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岐,神女,傳說無夫而生九子。岐又作歧,又作志,即女志,志女,又語轉即織女,星名。女歧乃高媒之神。故下句雲:織女縫裳於天,其館堂(堂同字通)安在?
合,指男女交合。《漢書·成帝紀》應劭注:“畫堂畫九子母。”聞一多雲:“女歧即九子母,本星名也。”《史記·天官書》“尾為九子。”案《天官書》索隱引宋均曰:“屬後宮場,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案:《漢書·成帝紀》“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師古《注》引應劭曰:“畫堂畫九子母,或雲即女歧也。”九子母一名女歧者,“歧”乃“逵”之借字,《淮南子·說林篇》“楊子見逵路而哭之”,逵路即歧路也。
聞一多說:《說文·九部》曰“馗,九達道也”,重文作逵,馗字從九,本有九義,故九子母謂之女馗,音轉即為女歧。
《列女傳》魯九子母號曰母師,母師又即女歧之訛變也。女歧又曰歧母,《呂氏春秋·諭大篇》“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母,群,天翟,不周”。高注以歧母為獸名,蓋九子母既為神物,則亦人亦獸,或半人半獸。丁晏謂歧母即女歧。又案中土天文之學,其源出於巴比倫。九子母之說蓋亦傳自彼邦,印度之天文學亦出巴比倫,故《內典》亦稱九子母焉。(近人趙邦彥作《九子母考》謂應氏所云九子母,乃東漢時因佛教而傳人東土者,與《天問》之女歧無涉,其失也迂。)
古多有女子不夫而孕之傳說。《海外西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郭璞《圖贊》曰:“簡狄有吞,姜螈有履。女子之國,浴於黃水,乃娠乃字。生男則死。”又《大荒東經》:“有司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此皆上古母系社會之傳說也。(郭注曰:“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女岐,即女志,織女也。館同,聞一多讀為“姦通”。聞氏說曰:“館讀為奸”,“同讀為通”。其訓詁可通,但聞氏解此問以為言羿子女艾之事,說則迂曲也。
何案:館同,即私通也。館可訓交,館通即交通。止,讀為址。址,在也,所在。此言織女、牛郎私會事也。《山海經》郭璞注:“同猶通,淫之也。”
織女牛郎故事,起源甚早。《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保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相。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俅天畢,載施之行。”其詩大義謂:天上有一條銀河,爛爛閃光。坐著一個織女,終日忙於女工,雖然忙著,卻織不成美麗的華章。因為她一心遙望著牽牛,不斷的浮想思念。只看到啟明從轉到西成為長庚,只能祈求一年快過去,來到能夠團圓相會的那一天。此詩古義久失,歷代注家望文生義,妄解殊多,此不贅論。
唯可注意者,詩中以織女、牽牛並言。睕字從目,即“望”,想望也。
又《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即“大東”所言“不成保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詩其實就是《小雅·大東》一篇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