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黛西

這禮拜開始,餅餅放秋假了。
是的,德國小學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假,爹媽要受四茬罪!
放假那天,她從學校揹回來了一摞本子,從裡面扒拉出來一個小本本,跟我炫耀。
媽媽,看我的作文字!

作文字??
我懷疑地一頁頁翻開看,我的老天奶,小作文都能寫大半頁了!

我頓時對德國教育肅然起敬!
26個字母還沒學全呢,就能寫這麼長的作文了?難道這就是自然拼讀的魔力,還得是老師啊,真會教!
仔細一看,不對啊。
這都寫的啥跟啥?
一篇大半頁的小作文,放眼望去找不到幾個拼對的單詞,幾乎全拼錯了!
天天背書包去上學,一天天都學了啥??


我繼續仔細看,發現小作文的空白地方,經常會有一大段“正常文字”,看字跡是老師寫的。
老師把餅餅寫的“天書”翻譯成了“人話”,在下面重新寫了一遍。

好像明白了。
雖然字母沒學完,不要緊,先讓孩子寫作文,編故事,記錄生活,表達情感。
碰到不會的單詞怎麼辦?
沒關係,德語是自然拼讀,按照你認為的拼寫方式來,憑感覺拼,憑直覺寫。
寫完以後,在課堂上分享你寫了什麼,老師幫你翻譯成人話寫在邊上,不是作為“正確答案”訂正,而是作為“記錄”。
文字存在的意義,不就是記錄和表達嗎!

但是問題來了。
從最開始的一句話,到後來大半頁作文,篇幅在增長,但拼對的單詞並沒有增加幾個。
所以我還是那個問題,一天天的學了啥?
我突然想到上次去開家長會,餅餅班主任說的一句話。
她說這個年紀的孩子,我不想過多去強調“正確”的重要性。
拼對單詞,寫對句子,做對題,當然很好,但這不是最高的優先順序。
優先順序是什麼呢?
是用文字表達的習慣,駕馭文字的那種成就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覺察到,咱們看孩子的作業本,會條件反射似的做一件事:挑錯。
餅餅拿回家一個練習冊,我隊友從頭翻到尾,第一個評價永遠是,哎你這個地方好像做得不對吧?
成年人真的很擅長挑錯,因為成人的世界非常無趣,只有對和錯,眼裡只有那個“標準答案”。
但德國老師告訴孩子,當你剛開始做一件事情,開始學習一個新東西,“正確”沒那麼重要,“完美”是最不需要關心的事。
想把一件事做下去、做長久,關鍵是你對這件事感興趣,有熱情,你從中能感受到成就感,能給你帶來信心,而不是如履薄冰地追求“正確率”。


我之前寫文章分享過一個觀點,孩子學習順序和大人是反的。
比如學英語,大人是從背單詞,學語法開始,記住不同的詞怎麼用,然後套用規律去運用——也就是理性認知先行。
但孩子不適合這種學法。
他們要先大量聽到這個語言,聽這個語言的童謠,故事,浸潤在語言環境裡。
慢慢地,他們開始嘗試運用這個語言,組詞造句的過程中,他們會自己尋找一些運用規律。
然後下一階段才是理性認知環節,寫字母,背單詞,學語法,去印證和推翻那些規律。
孩子的學習,“感性認知”先於“理性認知”。
錯誤連篇的作文本里,那些“憑直覺”寫出的句子,“憑感覺”拼出來的單詞,就是感性認知的一部分。

讓我有點驚訝的是,雖然拼寫錯誤百出,但她寫出了很多情節好玩,有轉折,有衝突的故事。
比如一個故事是這麼寫的。
一隻蜜蜂在花叢中飛。 從一朵花兒飛到另一朵花兒。 這時候,來了一隻貓。 貓在花叢中玩耍, 從一朵花兒跳到另一朵花兒。 突然,貓吃掉了一朵花。 然後它就死掉了。 發生了什麼? 蜜蜂藏在了那朵花裡。 the end。
雖然情節無厘頭,但十分有戲劇性,甚至在前面埋了伏筆。
不排除看自己的娃有濾鏡,但回想起來,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候,還只會寫“小羊和小牛在山上吃草”這樣的作文,每個字都能寫對寫好,但整體的表達是乾癟無趣的。
這明顯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六七歲的孩子都是詩人,是語言最不應該乾癟無趣的年紀。
是因為她的文采比我好嗎?
我覺得不是,是因為她在寫的過程中,“寫對”不是一種限制,她可以很絲滑地從頭到尾表達,沒有心理負擔。

像我這種每天碼字的人,很清楚地知道,寫文章最忌諱的是,思路被一些雜念打斷。
心力是一桶水,如果被雜念消耗掉了一部分,留給創意的水就變少了。
孩子在寫作過程中,他們也想把故事寫得精彩一點,但經常碰到一個難題,我不知道這個字怎麼寫,我不確定這個詞怎麼用,我擔心這樣寫老師說我,我怕寫錯了父母罵我。
這些對“錯誤”的擔憂,和對“正確”的執念,同樣都是雜念,會消耗大量心力。
但如果他們知道,“完美”沒有那麼重要,我也不用做到“全對”,重要的是我表達自我,“那桶水”就不會被過度消耗,就更容易寫出一些有趣的故事。
寫作是這樣,寫作業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你們覺得呢?(這個突然的昇華閃到我腰了)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黛西好物推薦
🍪 黛西獨家|好激動,為了這一刻,我等了400多天!
🍪 全家補劑|我陸續吃了七八年的補劑,現在全家每天一人一粒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