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寫 | 丁欣雨
編輯 | 姜妍
手動把膠片從相機裡抽出,藥水包被碾破發生顯影反應,靜候幾分鐘再剝離掉薄膜,露出底片,世界上少了一張撕拉片相紙,但又多了一張可能會被瘋狂傳播的美照。
撕拉片當下正在內娛流行起來。得益於其具有顆粒感、高曝光及隨機色偏的特質x,早在2024年底,歐陽娜娜拍攝的撕拉片就一度因其氛圍感引發討論。今年4月,鞠婧禕的香檳金撕拉片促進這一攝影方式破圈,進入大眾視野。五一期間,更多明星加入曬照行列,網友也紛紛充當評委,看到好看的驚呼“好美”,看到翻車的就評論“你還是粘回去吧”。
誕生於1947年的這種可剝離即時顯影膠片,早在2008年和2016年就由主要廠家寶麗來和富士宣佈停產,所以市面上的相紙是用一張少一張,且絕大多數已經過期,但並不妨礙明星效應拉動更多人躍躍欲試。一些攝影機構開始提供相關的拍照專案,掛在閒魚二手交易平臺上的撕拉片價格也水漲船高,停產前一盒70元就能買到的相紙現在需要2、3000元。
上一次從論斤賣的“電子廢品”變成上千元潮物的是CCD相機。利用電荷耦合原件(即CCD電子感測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訊號,還是21世紀之初數碼相機的主流技術,但在與當下動輒上億畫素的數碼相機和高畫質手機鏡頭的競爭中,CCD的市場表現卻並不遜色。與撕拉片、CCD熱賣相伴隨的是“復古”“懷舊”等詞眼,當人們有共識地實踐著“懷舊”,人們在懷念什麼?又得到或又失去了什麼呢?

明星的撕拉片合集(圖源:小紅書)


上個世紀,即時成像技術是應對去暗房沖洗膠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麻煩”才被髮明出來的。但如今,相比只要按下螢幕按鈕就能即刻出片的數碼裝置,撕拉片不再具備任何效率上的“快”。相反,抽出照片和撕膜的動作略顯繁瑣,讓人聯想到拍立得在等待成像時也需要甩一甩或用手捂熱的步驟,但這恰恰構成了它們受到喜愛的一種理由,因為人們在經技術發展被迭代掉的所謂缺陷裡體會到了儀式的趣味。

(圖源:小紅書)
淘汰物如今卻重新充滿吸引力,其中有兩種體系的話語在碰撞。一方面,源源不斷出現的新產品訴說一套進步主義的發展敘事,目標是實現技術革新。一往無前的視角,讓很多新事物都被賦予了必然“落後”的宿命。另一方面,也同樣是這股急劇速度讓人產生了無從適從的應激性反應,他們渴望搜尋一種與現有生活截然不同的感受,而“過去”與“復古”就成了一處用來安放失落思緒的空間。
如果說前一種話語是慕新的、進步的,那麼後一種話語就是懷舊,二者共同出現,組成了現代生活經驗的一體兩面。哈佛大學斯拉夫比較文化教授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其著作《懷舊的未來》中分析,透過革命或工業發展取得進步的理念是工業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並演變成統攝一切的全球性敘事,而懷舊是現代生活進步敘事的副產品——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迅速擴張反而讓人開始渴望往昔較慢的生活節奏。

《懷舊的未來》
[美]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 著 楊德友 譯
譯林出版社 2010-10
正如德國文化研究學者沃爾夫岡·希弗爾佈施所說,“舊技術只有從被新技術宣告終結的那一刻起,才會煥發出浪漫”。在人們被現代生活擠壓後無所排解,轉而把“過去”當作“現在”的一種替代性選擇後,人們也會相應地對記憶進行美化加工,強調過去是值得懷念的。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靜蓉將懷舊實踐形容成一種想象性的審美活動,它不但會僭越純粹事實性的記憶,還會對其進行再度闡釋、賦予意義,將過去“重新現實化”。
因此,即使是撕拉片的同一性質,也在兩種話語的解讀中持續翻轉著情感色彩:清晰度低也是“自帶磨皮效果、有朦朧美”;一次閃光就永久報廢的鎂光燈不耐用,卻在使用者的眼裡完成了它用脆弱生命定格永恆瞬間的使命,頗有美感;數碼裝置固然儲存空間強大,讓容易損壞的實體照片得到數字永生,但不如撕拉片捧在手掌間那樣有重量、有形狀、有溫度;撕拉片成像質量不穩定,經常出現偏色、火焰紋、珊瑚紋的情況,但也意味著撕開照片前一秒人們能收穫緊張刺激的情緒體驗,如果好看就算驚喜,不好看也至少是獨一無二的。

(圖源:微博)
而就在舊技術重煥生機的反面,置身如今社會的各類負面情緒也顯得更加清晰可辨。喜愛撕拉片模糊的畫質,是由於高畫質的影像質量也會給人帶來一種銳利刺眼的侷促感受,人們彷彿置身於哲學家韓炳哲所言的“透明社會”,一切暴露在外,隨時隨地難逃被觀看;沉浸在撕拉片緩慢的成像速度之中,是由於“加速”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特徵,不費周折就能快速按下快門的手機或數碼相機容易培養隨意散漫的態度,令人缺少專注和思考的時間;期待顯影反應的隨機性,甚至期待快門簾故障漏光而能在照片上烙印下一片光束,是由於機械複製時代的產品太過於標準、千篇一律,失去了哲學家本雅明口中“原真性”的作品進而也滋生了人們的枯燥和無聊;而相信“銀鹽分子記錄影像的細膩程度遠超數碼感光元件,膠片才能真實地還原現實”,則是由於身在一個符號過剩且難以溯源的“超真實”世界,人們無法辨認真實與虛假的區別卻恰恰想要把握,因此越發感到暈頭轉向、筋疲力竭。
當在數字螢幕也能“撕拉”:
被掏空意義的懷舊狂歡


懷舊情緒落點在對於舊媒介物的重新追捧上,是一種常見的轉換方式,但它並非總是受用的。就像撕拉片相紙稀缺帶出的尷尬境地,“紙片茅臺”的高昂價格讓出於懷舊的攝影行為只能侷限於圈層較小的明星人群,很難擴散到大眾當中。
就在人們依舊躍躍欲試之時,有網友提供了替代的解決方案,“沒關係,反正後來也會出來撕拉片濾鏡的。”其實,這段時間已經有攝影機構直接推出“模擬撕拉片攝影”的服務專案,即用現代相機拍攝,再仿撕拉片進行調色。也有網上店鋪售賣“寶麗來/拍立得濾鏡全家桶”,其中就包含撕拉片濾鏡效果,支援Lr、Ps等軟體使用。

某個仿膠片相機軟體的介面
復古濾鏡早就不是新鮮的存在,過去5年裡,蘋果應用市場上架了超過100款仿膠片攝影軟體,其中下載量最高的NOMO CAM當前評分人數已經達到134萬人。不僅是在畫面中新增劃痕和泛黃的視覺效果,在拍攝時模擬快門聲,有的軟體甚至試圖全方位地還原膠片攝影的逼真效果,讓使用者獲得幾近於實體機的操作體驗:設定“換卷”“沖洗”“掃描”的按鍵以供點選,或者模仿膠片機不能連續每秒拍攝照片,且無法在軟體中進行影像後期編輯的技術限制。
仔細留意生活,會發現關於復古意象的數字擬物化充斥在方方面面。例如螢幕上的日曆軟體經常模仿紙質日曆的外觀,時鐘軟體則復刻了機械鐘錶的樣子,在繪畫軟體中,滑鼠游標也是畫筆的形狀。人們一面鑽進被建構出來的古早回憶裡,一面又享受著歸功於新技術才實現的場景,倚仗並吸收不同時間狀態給人帶來的能量,這似乎顛覆了懷舊偏愛過去、拒絕現在和未來的傳統語義。
在《懷舊的未來》中,博伊姆就曾將懷舊分類成兩種——修復型懷舊和反思型懷舊。前者強調過去是完美的,傾向於返回原來的靜態神話之中,而後者則以一種幽默和諷喻的姿態點出過去的不可返回與人的有限性。就像在“夢核”圖片裡,不管學生時代的微機課機房或小區公園的大象滑滑梯有多美好,其上也總會附上一行“你可以回去,但那裡已經沒有人了”的文字一樣,反思型懷舊意識到家園成了廢墟,或經過修葺已被美化得面目全非,反而受一種距離感的驅使來敘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係,釋放歷史發展的潛能,即問題不是非要回到過去才能得到解決。

中式夢核圖片(圖源:bilibili)
因此,懷舊有時並非真正想要回到過去,也沒有反現代,媒介研究學者考杜羅(Elena Caoduro)在一項針對復古濾鏡的研究中指出,新舊技術的調配混用恰恰是在與過去和舒適的記憶保持聯絡的同時,搭建了向進步和現代性過渡的路徑,並在兩者之間保留了一寸自給自足的小世界,允許人們在這個間隙中獲得感官愉悅,本質上是一種跳脫時間性的玩耍和救贖。
但在盡興玩耍和消化完情緒後,懷舊原先存有的抵抗意味也可能隨之稀釋、消散,讓人失去改變現實生活不安感的力氣。顯然,很多撕拉片或其他復古技術愛好者並未輕易接受舊技術物被賦予的文化意涵。在一篇相關的質性研究中,接受訪談的幾位膠片濾鏡使用者儘管都沒有使用膠片機的經驗,卻將膠片詮釋為一種“更高階”的表現形式,並且直言“膠片相機真的比較麻煩,要拍完一卷才能送去洗,不太適合日常記錄發朋友圈”。此時,對於懷舊價值的肯認與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借其在社交媒體展示審美觀念、構建時尚身份,再不斷地圍繞形式化的懷舊物進行文化消費,確認集體共識。
作為數字擬物化成果的復古濾鏡給一種另類標準化、制度化的影像內容再生產提供了契機,即便是在反思型懷舊的範疇中,哲思也會被掏空,擁有被平臺資本徵用和收編的危險。在社交媒體演算法和流量的浸潤下,撕拉片儘管套上了“懷舊風”的外衣,但卻是將懷舊功利化地看待,甚至根本無關懷舊,僅僅指向潮流的視覺審美標準。當我們越來越多地說起“懷舊”、重複“懷舊”,詞語的質地也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綿軟鬆懈,成了容納一場又一場短暫狂歡的空殼。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_06JXGez2vf6oxK9hBIeqw
https://mp.weixin.qq.com/s/-VzG5YSdOOc3_FhldTUgRw
https://mp.weixin.qq.com/s/ebgPEr9WboUq4D6Ms8Fosw
https://mp.weixin.qq.com/s/79MgoUtwAIeZQsRowfajpg
Photo Filter Apps: Understanding Analogue Nostalgia in the New Media Ecology
Caoduro, E. (2014). Photo Filter Apps: Understanding Analogue Nostalgia in the New Media Ecology. Networking Knowledge, 7(2), 67-82. https://doi.org/10.31165/nk.2014.72.338
[美]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楊德友 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10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丁欣雨,編輯:姜妍,張友發,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