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婚戀關係長這樣!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他,即使已經毫無意義。”
這是美國影片《婚姻故事》中,妮可對查理說的。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但故事的過程是實在的真實與刺痛。
一開始,妮可是大熱的電影明星,為了愛情,妮可放棄了原本風生水起的事業,選擇和查理一起工作。但後來,在和查理的相處中,妮可發現,查理始終沒有把她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她從沒有得到過查理的認可和肯定。就連妮可想嘗試導演的夢想,也只停留在查理每個“下一次”的回答中。
當妮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我連自己是什麼品味都不知道了,因為從來沒人要我運用自己的品味。”
查理卻還無動於衷:“她並不是想要什麼發言權,只是想抱怨一下”罷了。
實際上,這對戀人處在一段“否定式關係”當中。這樣的感情,是透過一方控制、否定甚至打壓另一方來取得勝利的。我愛你,首先要承受得住你對我持續的否定。毫無疑問,這並非是“誰不愛誰”的簡單說辭,而是“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在一起”的世紀難題。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親密關係?或者說,好的親密關係,能帶給我們什麼?
親密關係存在著一種叫“依戀”的成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爾·謝弗與辛迪·哈贊對情侶們進行了一項調研,他們發現,親密關係當中存在著某種情感依戀。這種依戀會有的一些表現是:
(1)自己需要與愛人在情感上有親密的聯結;
(2)當自己沮喪時,需要愛人能夠有所回應;
(3)如果知道自己擁有愛人的支援,就能比較勇敢地探索世界。
也就是說,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這樣的:
“我很久沒見到你了,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抱抱你。”
“每次我難過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TA。”
“我其實是個很悲觀的人,總感覺自己經常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所以會經常跟TA打電話,在他面前說上幾句。我從TA那兒得到的,永遠都是鼓勵和幫助。以前考研的時候,那一整年,我們都只見了兩三次面。但就是因為我知道有TA在,所以我才能堅持下去,也知道因為TA在,就算失敗了,也不會太糟。”
你看,親密關係和依戀往往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了這種依戀,大概也做不成戀人,只能做兄弟了。但為什麼,我們非需要這種依戀不可呢?

約翰·鮑爾比認為,我們在嬰兒和兒童時期學會的與父母之間的特定依戀方式,就是我們對“關係”的最初認知,也可以說是一種既定模型或圖式。這個早期圖式常常伴隨我們一生,並擴充套件到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
從醫學上來說,每當我們和伴侶親近、擁抱時,身體則會產生大量的“擁抱荷爾蒙”,即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這樣的激素會啟動大腦的“獎勵中心”,使我們體內充滿能帶來平靜和愉悅感的化學物,如多巴胺,同時抑制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
所以,這種依戀關係,某種程度上也是由機體反應決定的。依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是我們外部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否定式關係”缺失的是“應答”的核心
親密關係的天平上,一方的“依戀”,對應的是另一方的“應答”。
應答,更具體一點說是“感知伴侶應答”,它是個體認知和感受到來自伴侶的理解、確認和關心的程度。
親密關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能夠在其中感受到歸屬與關愛。如果對方一直對自己的自我價值進行否定,忽視甚至無視對方的情感需求,那麼這份歸屬和關愛,可能也就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散去了。
看到過這樣一段留言:
“我難過失落的時候,真的想讓TA告訴我‘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然後給我一個擁抱,我覺得這才是我最想要的療傷方式,而TA卻只會跟我講道理,指出我在某件事情裡處理得不好的地方。我常常懷疑自己,在這件事情裡,我真的一無是處嗎?我想要他給我一點情感上的支援,真的錯了嗎?”
所以,只有感知到來自伴侶的應答和肯定,個體才會覺得被理解,被關心和被重視,也只有這樣才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促進自我的成長。如果沒有對方的共情,或者說真正從情緒上去應答“我的”問題,而只是“問題”。那我面對的,可能更像是一個空氣般的存在。
感受到一個人的愛,是我能感知到你給予我的應答。

“否定式關係”為什麼難以忍受

“否定式關係”的致命之處在於,如果只是某個不熟悉的人投來的質疑的目光,我們都可以輕易地躲開,就算濺在了身上,回去洗洗也就沒事兒了。但正因為是最親近的人,所以在情感上也有著最真切的疼痛。很多事情一旦加諸上“親密關係”的頭銜,問題就難辦了。
《再見,愛人》中,對待朱雅瓊將其看作事業的唱歌,王秋雨毫不留情:“我覺得你唱歌不好聽”。
這讓朱雅瓊直言:“這個否定,是我跟他關係的一段否定,我都覺得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是在羞辱自己了,我覺得自己被刺傷了。”
想必,朱雅瓊在離開王秋雨之後,還需要花很久的時間去療傷。
我們並非不能接受別人的否定,而只是因為,那是作為伴侶的你給的否定,所以更難以忍受。
為了持續這段親密關係,有的是抱著“關係就是要磨合,磨合之後就會好了”的心態,也有人是“真的太在乎一個人,在一起之後,你的標準就變成了我的標準”。自己的真實內心不斷被掩蓋,自我逐漸褪去了。更多地,到最後,是隻剩下“分手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說抱歉”的告別詞了。
“肯定對方的價值,是表達我愛你的一種方式。”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希望感受到肯定和應答的意義,從中生髮出生命流動和自我成長的可能。在這其中,依戀,是親密關係的本質。正是這種依戀關係,變成我們的軟肋,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受到否定,而不是應答時,感到兩個人之間正在失去情感上的連結。這段關係作為自我成長的土壤的作用,也就隨之失效了。
當然,我們並沒有說,個人的獨立和判斷不重要。只是說,親密關係中一定有一部分是我需要你的應答,也一定有一部分是,是你激發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安利時刻
【2025社沒共讀會】正在籌備中,即將和大家見面。
社沒共讀,經典同行。兩年間,我們已攜手1000+書友,精讀20本經典,共赴知識的盛宴。
2025年全新出發,我們將籌備全新主題與共讀書單力求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歡迎推薦你心中的主題與書目,或提出寶貴建議。
【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別錯過!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領取往期社沒共讀會書單和24本電子書、參與2025年共讀主題和書單建議,免費參加12月份《金錢心理學》共讀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大家庭,共同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一下冷靜
編輯:偏偏來遲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