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不下來”與“辦好自己的事” 2025-05-02 13:27 起點人文plus 作者:一致透過的陳老師 來源:傳達室 文章已獲授權 有兩句話,一句是“天塌不下來”,一句是“辦好自己的事”,它們表現的是中國人在遇到事情時的精神狀態和應對策略。 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策略,好比人的兩隻手,少了一個都不行。 這兩句話古已有之,屬於是歷史上形成的經驗。 先說“天塌不下來”,這是一句大白話,但我感覺它應該就是從“杞人憂天”這個成語裡面來的。 這是《列子》當中的一個典故。講的是一個杞國人天天擔心天會塌、地會陷,所以得了焦慮症,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香,“廢寢食者”。後來有個熟人去看他,看不下去了,就告訴他,天就是聚集在一堆的氣體,有什麼好塌的,就算他們掉下來,也不會傷到你。 這人一聽,好像是這麼回事,很快就不焦慮了。 那麼治好他的是什麼呢?是天文學知識嗎?當然有,但不完全。治癒杞人的關鍵還是四個字:沉著冷靜。 人有時像一架機器,慌神就是過熱,過熱就難以正常工作了。所以面對什麼事情要保持沉著冷靜,才能客觀分析優勢和劣勢,從危機中看到機遇,摸索出解決方案。 事實上,我們古人的相當大一部分哲學,目的都是在治癒焦慮和解決恐慌。老莊哲學中講,危機和機遇可相互轉化,所謂“福禍相依”,壞的事情也可以引出好的結果,關鍵看怎麼應對。 在中國傳統中,對一個人的極高評價,也是他能在起伏之中保持淡定。有一句話叫,“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這句話讓我想到我的一位老姑婆,是我外公的姐姐。這個老太婆不是“上將軍”,但很厲害,據說當年上過四川的華鎣山剿匪,能打槍,像《潛伏》裡翠萍那樣的女人。 但我外公很嫌棄她,因為她活得不精緻,而且吃飯慢吞吞。每次來家裡吃飯,她都是最後放筷子的一個,讓全家人等。外公是個急性子,每次催她,她都要回敬一句: 慌啥子,天塌下來,我也要刨完這口飯再走。 人歷來就分兩派,一派是火急火燎,一派是不緊不慢。因此“天塌不下來”這句話,總是一句很高頻的詞彙。 這也是主席過去愛說的話。 剛建國的時候,羅瑞卿大將當公安部長。主席問他首都的治安工作如何開展。羅瑞卿回答三個字:穩、準、狠。這個回答好,又有精神狀態,又有策略。主席聽完他的闡述後很高興,說: 看來,天塌不下來,就是塌下來也不要緊,有羅長子頂著。 羅大將身高有一米八幾,所以他的綽號叫“羅長子”。“有高個子頂著”,這也是天塌下來的一種配套說法。 這個說法主席用得不少,鄧公用得更多。因為他個子小嘛,更有“資格”說。 1984年夏天,他會見一位中美洲國家的領導人。人家問他身體健康的秘訣是什麼,鄧公說,好多朋友都問我,我的回答就是樂觀主義四個字: 天塌下來也不要緊,總有人頂住。 兩個多月後,時任德國總理科爾來了,他是默克爾的伯樂。科爾的身高超過一米九,十足的大個子,體重大概是鄧公的兩倍。科爾說鄧小平,你一定有長壽秘訣。鄧公再一次回覆道,我就是樂觀,天塌下來也不要緊: 我是小個子,天塌下來有你們大個子頂著。 你們看,幾乎都要說成口頭禪了。 一個人的口頭禪,一定是反映他的思維和作風的。平常開玩笑說天不會塌,真正大事來的時候,就也會相信天不會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遇到驚濤駭浪。這個時候,鄧公在“天塌不下來”之外,又多了一句口頭禪了。這就是:辦好自己的事。 在1989年9月4日,他跟中央幾位同志談話,談到國際局勢時說了三句話。第一句,冷靜觀察。第二句,穩住陣腳。第三句,沉著應付。這三句話說完之後,鄧公又補充道: 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他的這次談話有兩個重要的背景。一個是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制裁,一個是東歐、蘇聯的形勢。兩個都算風高浪急。鄧公當時作出了一個判斷:蘇聯肯定要亂。因此,這更凸顯了我們搞好自己的事的必要性。 兩年之後,蘇聯果然解體。他們就是沒有辦好自己的事嘛。 1992年底,鄧公來到杭州乘船遊覽西湖風光。這時候,他年初進行的“南方談話”精神已經成為共識,全國都在認認真真幹自己的事。那天的西湖波平如鏡,水光瀲灩。鄧公一面欣賞著窗外的風光,一面對浙江省的負責同志講: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少說多做,要努力把自己的事辦好。 這個話今天我們讀起來,依然是有借鑑和參考意義的。所以我就寫這篇小文章,回顧一個。 參考資料: 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 鄧小平幽默化難題,學習時報 羅瑞卿:閻王不要的人,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