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老師,我真沒空陪你鬧了。”
最近,內娛明星參與度200%的“撕拉片賽道”,忽然闖入攪局者,還屢次衝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
一貫喜歡在社媒平臺曬自拍的於正,發出一張高P程度神似李現的照片被網友群嘲:
“很難想象你和ai說了什麼。”
很快,叛逆如於正,又報復性P圖連發三張照片,並配文“撕拉片”。
表明“我長啥樣,我很清楚”、擁護ai自由、p圖自由的同時,還不忘反擊部分網友是“活在清朝的老古板們”。
“P的?那更不行,說明死丫頭根本對撕拉片毫不尊重。”一時間,“於正要進軍內娛顏值圈”成了全網都在傳的樂子。
其實細扒,此前於正在自己主頁發的ai照片不少,早就“在新時代狂奔”了。
但一沾撕拉片,網友就不幹了。
“相紙存量無限接近於0,每一張都很寶貴。”
“一張小紙片接近500元的價格,讓茅臺震驚,令黃金汗顏。”
撕拉片,怎麼就成了新的流行符號?
如果最近留心內娛訊息,你會發現,“還原美貌”的撕拉片,已經成了眾明星們新的營業方式。
古力娜扎拍了,粉絲們“每看一次都會被美一大跳”。
“這就是濃顏的衝擊力麼?”
動態版影片一齣,路人不語,只是一味點贊、收藏、轉發
這一邊劉詩詩拍了,頓覺 自然鬆弛的氛圍隔著螢幕往外冒。
“誰能想到,照片也自帶呼吸感了。”
在“搞笑女”路線一路狂奔的金靖曬出照片,每張都讓網友眼前一亮又一亮。
“甭管之前是哪個賽道,只要你撕了,就能在熱搜佔有一席之地。”
撕拉片成了最強物理外掛,“比證件照更權威的顏值檢驗機”。
女明星們巡拍一圈下來,人人都膚白貌美,美出之前沒見過的樣子。
藉著這股撕拉片風潮,路人還重新發掘了一些撕拉片神作。
比如湯唯在2018年拍的照片,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撕拉片+主流審美模版外的氛圍感,等於生圖的神”。
張凌赫帶著蝴蝶元素上場,連發六圖,微博配文一個“撕”字,輕鬆攬獲125萬點贊。
隨後,宋威龍、陳哲遠也紛紛曬出自己的撕拉片,濃顏系五官在撕拉片的光影下更顯清晰立體。
“愛上帥哥就像呼吸一樣簡單。”
就連王嘉爾在2020年給墨西哥L'officiel雜誌拍攝的撕拉片,也被網友翻出。
席捲內娛的撕拉片,給人們帶來一波又一波美顏震撼,也讓本就在小紅書火過一波的撕拉片,熱度再次飆升。
小紅書上相關話題有5.6億瀏覽量,抖音播放量正在向10億飆升。
話題下的年輕人們,紛紛曬出用撕拉片拍出的人生照片,交流搶相紙心得。
饒是此前對撕拉片一無所知的網友,都忍不住加入:什麼?怎麼弄的?我也想要!
什麼是撕拉片?離不開三個關鍵詞:撕拉,不可複製,停產。
想得到一張撕拉片,你需要在按下快門後手動把相紙拉出,等待一段顯影時間後再用手一撕。
“作為一種可剝離即時顯影的膠片,一次性成像的偶然性,讓撕拉片具備了開盲盒一般的體驗和一張不可複製的照片。”
不僅如此,它的不可複製性,還跟“用一張少一張的相紙”息息相關。
需要洗照片的年代,撕拉片顯得頗為方便;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撕拉片的缺點逐漸顯露。
由於撕拉片成像率低、等待時間長、相機大不方便攜帶等硬傷,寶麗來和富士先後在2008年和2016年左右關停了所有生產線。
也就是現在市場上的相紙,都是舊貨庫存和囤貨。而隨著相紙庫存耗盡,市場進入完全依賴二手和囤貨的階段。
簡單來說,“絕版稀缺,手慢無”。
當然“因為技術落後被淘汰”什麼的,只是技術層面的事。在新的拍照攻略裡,撕拉片的特質已經有了新的註腳。
昔日被嫌棄麻煩的相機、相紙,現在是“手動顯影的儀式感”“114mm大底片電影級畫質還原美貌”。
曾經看起來不夠清晰、細節的成像,則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時光濾鏡”。
眼下撕拉片的人氣,從它的價格就可見一斑。
市面上最後一批還能用的彩色撕拉相紙富士FP-100C,停產前70元左右一盒/10張。
現在二手平臺的流通價格,在1500~2000元左右一盒,漲幅超28倍,比肩金價。
部分儲存良好的相紙,甚至標價超過3000元,名副其實“新晉理財產品”。
甚至在不少提供撕拉片拍照服務的體驗館中,350~500元單張的價格也從不缺顧客。
“這還是得提前半個月預約,才能享受的優惠價。”
二手市場飆升的價格,把撕拉片炒成了“攝影界茅臺”。
甚至有商家推出“模擬撕拉片套餐”,也能帶動門店營收增長30%。
撕拉片之火爆,甚至讓平時一些大家不太理解的“霸王條款”,都變得可以接受起來。
比如實際體驗中,一次拍攝只需幾秒,幾百塊錢就瞬間消失。
明星也覺得貴的程度
比如在商家要求提前簽署的知情同意書中,“只要有人影就不算廢片”的友情提示。
“過時,也是一種時尚。”
面對撕拉片的爆火,有人感慨:拍照裝置越來越高精尖了,但是消費者的口味卻越來越迴旋了。
此言不虛。
細數一下近年網際網路流行過的拍照神器會發現,一生愛出片的年輕人從未停止折騰。
拍照裝備要復古的,照片要低畫素的,人像則是要充滿朦朧氛圍感的。
比如和撕拉片原理相似的拍立得,也曾作為年輕人的“小眾拍照神器”風光一時。
拍照和成像的隨機性,具像化了“定格記憶”這個動作。
與此同時,相紙的稀缺程度也讓“有貨就囤”成為愛好者的條件反射。
以至於儘管富士官方表示並未停產,在激增的需求助推下,二手市場的相紙價格還是一再水漲船高。
如果說撕拉片和拍立得的流行,代表了年輕人對數碼技術的抵抗。
那麼此前全網爆火的ccd相機,則更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集體千禧懷舊。
搜尋淘寶、閒魚、抖音等電子商務平臺,專門售賣二手CCD相機的商家不計其數。/圖源:中國經濟網
低畫素顆粒感的成像特點,加上閃光燈帶來“冷白皮”的效果,總能輕鬆拿捏日系清新、港風色調。
被ccd硬控的年輕人,一度飛奔回家掏出爸媽輩的庫存,讓閒置20年的電子古董煥發了第二春。
最火的時候,小紅書ccd相關話題有40.4億瀏覽量,抖音上ccd話題播放量更是超過113億次。
曾經幾十元一臺都無人問津的二手貨,以上千元甚至更高的價格在二手交易平臺銷售,大有“電子永生”的勢頭。
不過,年輕人的拍照玩具,也不全是和自己年齡不沾邊的老古董。
眾所周知,iPhone手機拍出來的照片質感,向來自成一派。
往上回溯七八代,還沒有升級出離譜銳化功能的iPhone5S/SE,更是讓人尋回青春感的神器。
即使是近一些的iPhone8,也因為略顯粗糙的成像,有了輕微夢核感的氛圍。
連小眾的行車記錄儀,也在這股復古浪潮裡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第一次買到行車記錄儀改裝版ccd的網友:懷疑,生氣,找賣家理論。
無意間拍了一張照片後:別說,還真有點東西……
為了淘到真正的拍照神器,年輕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時空隧道反覆橫跳。
順著自己年齡往回倒,千禧年前後出現的翻蓋手機,現在拍就是Y2K。
把目光落到10後身上,亦可靈感大爆發,全款拿下一款腕上“畫素一般”的電話手錶。
“大天才用小天才,加上水印它何嘗不是另一種大疆。”
眼瞅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也有不少人表示疑惑:
這不都是以前被淘汰的東西和風格了嗎,為什麼又火了?
經常拍照的朋友都知道,虛化能夠讓照片產生突出主體、營造氛圍、增強畫面的藝術感。
而還未被先進數字技術染指的電子裝置,無異於擁有廣闊的創作與聯想空間。
“款式越老,越出片。”
“低畫素抹去了畫面裡的法令紋,留下的只有立體的五官和氛圍感。”
此外,撕拉片、拍立得需要耐心觀察影像慢慢顯現,ccd相機需要手動調整引數……
“人在等待驚喜到來的時候,總是更幸福的。”
只要拿起相機,每一個瞬間、每一次成像都會帶來一次短暫的愉悅和儀式感。
當然,復古的相機翻紅,也離不開人們對“失落的技藝”的浪漫化想象。
“高畫素和AI技術提升了圖片的清晰度,卻喪失了手工藝品般的溫度感。”
在一切都可數字化的年代,這些可觸控的、不完美的,並可能隨著時代衰敗而永遠遺失的東西,無疑是珍貴的存在。
既然這些東西現在那麼招人喜歡,又這麼火,繼續生產不就得了?
以撕拉片為例,哪怕拋開技術難度與化學配方,和生產成本考量,還有技術專利這道鴻溝。
想再復產、量產,目前看可行性不大。
何況也正因為這份遺憾和緊迫感,復古相機的存在才更有了價值。
所以儘管它的缺點不少,價格仍居高不下,甚至千金難求。
它的古早出身,對開始需要抓住回憶的人來說,與過時無關,與感懷和想念緊密相連。
眼下,被撕拉片、古早相機硬控的年輕人,也有些坐不住了。
有人曬出自己蒐集的一櫃裝置,並自嘲“差生文具多”“擁有即祛魅”。
也有人躍躍欲試,把目光投向了“窮鬼版”撕拉片濾鏡、app平替解饞。
“廠商花了那麼多年提升手機、相機畫質,一上網天塌了。”
但對於堅持復古的忠實擁躉來說,一切不止出片焦慮那麼簡單。
一方面,它與人們的求異心理息息相關。
在高畫質、演算法、大鏡頭代表的主流拍照方式外,選擇“與當下科技發展水平背道而馳”的拍照技術,一些小眾愛好的自我滿足。
一方面,它還有著希望個人審美、消費能力被認同的潛臺詞——
撕拉片、拍立得等拍照的氛圍感,被時代挑選、檢驗過的共同美感,更能讓人產生共鳴。
“安迪沃霍爾在半個世紀前,就用撕拉片拍下了幾乎整個名流圈的臉。”
何況當鏡頭對準自己時,不同的復古相機,又總能記錄下不同審美處境的自己或瞬間。
“每一個都陌生又熟悉,但又都是我。”
在幾臺裝置中挑選“更有感覺”的一張,又何嘗不是一次次對自我的解讀之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真正讓技術無法代替裝置的關鍵,還有人們為了拍攝所做出的準備。
精心挑選的穿搭、謹慎選擇的角度、不斷調整的拍照技術,不可再來的情緒……
“在等待顯影的120s裡,想起了小時候拍過的撕拉片,知道了原來閃光燈是一次性的,只那麼0.1秒,便把珍貴的瞬間留在了相紙上。”
我說珍貴,不止相紙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在復古潮流中翻紅的老物件,撕拉片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對於屢次入坑的年輕人來說,追求情懷也好,營銷套路也罷,在玩鬧嚐鮮之間,心態早就松弛了。
“清晰的、模糊的我都要,這樣的、那樣的瞬間,我都想永遠儲存。”
反正錢不是花在這裡,就是花在那裡——
而每次經歷都無法複製,只要自己覺得值得,怎麼記錄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