大倍數5.2倍。上海國投先導基金表示:將攜手中科創星,專注早期、前沿、先導產業領域,為人工智慧專案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援。
此外,中科創星也將充分藉助上海的人才、平臺、資金等要素集聚優勢,積極參與上海人工智慧先導產業生態建設。透過資本引領、服務賦能、生態共建,有效助力上海打造硬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先導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
你可能不知道,中科創星在上海已悄然打造一個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2024年,中科創星不僅設立上海辦公室,還在浦東建設上海首批高質量孵化器,打造“好望角科學沙龍”科創跨界交流平臺。截至目前,中科創星已在上海投資60多個優質專案,投資總額達數十億元。
作為上海近年來重點打造的高質量孵化器之一,中科創星一方面主動探索“超前孵化”,從原理和論文階段介入,支援科學家開展原理設計與概念驗證。另一方面,擇優“深度孵化”,參與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和商業運營,實現從PI(學科帶頭人)-IDEA-IP-IPO的全過程孵化,致力於推動前沿科技成果率先實現產業化。
截至目前,中科創星上海高質量孵化器成效初顯。據瞭解,原集微、華科冷芯等7個專案進入到“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階段。
在李浩眼中,上海對未來的方向判斷很準,比如培育高質量孵化器、設立先導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投入更早期、更前沿的產業,圍繞AI、量子、基因治療、腦機介面、合成生物學、低空經濟等出臺了很多具體的扶持政策,推動整個生態的建立。“人才、平臺、資金,各方面要素集聚,就有可能產生‘核爆點’。”
放眼望去,中科創星在上海的生態佈局,正是中國硬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註腳。
隨著硬科技浪潮興起,中國創投行業進入新的週期。“每一個週期的低谷裡都孕育著偉大創新的機會,中國科技資產重估也才剛剛開始,此時此刻正是出手的好時機。歷史經驗表明,在動盪時期出手往往能給LP帶來高回報。”李浩透露,今年中科創星投資節奏並沒有太大變化,團隊活躍於創投圈一線,仍保持一年投資70個左右專案。
“行業低谷,也正是科技創業者需要資金和資源的時候,中科創星堅定逆週期出手,願給創業者雪中送炭。”李浩說。如他所言,中科創星正在打造一個像熱帶雨林一樣的硬科技生態環境,助力創業者長成參天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