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Herald Sun報道:
墨爾本一名新生兒在Royal Women’s Hospital接受治療時,
只因為醫院不想“浪費”額外的一瓶藥,被醫生刻意減少了藥物劑量。
結果,這名原本有可能救活的嬰兒,就這樣被活活治死了。

2020年8月,小Amir出生僅兩天,就在Royal Women’s Hospital因呼吸窘迫綜合徵(RDS)、肺炎及肺萎陷而死亡
而法庭調查發現,他原本是有可能被救活的。
醫院明知道治療RDS的關鍵藥物——表面活性劑——需要足夠劑量才能有效,
卻為了避免 “浪費” 一瓶藥,硬是給他減少了劑量。
這種“節省成本”式的治療,最終讓Amir喪命。
驗屍官Dimitra Dubrow在報告中指出: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正確的治療一定能救活Amir,
但如果更早地給予足量的表面活性劑,並且按需重複給藥,
是可能阻止他的病情惡化,避免死亡的。

不過,直到法庭公佈調查結果之前,醫院都一直聲稱自己的治療“符合最佳實踐”。
呼吸窘迫綜合徵(RDS)是一種可透過一到兩次人工表面活性劑治療的疾病,
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按規定劑量給藥,就能救回。
但在Amir的案例中,醫院不僅沒有第一時間給予治療,還刻意降低了劑量。
調查顯示:
Amir出生約11小時後,他的母親發現他的皮膚髮青,立即呼叫醫護人員。
儘管他隨後被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但醫院未能及時發現他的病因,甚至在病情惡化後近一天才給他用藥。
最離譜的是,劑量還故意減少了!
醫院對此的解釋是:
如果完全按照推薦劑量,需要再開啟一瓶藥,
而其中20%會被使用,其餘部分會被浪費。
這起事件引發了醫學界的強烈質疑。
Royal Brisbane and Women’s Hospital的新生兒科顧問醫生Janet Sharpe就表示:
醫院的做法完全錯誤,為了所謂的減少浪費(即節約成本)而故意減少藥量,不符合最新的醫學證據。
驗屍官調查報告建議:
Royal Women’s Hospital、Safer Care Victoria(SCV)以及該州的新生兒急救轉運機構,
都應該重新審查相關指南,確保不會再有嬰兒因“節省成本”而喪命。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Royal Women’s Hospital根本沒有把Amir的死亡上報給Safer Care Victoria
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是一場 “嚴重的不良事件”。
這意味著,類似的悲劇可能在過去也發生過,
但由於醫院自己不彙報,外界根本無從知曉。

在Amir病情惡化的前一小時,他的母親已經察覺到嬰兒的嘴唇和腿部顏色異常,並立即向醫護人員求助。
一名助產士當時回應說“馬上回來”,但最終根本沒回來。
而病歷記錄卻顯示:
另一名助產士在下午2:45觀察到Amir時,認為他“清醒,膚色正常”,然後就離開去休息了。
最終,Amir病情迅速惡化,醫院直到為時已晚才行動,
但依然不願意 “浪費” 一瓶藥,給他足量的治療,最終導致他死亡。
Royal Women’s Hospital發言人事後回應媒體時,表示了 “對Amir的死亡深感悲痛”,
但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們並沒有直接回答是否會修改表面活性劑的劑量指南。
而Safer Care Victoria也只是表示 “會與行業合作進行審查”,並未直接承諾採取具體行動…
而看完整篇報道,我們還是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當下……
來源:各大澳媒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