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感覺被愛,如同空氣和水一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作為父母,我們或許可以篤定地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愛著孩子!”然而,我們自以為的愛與孩子真正感受到的愛,往往存在著微妙的差異。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的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他們只關心我的成績,從不關心我的感受。” “每次我想和他們分享心事,他們總是心不在焉。”
這些令人心碎的“不愛”的錯覺,往往源於父母未能以恰當的方式將愛傳遞給孩子。
想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被愛,不僅需要發自內心的情感,更需要正確的表達方式和具體的行動。
有時候,恰恰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能讓孩子體會到被重視、被珍視的感覺。
如果以下這些瞬間,你能做到3點以上,那麼孩子在生活中一定倍感幸福。
01
當孩子需要時
多一些抱抱和貼貼
你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嗎?
如果孩子喜歡你的擁抱,請不要吝嗇你的懷抱,將他緊緊擁入懷中,近到能聽見彼此的心跳聲。
身體的接觸,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愛語,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卻能傳遞最真摯的情感。
有位朋友曾分享她小時候難忘的時刻:
作為留守兒童,童年最傷心的時刻莫過於過完年後,父母出遠門打工。
父母離家的那天晚上,她忍不住躲在被子裡哭泣。
奶奶發現了,沒有說話,只是側躺在她身邊,一下又一下地輕拍著她的後背。
奶奶如今已不在人世,但那個夜晚,奶奶身上的溫度、氣味直到現在都縈繞在心間。
蓋瑞·查普曼博士曾說:
“常被人牽著、擁抱和親吻的嬰孩,比那些被人長期甩在一邊且無人碰觸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擁抱、騎在父母肩上、擊掌、摸頭、晚安吻、並肩而坐……看似簡單的身體語言,都是愛的密碼,它們傳遞著安全感和歸屬感,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
這些自然的身體接觸,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你被愛著,你很重要。”
02
當孩子的重要時刻來臨
多一些儀式感
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那些重要的時刻都值得被特別銘記。
不期而至的驚喜,就像是為平凡的日子撒上了一層金粉,讓回憶閃閃發光。
所謂重要的時刻,並沒有刻板的標準,它可能是孩子第一次背上小書包走進校園的清晨,可能是他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後獲得獎牌的瞬間,也可能是他鼓起勇氣在舞臺上完成第一次表演的時刻……
偶爾給孩子準備一些禮物和驚喜,讓他的生活充滿儀式感和幸福感。
禮物與儀式,代表的是心意,它與花費多少金錢無關,是愛的具象化表達,可能是孩子心儀已久的繪本,可能是手工製作的賀卡,也可能是為他精心準備的一頓晚餐。
這些小小的儀式,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提醒孩子:“你是被關注著的。”
儀式感教會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可以因為用心而變得與眾不同。
03
當孩子在外“闖禍”時
和TA站在一起面對問題
一位媽媽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6歲的兒子在小區玩耍時,不小心碰倒了鄰居的電瓶車,後視鏡摔壞了。看著倒在地上的車,孩子嚇得臉色發白,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
“當時我很生氣,”這位媽媽回憶道,“可我看到孩子驚恐的眼神,我突然意識到,此刻的他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我的支援。”
她深吸一口氣,蹲下身平視著孩子的眼睛,輕聲說:“別怕,媽媽在這兒。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媽媽陪你去跟叔叔阿姨道歉。”
在去鄰居家的路上,媽媽一邊走一邊耐心地教孩子,如何誠懇地道歉、如何承擔責任。出乎意料的是,鄰居不僅沒有責怪,反而稱讚孩子懂事,敢於承擔責任。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沒有把孩子教育好,在孩子犯錯時急於撇清關係:
“你怎麼笨手笨腳的!”
“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
“你看看你乾的好事!”
對孩子的教育就好像是教給別人看的。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懂事得多,出門在外的時候,教育可以適當留白。
就像《媽媽是什麼》一書中所寫:
“家人的意思就是,當對方無論因為什麼,哪怕就是因為精神脆弱,抵擋不了誘惑,而不得不遭受挫折、痛苦、惡果時,也不應該趁機教育,不應該趁機諷刺,不應該痛打落水狗。因為那個痛苦本身,已經是最直接的教育,此處可以留白。”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真的闖禍了,也不用怕,我們陪你一起解決。”
有了父母的愛和信任,孩子才有信心面對問題,承擔責任。
04
當孩子分享快樂時
不掃興,多回應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能夠包容、回應他們的感受。那些被積極回應的瞬間,也能讓孩子感到被愛。
遺憾的是,有的父母看不慣孩子太快樂: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講述自己的成就,他們會冷冷地說:“你別驕傲,別高興得太早。”
當孩子精心準備了生日禮物,他們會挑剔地說:“下次別亂花錢。”
當孩子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杯奶茶,他們會一臉嫌棄:“糖分太多,又不衛生,純浪費錢。”
得到父母如此的回應,孩子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和羞愧。
這種感覺,就像我們滿懷期待地捧上最珍貴的禮物,卻被最在意的人隨手丟棄。
在這樣的一次次互動中,父母往往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是在“教導生活常識”,卻不知這些看似善意的回應,讓孩子逐漸失去分享的慾望、壓抑自己的情感。
想要孩子感受到被愛,為人父母要試著重視孩子的感受:不在孩子興致勃勃的時候潑冷水,不在孩子躍躍欲試的時候挑三揀四,不在孩子滿懷信心的時候打擊他……
每一次被溫柔回應的快樂體驗,其實就是在保護孩子快樂的能力。
04
當孩子做不好時
也會溫柔地告訴TA:沒關係
許多80、90後父母的童年記憶裡,都烙印著這樣的畫面:
不小心打碎一個碗,換來的是劈頭蓋臉的責罵;
吃飯時撒了飯菜,面對的是無休止的數落;
玩耍時弄髒了牆壁,迎接的是暴風驟雨般的訓斥。
這些場景至今回想起來,仍能感受到當時的戰戰兢兢。
長大後我們常常困惑:僅僅就是因為筷子掉地上這樣的小事,為何都能被罵得那麼慘?
在一個容錯率很低的家庭,孩子很難輕鬆地生活著。
在美國作家託德·帕爾的繪本《犯錯誤沒關係》中,反覆出現的“沒關係”三個字讓人倍感溫暖。
原來,做錯事也可以不用捱罵:
牛奶灑出來沒關係,你總能收拾乾淨。 改變主意沒關係,每個人做好準備的時間不一樣。 弄得髒兮兮的沒關係,洗泡泡浴很有趣。 每個人都有“啊,糟糕”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學習的!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再寬容一些,孩子被愛的底氣也會更多一些。
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把水灑了,媽媽都輕言細語地說沒關係,先關心孩子有沒有事,然後淡定地解決問題,全程沒有發脾氣、責怪埋怨。
這樣的處理不會寵壞一個孩子,相反,他會更有安全感,更懂得平靜地處理突發事件。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家長多一點耐心、包容心,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成長幫助更大。
想讓孩子感受到被愛,需要父母用類似以上這些積極正面的方式去表達和行動。
孩子唯有體驗到了愛,才會漸漸懂得如何把愛傳遞出去。
點亮文末【在看】,希望我們的愛,都能好好地被孩子感受到。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