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7.9級強震襲擊了緬甸。
這片土地在不到一分鐘的劇烈晃動中,失去了數以千計的生命。震中附近的曼德勒市(Mandalay),成為了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看過新聞的家人們應該都對這場地震有簡單的瞭解。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中午12點50分,正值曼德勒午餐高峰時段。大多數人還坐在餐廳裡,享受著普通的週五。短短幾十秒內,整座城市彷彿被扯裂——建築倒塌、道路破裂、上千人被困在廢墟下。

根據官方資料,目前已有超過2056人確認遇難,數萬人無家可歸,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尤其是曼德勒這樣的老城區,建築密集、結構脆弱,成為這場災難的“震中之震”。
而在這片瓦礫之中,有兩個法國人的名字格外刺眼。
Carol和Bertrand Louveau,來自普羅旺斯的博塞小鎮(Beausset),是這場浩劫中確認遇難的外國人之一。

據家屬回憶,這對夫婦正在進行亞洲旅行,當時他們剛從泰國曼谷抵達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僅停留了48小時。
他們早已熟悉亞洲旅行的節奏,也無數次走進這樣炎熱、喧鬧而友好的東南亞城市。
那天中午,他們從酒店步行前往一家餐廳。正當兩人剛剛落座,一場猝不及防的地動山搖突然襲來。
“所有東西都塌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被埋在了廢墟里。”
這是Carol的父親Henri-Michel Raude,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聲音顫抖地說出的唯一一句完整句子。
夫婦倆的遺體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被找到,法國駐緬甸大使館在週日早上5點通知了家屬。

訊息傳出後,一時間,法媒爭相報道,這對夫婦的身份也就隨之公佈。
Carol Louveau,53歲,擁有歷史-地理碩士學位,曾在法國國家電視臺工作。
她還擔任過當地市議會成員,主管學校與兒童事務,是那個總是在家長會上笑著和每個孩子打招呼的“媽媽議員”。
她的丈夫Bertrand Louveau,今年55歲,畢業於尼斯的商學院,是一位IT領域的企業家。他在職場上的人緣極好,曾被同事形容為“最具說服力、最溫暖的領導者”。
兩人育有兩個女兒:23歲的Victoria,如今住在尼斯,正在準備赴倫敦開啟自己的金融職業;18歲的Bérénice,則在蒙特利爾的大學就讀,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
按照計劃來,他們本應在四月份回法國與孩子團聚,但這一切,都停止在了曼德勒中午的那頓午餐前。

Carol的父親說:“每到學校放假,他們就出國旅行,最愛的地方就是東南亞。”
從越南到寮國,從泰國到中國,這片土地承載著他們過去十幾年無數次的旅程——甚至還包括兩年在越南的長居生活。
Bertrand還曾是法國前總理愛德華·菲利普所創政黨“地平線(Horizons)”在越南的代表人物,長期活躍於僑界事務中。
可以這麼說,他們不是打卡式遊客,而是真正將亞洲文化融入了生命的人。
這一次,也同樣如此。
他們於1月7日啟程出發,打算繞亞洲一圈,再在4月回國。但命運,在第三個月的終點,按下了暫停鍵。

更令人悲痛的是,儘管法國政府積極介入,法國駐緬甸大使館曾請求緬甸當局儘可能保留遺體,以便將其運回法國,但遭到了緬甸軍政府的明確拒絕。
兩位遇難者的個人物品已被法方取回,但如同其他地震罹難者一樣,他們的遺體將不得不在當地進行火化。
為此,緬甸首都內比都(Naypyidaw)的一位神父決定為這對不幸的法國夫婦舉行追思彌撒,算是彌補一絲絲遺憾。
不過,這樣的結局依舊不能為親人們撫平傷痛,博塞市市長Edouard Friedler在市政府網站的一份宣告中寫道:
“Carol對我們社群的奉獻精神和深厚感情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而緬甸當局拒絕讓遺體回國的決定也嚴重阻礙了逝者親屬進行哀悼與告別的過程。”

不過話說回來,儘管對親人來說,不能把遺體帶回祖國、無法安葬於家鄉,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創傷,但像地震災區,有時必須就地火化罹難者,也是有原因的。
其中,最主要的應該還是衛生與防疫的考慮,緬甸災後氣溫很高、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罹難者遺體如果長時間滯留,極易引發細菌傳播、腐敗氣體擴散,甚至誘發傳染病疫情。
因此,為了保護倖存者與救援人員的健康安全,當地政府通常會採取就地火化作為最快的處理方式。
其次,在地震中,很多城市供電、供水系統都會中斷,醫院和殯儀館也可能受損。缺乏電力,就意味著遺體冷藏系統無法執行;缺乏醫療系統支撐,意味著無法進行系統的屍檢、防腐和身份確認。為了防止遺體長時間滯留帶來的風險,也只能選擇火化。

當然,運送遺體回國的流程本身也是極其繁瑣和昂貴的,其中設計大量的外交、公證、法律手續等等,一些國家政局特殊,比如緬甸軍政府高度戒備,就很有可能不配合外國領館或機構處理請求。
在災難面前,一些本可以實現的手續,也會變得遙不可及。
這也是為何法國大使館曾多次提出遣返請求,卻被緬甸方面明確拒絕的原因之一。
總之,在災後環境惡劣、資源有限、政治複雜的情況下,就地火化往往是“最無奈但唯一可行”的選擇。
對此,親人們能做的就是用記憶、文字和情感,把逝者帶回心中。
也只有這樣,遇難者才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個真實、有名字、有故事的人。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ils-etaient-sous-les-gravats-qui-etaient-carol-et-bertrand-couple-de-varois-morts-dans-le-seisme-en-birmanie-31-03-2025-LRHJIQGB3BAHBL3DYZHXXUKJI4.php
https://www.varmatin.com/faits-divers/deux-varois-parmi-les-victimes-du-seisme-en-birmanie-980092
文|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