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
作者:張楠 編輯:Sherry
為了讓孩子永遠記住有活力的媽媽,身患癌症的鄧靜開始拍攝“100個人生遺願”系列影片,她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裡展示出了生命的韌性。藉由鄧靜的故事,我們不妨一起探討一下,最近被越來越多人提起的詞——“生命力”。

當生命真的進入倒計時,生活如何繼續?
鄧靜的回答是:“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可能。”
抗癌媽媽鄧靜,在抖音上釋出的影片中,總是笑得燦爛,帶著兩個兒子去爬山、跳街舞,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看起來生機勃勃、明快而溫暖。
2023年2月,36歲的鄧靜被診斷出乳腺癌,在醫生告知她“最多隻剩一年”後,她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選擇: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記錄自己的“100個人生遺願”。
在過去的一年中,她和家人去爬山、去海邊看日出、挑戰自駕遊、再辦一次婚禮、挑戰仙俠裝扮……把這些時刻都變成珍貴的禮物,留給兩個孩子。


鄧靜影片畫面,來源:鄧靜影片
新年第一天,藉由鄧靜的故事,我們不妨來細細探討一番,最近被越來越多人提起的詞——“生命力”。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很少思考:孩子們的生命力是不是也在高壓的教育體制下慢慢消耗殆盡?
讓我們從鄧靜的故事出發,聊聊如何幫助孩子找回對生活最原初的熱愛與活力。

像明天就會死那樣活著
2023年2月,鄧靜確診乳腺癌。這時候,鄧靜36歲,大兒子10歲,小兒子才剛滿1歲。


鄧靜一家,來源:紅星新聞
噩耗來得措手不及,但痛哭過後,鄧靜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她拿起手機,開始記錄自己和癌症對抗的每一天。
她和家人去爬山、去旅遊,身體撐不住,老公、兒子就拖上一隻小車,拉著走,半道上兒子被路人笑“胖”,結果鄧靜笑得比路人還大聲;休息時,兒子忿忿嘀咕“我不是胖子”,她又細心安慰:“沒錯!我也覺得他說得不對!你今天很棒!”
她拉上老公去學街舞、挑戰亞裔辣妹妝容,一邊自嘲自己從沒這麼“洋氣”過,一邊自信地問老公自己是不是很美、很棒?
她要過一天完全撇下家裡的“單身生活”,獨自走進公共浴池,坦然面對自己“不完美”的身體,不理會別人的眼光……
影片裡,鄧靜總是笑得大聲、活得精彩,絲毫沒有刻板印象中病人的樣子。可是,往下一瞥,便能看到這個賬號的主人“鄧靜”和她最樸實也可能最奢侈的願望“長命百歲”。
2023年2月14日,鄧靜確診乳腺癌。在歷經6次化療、25次放療和乳房切除手術後,她的病灶又轉移到了肺部。醫生告訴她,壽命可能只剩“三到六個月,最多也就一年”。
漫長的治療的日子裡,化療拉出一盆盆血,皮膚潰爛至重度燒傷,漫長的恢復期,在26度的天氣也要穿毛衣、戴圍巾……鄧靜受夠了躺在床上絕望“等死”的日子。2024年初,鄧靜開始在抖音上釋出自己的“100個人生遺願”系列影片。
之所以這麼做,她說,是為了人生不留遺憾,為了給家人留下念想,為了給在困難和挫折的人們帶來力量和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讓孩子們記住一個總是躺在床上、病懨懨的媽媽,而是一個有活力、有力氣做事情的、努力的媽媽。
起初,大兒子何子申並不支援鄧靜拍影片。媽媽生病後,身邊的大人總是會跟孩子說,你要懂事、要照顧媽媽,10歲的孩子,聽久了也難頂這樣的心理壓力,更多的人知道,就有更大的壓力。
鄧靜不是不能理解,但她想和兒子一起,換個角度去看待這一切:媽媽即使這麼痛苦也在堅持做事,那這是不是可以成為一種精神,激勵他在未來遇到困難時,告訴自己“這都不是事兒”?


何子申參與媽媽影片拍攝,完成媽媽心願:吃一頓孩子做的飯,來源:央視新聞
正如電影《好東西》裡王鐵梅和女兒茉莉的那番對話,“正是因為我們足夠樂觀和自信,我們才能直面悲劇。”
兒子對媽媽拍影片的態度,在第一個“遺願清單”影片上線後有了轉變。
鄧靜收到很多網友暖心的私信,有人在和病魔鬥爭,有人剛失去至親,他們都從鄧靜的影片裡獲得了力量。鄧靜把這些私信念給兒子聽,告訴他這就是她拍影片的意義。


網友留言,來源:央視新聞
還有同學跟何子申說,是鄧靜媽媽的幾個“鐵粉”,覺得她好勇敢,想見她一面。那時候,何子申心裡特別自豪,但他沒表現出來,因為媽媽那天剛“打完藥,不是很舒服”。
在這些遺願清單裡,有一集令人印象頗深,“我想提前當完孩子一輩子的媽媽。”
鄧靜說,她怕小兒子會不記得自己,又怕大兒子記憶太深刻、長大以後太想念她,因此,在一家相機品牌的幫助下,360度拍攝鄧靜,然後用全景影片匯入VR,作為兩個孩子的生日禮物(兩個孩子碰巧同一天生日)。
但最令人潸然淚下的,是鄧靜對小兒子說:“祝你生日快樂。不要聽別人說,媽媽生病不是因為你,媽媽從來不後悔生下你,媽媽永遠愛你。”


鄧靜為兒子錄製18歲生日祝福,來源:鄧靜影片
鄧靜說,她想拍的還有很多,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慶祝找到第一份工作,還有婚禮現場……這是鄧靜的“遺願清單”,也是給孩子埋下的一顆“時空膠囊”。

重拾生命的熱度
有人說,向死而生,似乎太過激烈。就像山巔上的野花,迎風搖曳,頑強美麗,卻未必能打動大棚裡靜靜生長的蔬菜。但那一抹生命的微光,卻能在每個平凡的日子裡,悄然流轉,潛移默化。
這也正是鄧靜的故事之所以格外動人的地方,不同於那些宏大的生命啟示,鄧靜的身上那頑強的生命力,就來自於最真實的人間煙火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面對癌症就該像電影裡演的那樣:either go big or go home——要麼轟轟烈烈地完成人生願望清單,要麼就默默等待命運降臨。但鄧靜用她的方式告訴我們:生命的韌性往往藏在最普通的日常裡。
原本,鄧靜只是拍攝“100個遺願清單”系列,說是100個,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壽命可以支撐到哪一個,只當多一個就算賺到一個。
在積極地治療下,鄧靜慢慢看到了希望,她有機會被治癒,成為活下去的那20%。


鄧靜在醫院,來源:紅星新聞
今年10月份,鄧靜開啟了一個新的影片系列,她給它起名叫“重生計劃”。
在這個系列的第一條影片中,鄧靜說,她對人活著的意義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以前,她覺得,活著就是要掙錢、過好日子、購物、度假,而現在,對她來說,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
她決定以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好好活著:好好吃飯、乖乖睡覺、積極鍛鍊,奪回人生的主動權。她說:“如果我能把自己養活,你們一定可以把自己養得更好。”
在這個系列裡,儀式感不再是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最細碎、最日常的生活:
早上打一份蔬菜湯喝、用十分鐘清理家裡的一個小地方、花點小錢買個喜歡的小物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在她鏡頭下變得溫暖而動人。
用鄧靜自己的話說,就是“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
化療最痛苦的時候,鄧靜不是沒有悲觀、痛哭過,但她也只是對丈夫何哲說:“哲哥,不治了,我不治了。”何哲會變著法安慰,但態度總是堅定:“治,要治。”
隨著影片播放量的增長,鄧靜獲得了不少廣告合作機會。這些收入給她的治療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在一期影片中,鄧靜透露,丈夫本來已經在準備賣房賣車了。“但其實我心裡清楚,”她說,“就算把家裡所有東西都賣了,最貴最管用的那個靶向藥,我們也還是付不起。”
不久前,鄧靜迎來了更大的好訊息,她用的DS-8201作為乳腺癌治療藥物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自2025年1月1日起,可透過醫保報銷。


來源:《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4)》
“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生。”——這句出自動畫片《櫻桃小丸子》的話,在這一刻顯得格外貼切。
說到《櫻桃小丸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部作品的作者櫻桃子在2018年因乳腺癌去世。但在生前,她和她筆下的小丸子一樣,總是能用溫暖幽默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鄧靜在影片裡哈哈大笑:“我好像真的可以不用死了!好像真的可以陪他們(孩子們)長大!”


鄧靜和大兒子何子申,來源:鄧靜影片

提升生命力
生活本身就是答案
藉著鄧靜的故事,外灘君也想就此延伸一下,談談“生命力”這個話題。最近這個詞常常出現在教育討論中,但它到底意味著什麼?
現在,年輕人講自己的生命力萎縮、崩塌、乾枯……今年,人類學家項飆注意到這些表達,並提出“生命力”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統正在大範圍“捕獲生命力”——以生產高分為目的,不斷消耗孩子的體力、心力、生命力,進而呈現出一種整體的倦怠。
看到這種表達,已經非常令人無奈,但看到一張張麻木、迷茫的稚嫩面孔時,心都會揪起來。更讓人著急的是,這種狀況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看到孩子整天埋頭學習,家長心疼想帶他們出去玩玩,卻發現孩子要麼說“太累了”,要麼說“沒什麼想玩的”。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還能找到出路嗎?
畢竟,像鄧靜媽媽這樣特別的例子是少數。(或者說,我們希望是。)鄧靜一家的爽朗,本就給了兩個孩子最溫暖的生長土壤。而面對癌症,樂觀、堅強的鄧靜,更是給了孩子們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但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讓我想起了2022年美國演員Jonah Hill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施圖茨的療愈之道》。

作為美國知名演員,Hill 演過《華爾街之狼》《點球成金》。但在鏡頭之外,他與焦慮症鬥爭了 20 年,自尊低下、自我厭惡,「超重和身體意象問題」一直是他心理健康中的大陰影。
這部紀錄片主要還是聚焦於Hill的個體治療,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其中提到生命力的部分,很值得單拎出來,細細品味。
Stutz 將「生命力(life force)」拆解為一座金字塔的三個部分,最底層的是建立與自己身體的關係,第二層是建立與他人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最頂層的,則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施圖茨生命力理論,來源:豆瓣
當發現孩子似乎“被困住了”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最基礎的事情:睡眠、飲食和運動。
道理雖簡單,真正做到的家庭,卻少之又少。
在我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裡,“規則”往往佔據著主導地位:幾點必須睡覺,吃飯要限時二十分鐘,每週必須參加兩次體育活動……家長和老師都在努力制定各種規則,希望透過這些外部約束來保證孩子的基本生活質量。
但這種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規則越多,孩子越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也越來越依賴外部的提醒和要求,逐漸失去了感知和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
與其讓孩子只會對“規則”言聽計從,不如教會他們“聽自己身體的話”。當一個孩子能夠體察自己的身體狀態,知道什麼時候該休息、什麼時候該運動、什麼時候該吃飯,至少他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健康與快樂。
一堂自然的生命教育課程,不妨從這裡開始。

作者丨蕭言編輯丨袁梓曦
參考文獻丨1. 抖音:鄧靜媽媽(長命百歲版)
2.央視新聞:當一個11歲的孩子,和我談起媽媽的生死 | 相對論,2024年5月11日
3.紅星新聞:癌症媽媽回應“挑戰完成100個人生願望”:乳腺癌切除兩月後轉移,多做一件事也是賺到,蔡曉儀,陳思宇, 2024年1月31日
4.上游新聞:當宣告宣佈倒計時,2024年5月20日
5.青年志Youthology:對話項飆:教育系統正在批次生產炮灰,Qinyi,2024年1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