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選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

▼
7-8月,民主、共和兩黨先後確認自己的總統候選人、副總統候選人,並召開了兩黨黨代會,最大程度動員了本黨選民,8月23日,獨立候選人小肯尼迪退選,大選變成特朗普哈里斯一對一的對決,大選也開始進入衝刺階段。
目前哈里斯在大部分民調中確立了對特朗普的優勢,但考慮到民調的誤差、未決定選民還未做出決定以及之後辯論、經濟情況、突發事件等變數,我認為目前兩人仍是勢均力敵,雙方的勝率是五五開。
1
民調的水分
目前,各家民調網站都顯示哈里斯在全國民調中領先特朗普。選舉研究機構538的民調為哈里斯領先3.2%,立場偏右(選擇立場偏右的民調較多)的RCP哈里斯平均領先1.7%。小肯尼迪退選有利於特朗普,讓他與哈里斯的差距縮小了0.4%。

但美國大選採取的是選舉人團制度,奉行的是“按州計算,贏者通吃”,決定大選結果的是關鍵搖擺州而非普選票。(舉例:三個州,人口各是100萬,每個州選舉人票是10票,特朗普各以51%的優勢拿下兩個州,希拉里在第三個州拿到80%的選票,最終,特朗普拿下20張選舉人票獲勝,但普選票特朗普比希拉里少56萬票)。
2016年,希拉里普選票位元朗普高2.1%,但卻以227:304輸掉了選舉人票,特朗普在三個關鍵搖擺州以不到1%的優勢戰勝了希拉里。不是搖擺州,選票再多也是無效選票,搖擺州的選票才是關鍵選票。
因為選舉人團制度,全國得票率會與關鍵搖擺州得票率存在差距,這種現象被稱為Electoral College bias,即選舉人團偏差。2016年,偏差傾向共和黨2.9%,2020年,傾向共和黨3.8%,也就是說相對而言,特朗普在搖擺州比在全國範圍更具有優勢。考慮到哈里斯出身加州的身份,今年她的無效選票只會更多。
538民調,哈里斯在5個搖擺州領先,偏右的RCP民調,哈里斯只在2個州領先。無論哪一方,兩人的差距都十分微弱,大部分在民調誤差範圍以內(2.5%以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了選舉人團偏差,民調存在的誤差讓當下的民調僅具有參考性,民調在2016、2020兩次大選中總是低估特朗普,今年仍有很大可能低估特朗普。
下表統計了2016、2020年民調與最終結果的偏差,D代表民主黨,R代表共和黨,偏差一欄中紅色代表低估共和黨,藍色為低估民主黨。可以發現,民調總是低估特朗普,在某些搖擺州,低估的幅度遠遠超過正常的民調誤差(正負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民調在抽樣中低估了未受大學教育選民的比例(特朗普動員了很多之前很少投票的低學歷選民,資料庫此前缺乏此類樣本),2020年予以修正,但因為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回應民調的模式,因為民主黨人更傾向於遵守居家令,因此他們有了更多時間回應民調,導致2020年又高估民主黨,偏差比2016年還大。
今年沒有新冠疫情的干擾,加上民調公司的調整,可能準確性會比前兩次要高。評級A+的紐約時報/錫耶納民調有效調查了那些曾表示不願再回應民調的選民(通常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在考慮這一因素後,其讓民調再次偏向特朗普1.25%。
如果按照紐約時報的模型,我給538平均民調中哈里斯的優勢減去1.25%,即哈里斯領先2.1%。這和大選最準民調TIPP和選舉分析師Nate Silver的結果類似,TIPP民調哈里斯領先3%,Nate的模型是哈里斯最終會在普選票中領先2%。
結合選舉團偏差,現在哈里斯、特朗普兩人的勝率仍然是五五開。哈里斯只有在普選票領先特朗普3%以上才能佔據上風,贏得4%以上才能穩贏選舉。考慮到民調誤差,哈里斯民調平均領先特朗普5%以上才能判斷哈里斯穩贏。



2
未決定的選民將是關鍵
現在兩人的實際民調在伯仲之間,考慮到兩黨黨代會已經召開以及美國政治的部落化,歸隊的兩黨選民不大可能再改變觀點,接下來兩黨需要爭取的是中間選民,尤其是未決定的選民(undecided voters)。
每一個民調都會標記未決定選民的比例,有的還會區分likely voters(可能投票的選民)和register voters(登記選民)。目前看,未決定選民的比例在6-10%不等,他們最後的決策將決定選舉勝負。
以YouGov和Yahoo的聯合民調為例,調查的是登記選民,選擇“不確定”、“我不會投票”的選民一共6%,其中很多人可能到最後一刻才會做決定。2016年最後一刻做決定的選民,很多倒向了特朗普。

紐約時報跟蹤了15個未作決定的選民,年齡區間在18-29歲,其中14個在2020年有投票資格,5人支援拜登,2人支援特朗普,7人未投票,但這次調查,5人支援特朗普,0人支援哈里斯,被調查的人厭惡特朗普,但因不瞭解哈里斯對她存在疑慮,尤其是她的觀點反覆變化,不清楚她的政策是什麼。
民主黨大會哈里斯闡釋政策後,有4人對哈里斯印象改觀。這一跟蹤調查充分表明後續的事件仍會影響未決定選民,隨著他們逐漸做出決策,選情也會發生變化。
就紐約時報的調檢視,選民對特朗普的印象基本已經固定,對哈里斯的印象卻很模糊,因此後續哈里斯的政策和公眾表現會起到更大的作用。哈里斯尤其需要9月10日辯論這樣一個全國性舞臺來樹立自己的形象。
要想贏得中間選民,尤其是未決定的選民,兩黨候選人需要提供符合選民預期的政策,並打造較為溫和的人設。由於人們對特朗普的印象比較固定,哈里斯的發揮空間更大。
結合紐約時報的訪談,我整理了兩黨在競選綱領、黨代會和近期表態中所說的主要政策,目前的政策不代表執政後會實施,更多是大選時爭取選民的手段。我們依照對選情的影響(主要看對中間選民的影響,非兩黨核心選民)對其進行評分,不利於選情的標紅,中性的標黃,利於選情的標藍。評價基準是基於美國中間選民。
整體看,兩黨出於選舉考慮都在頒佈利好選民的政策,在一些容易得罪人的關鍵議題上,兩黨表述都十分謹慎,尤其是特朗普,吸取了2022年的教訓,避免在墮胎權上做激進表述以得罪女性選民。
哈里斯的政策中,最大的敗筆是提出“禁止哄抬食品價格”,這會損害中小商家的利益,並進一步加深中間選民對她“極左”的印象,由於自由主義的歷史傳統,大部分美國人不認同管制價格。特朗普利用哈里斯的失誤將其宣傳為共產主義者。
減稅、福利、打擊犯罪、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幾乎所有的選民會歡迎,相關政策標記為藍。對富人加稅讓高收入群體不滿,低收入滿意,因此標記為黃。移民問題,根據調查,當下大部分美國選民認為要嚴控邊境,認為非法移民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我們認為嚴控邊境整體有利於選情,顯然特朗普的措施更為嚴厲。
|
|
|
|
|
|
|
|
|
|
|
|
|
|
|
|
|
|
除了政策外,哈里斯、特朗普身上的一些個人特質還會影響未決定選民的看法。後續兩人能否洗刷掉自己的負面特質是關鍵。負面特質下表已標紅,正面標藍,中性標黃。哈里斯後續需要政策向中間派靠攏改變她“激進左翼”的形象,特朗普則需要管住自己的嘴,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避免再次因爭議言論失分。
|
|
|
|
|
|
|
|
|
|
|
|
|
|
|
|
3
影響選情的關鍵點
雖然政治極化的背景下,美國政治趨向部落化,中間選民越來越少,但他們仍是決定選舉的關鍵力量也是唯一可以爭取的力量,下面是可能影響他們決策的節點和因素。
9月10日辯論是關鍵節點,將決定哈里斯的選情。8月是哈里斯的蜜月期,9月大選進入衝刺期,選民會開始認真審視兩位候選人,9月10日辯論哈里斯將第一次接受全國選民的審視並闡述自己的政策。
大選辯論主要觀察兩點,哈里斯能否清晰闡述自己的政策,且立場向中間派靠攏;哈里斯能否在辯論中激怒特朗普,讓他暴露“口不擇言”的缺點,讓中間選民意識到特朗普當選的後果。
哈里斯能否擺脫“極左”人設。哈里斯在2019民主黨初選中扮演了極左的人設,她需要透過不斷地演講和採訪洗刷這一印象,並回應選民對於通脹、邊境安全、醫保、民權等議題的擔憂,如果哈里斯能打造一箇中間派形象,會有利於選舉。
美國選民對經濟的體感。美國經濟資料向好,但選民的體感不佳,後續除了需要關注客觀的“經濟資料”,也要關注民調中選民的“主觀感受”,如果選民對當下經濟狀況的評價上升,將有利於哈里斯。
突發事件的影響。9月對特朗普“封口費”案的宣判;可能曝出的醜聞;特朗普、哈里斯兩人可能出現的爭議言論;拜登政府為了助選頒佈的臨時政策;巴以問題的進展,都會影響選民的看法。
目前星球已經打造產品“修明一週熱點”,裡面我會揀選我認為重要的大事,一期的字數在1000字左右,不會給大家造成閱讀負擔,內容也是簡明扼要,想投資、移民的中產,希望開啟眼界的學生可以加入。加入星球,你還可以進入我的VIP群,和我交流,歡迎大家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