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寫故事:素人寫作,路在何方?|內附直播預告

2017年,我剛開始籌劃課程那會兒,雖忙得生煙,心裡卻不是很篤定——這年頭誰還會來學寫作呢?這個問題不小,不僅是個人之惑,還是時代之問。
我承認當時過於理性,甚至輕度悲觀。不過,從產品角度看,這又是必要的思維。如果你不提前自我拷問,市場會教育你。人大社的老師倒勸我放鬆,試試無妨,答案自然會來。
#我的火車司機學生#
我覺得有道理,很快就遇到了第一個答案。首批學員裡有位50多歲的大哥,是名火車司機。這可是我的夢想,小學班會暢談未來,有人要上月亮,有人要探底太平洋,唯獨我想開火車,裝滿威化餅和水果糖。老師不愛聽,批評我志向短淺,難成“四有”新人。我不確定她是對開火車這件事還是所運貨物有意見,也不好意思問。
三十年後,我終究沒當上火車司機,卻成了火車司機的寫作老師。這個組合挺魔幻的,有點“不想當將軍的廚子不是好裁縫”的混搭感。但它真的發生了,發生得那麼自然,讓我覺得開頭那個擔心甚至有些老土——在這個一部手機即可創作發表的年代,文字的疆域早非過去可比。
如今寫作已不再是少數專職者的權利,昔日以期刊雜誌為主的孤島式陣地,也因新技術的興起而連通擴大。寫作的門檻在降低,應用場景在豐富,從以前單一的文學創作,延伸涵蓋職場、學術、商業、公文、個人品牌等新領域。寫作已成為人人可企及的尋常選擇,就像學兩句脫口秀來提升個人魅力那樣既新鮮又坦然。
這一切可能早就發生。愚鈍如我,直到遇上火車司機學生才意識到這片生機。我問大哥為啥想寫作呀?他說,開了一輩子鐵疙瘩,行過許多路,遇過許多人,都是風景,這一肚子故事不寫下來可惜了。這答案看似平常實在,細思卻是氣象萬千,起碼暗藏了三個訊號:
1、自我表達的覺醒
火車司機開始思考寫作,這件事本身就挺行為藝術。事實也不斷證明,這不是偶發事件,我的學員清單裡陸續出現警察、醫生、心理諮詢師、科研人員、育兒專家、企業主、數學老師……這背後,是無數個體自我表達意識的覺醒。
2、寫作的技術時代到了
手機、網際網路、自媒體……作者每一個字,無須再借助鉛字走向讀者。獨木橋不再,再小的個體也能找到出路,並從用文字拓寬至視覺、聽覺來表達。
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風吹到了,花就會開。技術變革為筆頭推開更多窗戶,助他們去學習,去創作,去發表,去連線。古老的故事原理也站立在新的追光燈下,醞釀多姿多型的化學反應。
3、非虛構:多數人的天然優勢
相比虛構寫作,非虛構是就地取材,講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對多數人來說更友好,也更易入門和上手。這也是當下非虛構寫作得以成大眾熱潮的原因之一。
這些圖景宏大又細切,新奇且有趣。遇到火車司機的那一年,我一邊在授課中感受大眾寫作的水溫,一邊開啟自己的寫作實驗,我稱之為“非虛構+”。這個概念得益於眾多學員的啟發:既然不同領域、職業的人都主動走進非虛構,後者也必然能反向應用於各行業,成為其科普、記錄乃至自我講述的工具。
用寫作來解行業危機
帶著筆到新生領域遊歷一番,除了一睹全民寫作的熱潮,我自覺還有意外收穫:跳出從業者的思維侷限和純文學視角,看看非虛構自由生長的樣子,體悟好故事的價值和力量。
過去談“為何而寫”,答案無非是為人生或為藝術之類,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而普及後的非虛構寫作,則衍生出千萬條道路,創作觀也隨之變得多元斑斕。我聽過最有意思的是來自一位科技大咖——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慧專家沈向洋。他號召同行寫作,而且憂心忡忡,他並非有志於文學,只是目睹行業深陷“思考危機”。而解藥之一,正是寫作。
在《文如其人》一文中,沈向洋苦勸同業拿起筆,只有寫,不斷寫,才能迴歸工程師文化並推動行業創新:
我們正在失去那些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表述自己觀點,並提升自我的寶貴工具。對於深處科技行業的我們,這尤其令人感到不安……
我發現越來越少有工程師撰寫和分享他們深度思考的內容。但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引領整個行業實現真正的創新。那麼,我們如何實現重大的變革性突破,而不是在現有成績上錦上添花?
答案是寫作。因為寫作的過程就是思考……寫作更會幫助創造影響深遠的工作。我已發表的論文,其影響力會持續很久,儘管或許只是作為參考資料……它們在我死後也還會存在。如果我夠幸運,它們甚至能影響一兩個人。
我向這篇文章的每一個讀者發出挑戰,每週寫500字。如果有想法或看到問題,請寫出方案並分享出來!
讓我們透過更多的寫作來重新定義精神領袖和工程質量的標準吧!
有價值的工具、深度思考、表達自我、擴充套件智慧、變革突破、重寫標準……這些詞語,是一位純理科人士對寫作的理解。很獨特,很跨界,有點喬布斯當年“站在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的先鋒範兒。
好故事永不缺席
到了2020年,知乎邀請我當“故事大賽”評委,得以看過海量作品,更看到背後素人寫作的眾多樣本。他們腦子裡沒有先入為主和條條框框,將自身職業、經歷用他們覺得好看的方式寫出來,結果甚是驚喜。
有一屆的冠軍是名醫生,寫急診室的故事。在他的方寸之地,每一次推門闖入,背後都滿是無奈和心酸,最後也總能伸向不同階層的生死觀,還有科學與疾病的角力。小小的房間,有著大大的人間。
病房是生死門,自然也是故事的富礦。我當記者時就常光顧,以第三者視角記錄悲歡離合。但當醫生以第一視角來書寫這些普通人的命運,就有了非同尋常的穿透力。果然,那位醫生得獎後,越寫越勇,現已粉絲百萬,還出了好幾本書。
如果不是寫作,或者說不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非虛構寫作,這位醫生的名字可能會出現在某篇專業論文上,或者某份枯燥的先進事蹟報告中。他不知道自己這一籮筐故事的價值,也不知道讀者在哪裡。即使偶然被看見,也只是符號化的白大褂,更無法想象他所經歷的人間永珍。
後來,我的寫作營來了一位比火車司機更跨界的學員。他本是公司職員,人到中年失業了,開始做自媒體。他曾任資料分析師,再複雜的表格,只要過一過眼,現狀、趨勢、預測全出來了。他對這身本領信心十足,唯一的瓶頸是不會講故事。
老實說,一開始我也挺頭疼。資料分析我是外行,這“藥方”怎麼開我一時也沒有主意。我和他聊過幾次,定了一個最簡單粗暴的方向:多講事,少說教,寓理於事,寫好看了再說。後來,他開竅了,找到出路:將資料分析運用到教育領域。比如中考新政頒發了,他就用資料+故事做政策分析。
這個結合很巧妙,教育領域永遠有新聞和情緒,但總是雞湯多,實證少。過硬的職業技能,輔助以敘事技巧,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既深刻又好看,這些都是稀缺價值。很快,他做到該領域自媒體的頭部。
連資料分析都能與非虛構結合,無論如何都是鼓舞人心的事。寫作不再是文人墨客的專利,也不是語文書裡那幾首唐詩宋詞。文字的世界已大大擴張,越來越多人藉助非虛構找到自我表達的通用語言。這種語言就是故事,真實的故事,正如《故事》作者羅伯特·麥基所言:“對於能夠講述優秀故事的作家而言,這是一個賣方市場——曾經是而且永遠是。”
 點選連結,購買此書,寫作從這裡開始!
這些年,我有幸以創作者和教育者的雙重身份,觸控非虛構寫作的潮起浪湧,也看著它不斷外延、下沉。它翻越書齋,像蒲公英的種子四處飄散,落到職場人的郵件裡,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裡,勵志者的演講裡,失意者的療愈裡,還在年輕人的遊記裡,更在無數普通人的日復一日的時光裡。
全民寫作浪潮讓非虛構在藝術之外,又長出技能的一面。這就是我的前述觀點:未必人人都想當作家,但人人都可以寫非虛構並憑此拓寬自己的職業和人生。用當下的流行語說就是——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是不是“最”不好說,但整體不假。
而且,這個邏輯延伸至任何一個組織、機構、群體都是成立的。我還看到過某家全球網際網路公司辦了自己的旅行雜誌,水準不亞於職業媒體。未來,一切皆內容,好故事永不缺席。
這麼看來,從世紀初至今,非虛構寫作雖然已熱鬧過幾個年頭,卻仍只是早春。我們聽過鳥鳴,嘗過甘露,正等待更美的季節。
當潮頭湧來,有人弄潮,有人觀潮,定甚是喧囂。如果這本書能為朵朵浪花鼓鼓勁,解解乏,哪怕如一朵雲一縷風輕然拂過,就已極好。
(本文摘自《從零開始寫故事:非虛構寫作的11堂必修課》,葉偉民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葉偉民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特聘寫作導師,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業界導師。曾任新聞客戶端ZAKER總編輯、《南方週末》特稿編輯和新華社記者。著有《伊力亞的歸途》、《父親的66號公路》、《15年穿越“無人區”》、“演算法密碼”系列等橫跨社會、人文、國際、商業、科學多領域的作品。



在多家學術期刊和媒體開有個人專欄,累計發表CSSCI期刊文章30餘篇。2018年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研發創立“故事寫作營”“寫作公開課”等品牌課程,幫助數千人走上寫作之路。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創意寫作國際論壇”、北京師範大學“非虛構寫作工作坊”常駐講師,多次擔任知乎、網易等平臺故事大賽評委。
直播預告
這是一個人人都能寫故事的時代,不管是微信朋友圈、微博還是抖音快手,每個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是總有人懷抱滿腔熱情卻無從下手。在前新華社記者、《南方週末》特稿編輯葉偉民看來,每個人都能寫出獨特的故事,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零基礎寫作愛好者的人如何動筆寫出自己的故事?正在進行寫作的愛好者如何提高技巧?從寫作小白到寫作變現,你需要做什麼?
2024年10月26日晚19:30,葉偉民老師做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直播間,攜新書《從零開始寫故事》與大家分享關於非虛構寫作的一切!快來加入我們,邁出你寫作變現的第一步!
直播點選預約:
在這場直播中,你將會聽到:
主題分享
1、為什麼你的經歷是最好的故事?
2、零基礎啟程:挖掘內心深處的寶藏
3、情節設計:文無定法,結構可循
4、寫出文采:模仿是最好的老師
5、解剖麻雀:一杯茶,大生活,拆解一次散文創作
私房書單
零基礎起步,看它們就夠了。
現場互動
有什麼想問的,都來問問吧!
文章由 網易丨人間工作室 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