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易勢

自古以來,軍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文明演變有決定性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形態會在進攻方佔優(閃電戰)和防守方佔優(消耗戰)之間來回切換。
戰車時代:攻方佔優
中國象棋裡面,威力最大的棋子當屬“車”,“車”的活動範圍極大,足以左右勝負。“車”這枚棋子,對應的是古代的兵種——戰車。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迎來了商周之變,興起於陝西的周部落,滅亡了強大的商文明。自此之後,分封制代替了部落聯盟制,以血緣為基礎、嫡長子為核心的宗法制成為社會執行規則。事實上,無論是科技、人口、經濟實力,周部落都遠不及商文明,為什麼周人能擊敗殷商呢?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戰車的使用。
牧野之戰:
在牧野之戰中,商朝主力雖然遠征東夷,但憑藉雄厚的國力,商紂王依舊徵召了17萬大軍。反觀西周聯軍,總共只有4.5萬人,在兵力上處於劣勢。但周軍卻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戰車部隊。據史料記載,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組成了負責衝鋒的第一梯隊。商朝作為中原文明,對戰車的運用遠不及西周,很多商朝士兵第一次見到戰車,紛紛嚇破了膽。在周軍戰車方陣的衝擊下,商軍戰線迅速崩潰。就連最精銳的殷商禁衛軍,也被戰車擊潰。最終,大勢已去的商紂王只能選擇自焚,商朝滅亡。
戰車在先秦時期一度成為決定性兵種:
憑藉戰車,西周在“牧野之戰”中開創了閃電戰的打法。此後,各諸侯國紛紛效仿,組建自己的戰車部隊。以至於戰車數量一度成為衡量國力最重要的標準,春秋時期通常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諸侯會盟時,也會將戰車數量視作外交籌碼的一部分。
古代戰車結構:
然而戰車的最大特點就是昂貴。首先,打造戰車部隊需要足夠多的馬匹,普通戰車由兩匹馬拉動,高階戰車則由四匹馬拉動。其次,一輛戰車通常搭載三名士兵,中間計程車兵負責駕馭馬匹,左邊計程車兵負責遠距離射箭,右邊持戈計程車兵負責近戰。這三名士兵要想協同作戰離不開長期的訓練,因此只能由貴族擔任,從小開始練習。因此《周禮》才提出過“君子六藝”的說法,要求貴族子弟必須掌握“射”和“御”,即射箭和駕馭戰車的技術。
長江中游出產的“四羊青銅方尊”:
在先秦時期,無論是生產戰車還是鑄造兵器都需要耗費大量青銅,銅產量決定了各諸侯國力上限。哪怕是在今天,銅也是非常關鍵的戰略資源。鐵器普及之前,銅的價值比白銀還要高,先秦時期所謂的“黃金”,實際上指的是銅。為什麼被視為“南蠻”的楚國能迅速崛起,成為春秋霸主,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楚國埋藏著豐富的銅礦。這使其能打造一支強大的戰車部隊,接連消滅周邊幾十個諸侯國。
中國銅礦分佈:
如果說長江流域的楚國擁有銅礦優勢,那黃河流域的晉國則擁有馬匹優勢。晉國長期與北方的狄人打交道,不僅掌握了騎射技術,還控制大量產馬地。另一方面,在各諸侯中晉國的銅礦資源僅次於楚國。晉國發源於汾河流域,附近的中條山儲藏大量銅礦,這是晉國得以崛起的基礎。整個春秋時期,只有楚國和晉國能長期維持4000乘以上的戰車部隊,這讓其它諸侯望塵莫及。因此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就是晉楚爭霸,黃河沿岸的宋、衛、鄭、魯等小國只能在晉楚之間左右逢源,長期充當戰場。秦國和齊國則成為次強,秦人擅長養馬,齊人坐享東海魚鹽之利。可以說,春秋時期晉、楚、秦、齊的崛起絕非偶然,其背後都有資源作為支撐。
除了中國之外,戰車也改變了其它文明的程序。亞述曾靠戰車部隊成為西亞霸主,雅利安人則憑藉戰車優勢征服了印度,埃及、波斯等文明也高度重視戰車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戰車是閃電戰的鼻祖。
鐵器時代:守方佔優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應用,曾經橫掃四方的戰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工具的生產成本降低。在自然界,鐵比銅要豐富得多,可以大量生產供平民使用。不僅如此,鐵的硬度和韌性,可以打造鋒利的刀劍。為什麼戰國時期楚國會走向沒落,除了制度落後的因素,失去銅礦優勢也是重要原因。
鐵器的大規模應用帶來一個後果,那就是平民被大量徵召,軍隊人數迅速膨脹。在青銅時代,由於兵器資源稀缺,只有從小習武的貴族會被投入戰場,平民上戰場只能充當炮灰。但在鐵器普及後,兵器鍛造成本下降,平民被大量武裝起來。戰場規模從幾萬人擴張至幾十萬人,原本以戰車為主體的戰鬥模式發生動搖。因為隨著步兵陣線越來越密集,戰車的衝擊能力被大幅削弱。特別是在山地,戰車的機動性受到限制,在與步兵的抗衡中逐漸失去優勢。
弩的結構:
另一方面,弩的發明也加速了戰車淘汰的過程。相比於弓箭,弩不僅精度高,而且平民只需接受簡單培訓就能操作。另一方面,與騎兵相比,戰車的缺點在於很難轉向,習慣於直線行駛。弩手在射擊時,可以根據戰車行駛方向估算彈道,很輕易就能對戰車上的人進行殺傷。由於弩的造價比戰車低很多,戰車的價效比明顯下降,逐漸被各國淘汰。
在戰國時期,“牧野之戰”式的閃電戰打法很難被複制,先進武器的作用下降,戰爭成為國力比拼,各國傾向於透過防守來降低戰爭損耗。典型的例子是長平之戰,這場戰爭秦趙雙方對峙了三年,誰都不敢主動出擊,直到趙國糧草消耗殆盡後,才被迫尋求決戰。另一方面,周滅商,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秦國統一天下則異常艱難,可謂“奮六世之餘烈”。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在於軍事技術的變革,隨著戰車被淘汰,以及守城技術提升,大國之間的攻防戰變得異常慘烈。交戰雙方傾向於等待對手糧草耗盡後再發起行動。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政治的變革。在青銅時代,只有從小學習駕馭技術的貴族才能操縱戰車,掌握了暴力機器的貴族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鐵器時代,平民被大量武裝,獲得了對抗貴族的實力。不僅如此,隨著鐵製農具和耕牛的普及,土地開墾效率大幅提升,井田制走向瓦解,地主階層登上歷史舞臺。
隨著貴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崛起,華夏進入“禮崩樂壞”的時期,社會形成兩種思潮。一種是以儒家為代表的改良主義,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舊秩序,維護貴族統治;一種是以法家為代表的變革主義,主張“嚴刑峻法”,實施耕戰體制,以功績作為授予爵位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秦滅六國以及楚漢爭霸,背後都是平民政治與貴族政治的較量。以血緣為紐帶的舊貴族勢力被平民出身的官僚取代,中央集權的制度得到鞏固。
馬鐙時代:攻方佔
隨著冶鐵技術發展,以漢朝和羅馬為代表的農耕文明迎來了黃金時期。漢朝的馬匹數量雖然不及匈奴,但憑藉鐵製武器、鎧甲和弩的優勢,漢軍無論是白刃戰還是遠端對射均碾壓匈奴人。漢武帝之後的幾百年裡,中國北方邊境逐漸安定下來。
羅馬士兵標準配置:
羅馬建立帝制後,逐漸停止了對外擴張,轉為防守。為了抵禦蠻族的入侵,羅馬人沿著萊茵河與多瑙河修建防線,並駐紮了20多個軍團。羅馬士兵通常配備短劍、標槍、長盾,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擊退了一個又一個的對手,羅馬也成為地中海最強大的文明。
然而隨著馬鐙的發明,華夏和羅馬都迎來了各自的危機。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的戰鬥力不如重步兵,因為騎手大部分體力都用於駕馭馬匹,以防止因為失去平衡而跌倒。由於只能單手作戰,騎兵在面對步兵時處於劣勢,更多承擔偵查和騷擾糧道等輔助作用。
馬鐙發明之後,騎手可以透過雙腳保持平衡,進而解放了雙手。不僅如此,馬鐙發明後,騎兵在衝鋒的時候不用再擔心因反作用力而墜馬,可以將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憑藉著馬匹帶來的慣性,騎兵能對步兵造成重大殺傷。隨著馬鐙的普及,遊牧民族迎來了黃金時期。
馬鐙的發明使騎兵戰鬥力明顯超過步兵:
在東方,胡人大量內遷,最終引發“五胡亂華”。胡人之所以能爆發驚人的戰鬥力,除了人口因素外,也跟馬鐙的發明有關。在各民族中,鮮卑人最早將馬鐙投入實戰,打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憑藉騎兵優勢,鮮卑人成功統一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此後的一千多年裡,馬匹成為最關鍵的戰略資源。擁有河套產馬地的隋唐,可以輕易壓制周邊遊牧民族。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北宋,在面對契丹和女真的時候只能被動防禦,依靠歲貢維持和平。
匈奴入侵歐洲:
在西方,羅馬遭遇“蠻族入侵”。匈奴人在首領阿提拉的帶領下,大舉入侵歐洲。在馬鐙的作用下,匈奴騎兵的戰鬥力得到極大加強,曾經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在匈奴人面前佔不到任何便宜,義大利北部一度淪陷。隨著匈奴入侵,以哥特為代表的日耳曼人紛紛湧入羅馬境內,成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導火索。
憑藉城牆和地利,君士坦丁堡擋住了蠻族入侵
馬鐙發明後,進攻方相比防守方擁有較大優勢,因為騎兵戰鬥力和機動性都遠強於步兵,戰爭效率大大提升。不僅如此,由於速度差異,當騎兵擊敗步兵時,可以打出殲滅戰;當步兵擊敗騎兵時,只能形成擊潰戰。與羅馬城相比,君士坦丁堡修建了厚重的城牆,並藉助三面環海的地形維持補給,這才挺過了蠻族入侵的大動盪時代。
蒙古騎兵配置:
放眼整個中世紀,擁有騎兵優勢的一方擴張效率極高。阿拉伯騎兵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就滅亡了薩珊波斯,並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走敘利亞、埃及等地,建立了璀璨的伊斯蘭文明。蒙古人憑藉反曲弓和騎射技術,以“閃電戰”的方式擊敗一個又一個文明古國,佔領了大半個亞歐大陸。
隨著騎兵重要性提升,貴族重新掌握了話語權。在中世紀的西歐,培養一名騎士需要鉅額費用,往往只能從貴族子弟中挑選。騎士不僅需要擔負盔甲和武器的費用,還要從小習武,掌握各種兵器知識。作為物質獎勵,騎士擁有不能世襲、但可以徵稅的采邑。騎士階層成為維護封建制和教會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平民和貴族的政治地位與騎兵的興衰有關。在隋唐時期,騎兵在統一天下的程序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關隴士族也一度成為最有話語權的勢力。另一方面,以騎兵為作戰主力的元朝和清朝都保留大量貴族,元朝實施四等人制度,清朝則有八旗勳貴。相比之下,缺乏產馬地、以步兵為作戰主體的宋朝和明朝則推行平民政治,寒門子弟可以透過科舉等手段躋身決策中樞。
火藥時代:守方佔優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四大發明改變了西方歷史走向。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勘探新大陸並建立殖民體系,印刷術則帶來了宗教革命。
15世紀中葉,奧斯曼人用火炮轟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書籍被逃亡學者帶到了西歐,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展,敲響了中世紀的喪鐘。
中世紀晚期,隨著鍛造技術進步,騎士們喜歡穿戴板甲作戰。相比於鎖子甲,板甲可以抵禦普通刀劍和弓弩的攻擊。然而火繩槍發明後,板甲逐漸失去用武之地。與弓箭相比,早期的火繩槍無論射程還是射速均不佔優勢,但火繩槍用的是化學能,槍口動能超過2000焦耳,具有破甲屬性。在80米的距離內,火繩槍可以輕易擊穿板甲。隨著火繩槍的發明,騎兵開始強調速度而非防護。只不過由於火繩槍精度較差,騎兵在戰場上依然發揮巨大作用。
歐洲的火槍線陣:
到了17世紀,燧發槍得到普及。與火繩槍相比,燧發槍使用燧石點燃火藥,可以降低惡劣天氣的影響,射速也得到提升。不僅如此,為了對付騎兵,火槍手特意配備了刺刀,以代替長矛兵的作用。為了彌補精度不足的問題,歐洲發明了線陣步兵戰術,透過密集射擊打亂對方針腳,然後上刺刀衝鋒。
近代的火槍並沒能真正淘汰騎兵,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胸甲騎兵依然發揮巨大作用。火槍的真正意義在於提高了平民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在火槍普及前,歐洲各國主要依靠由貴族組成的職業兵作戰,戰場往往是騎兵之間的對決。火槍普及後,由於操作門檻很低,平民被大量徵召入伍,貴族的話語權下降,歐洲軍事制度從職業兵轉向常備兵。
不僅如此,在封建時代,全副武裝的騎兵在面對裝備簡陋的平民時擁有絕對優勢,歐洲農民起義的難度非常大,大部分都被鎮壓。只有波西米亞的胡斯起義,農民軍利用車陣和火器,才勉強擋住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重甲騎兵。然而隨著火槍技術進步,平民掌握了對抗封建王權的力量。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是一場由平民自發組建的反抗運動。保王黨的軍隊雖然武器精良,但趕製出大量火器的平民軍隊也不是吃素的,憤怒的第三等級最終掀翻了貴族與教會的統治。
稜堡結構圖:
著騎兵作用的削弱,進攻效率下降,近代歐洲各國的戰爭變成比拼資源消耗。在預備役建立之前,動員軍隊需要很長時間,戰爭的節奏被拉長,通常以年為單位。比如“三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不僅如此,火炮發明後,城堡的作用大幅降低。作為應對,歐洲人發明了“稜堡”,透過增加接觸面的方式,使防守方可以運用交叉火力打擊敵軍,抵消了火炮的威脅。歐洲也迎來了修建要塞的熱潮,這使進攻效率進一步降低。一場戰爭不打個幾年,很難分出勝負。
鐵路時代:攻方佔優
19世紀初,歐洲迎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火車、輪船改變了人類社會形態。工業革命最重要的資源是煤炭,原本實力較弱的普魯士,意外地在魯爾區勘探出煤礦,國力蒸蒸日上,從農業國逐漸發展成工業國。
德意志鐵路網:
普魯士的版圖較為破碎,為了加強本土聯絡,普魯士以政府的力量推動鐵路建設。德意志關稅同盟誕生後,私營部門也參與進來,掀起了鐵路建設狂潮。到了19世紀中葉,普魯士鐵路里程已經超過法國,躍居歐洲第二。為應付戰爭的需求,普魯士參謀部親自設計鐵路排程系統,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把軍隊調至前線。
普奧戰爭形勢圖: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憑藉高效的鐵路管理系統,普魯士在外線作戰的情況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25萬軍隊運輸至前線,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不僅如此,普魯士還發明瞭後膛撞針式步槍,與前膛槍相比,後膛槍從槍管後方裝彈,這使士兵可以在臥倒下射擊,隱蔽性和射擊速度均得到提升。雖然後膛槍犧牲了氣密性,導致射程受限,但由於採用膛線設計,精度得到保障。不僅如此,裝備後膛槍的普軍放棄了傳統的線陣戰術,改為散兵作戰模式,靈活性大大加強。在薩瓦多戰役中,普軍始終保持了五倍於奧軍的火力密度,奧地利被打得潰不成軍,被迫求和。
普奧戰爭耗時不到兩個月,這使歐洲其它列強大跌眼鏡,原本打算坐山觀虎鬥的法國失去了干預機會。在馬車時代,軍隊調動極為緩慢,戰爭往往需要幾年才能結束;鐵路普及後,運力提升了十倍,戰爭效率大幅提高。普奧戰爭後,普魯士統一了北德意志,僅剩南德四邦仍被法國控制,法國也成為阻擋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論軍隊實力,法國在普魯士之上,但俾斯麥成功煽動起德意志民族主義,使整個德意志都加入反法陣營中。在裝備上,普法互有優劣。德國配備了效能更先進的克虜伯重炮。法國則設計了氣密性更好、射程更遠的後膛槍。但在理念上,普魯士領先法國太多。相比4年前,普魯士參謀部對鐵路的運用更上一層樓,僅用了10天就將40萬普軍運送到法國境內。反觀法國,由於糟糕的鐵路系統,法國花了一個月才在邊境集結了20萬軍隊。
除了鐵路外,普魯士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對電報的應用。在電報普及前,軍隊主要依靠騎兵來傳信,通訊效率很低,哪怕是軍神拿破崙,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也力不從心。普法戰爭期間,為了協調幾十萬軍隊,普魯士採取參謀部+電報的組合,這使普軍的指揮效率大幅提升。最終,普魯士戰勝了法國,為德國統一奠定道路。
19世紀下半葉,隨著鐵路、電報、後膛槍的應用,大兵團快速機動作戰成為可能,進攻變得簡潔而高效,以往的消耗戰變成了閃電戰。正因如此,德國才能在列強眼皮底下實現統一,改變了全球地緣格局。
埑壕時代:守方佔優
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發明瞭加特林機槍。這款機槍有多根槍管,利用人力手搖的方式裝彈,射速極高。但早期的加特林機槍過於笨重,造價昂貴,不被軍方重視。到了19世紀80年代,馬克沁機槍被髮明出來,這款機槍利用火藥點燃產生的後坐力自動裝彈,靠水冷的方式為槍管降溫,效能得到極大提升。機槍發明後,騎兵的價值被削弱,逐漸淪為輔助兵種。
在日俄戰爭中,日軍先後投入十多萬兵力,打算攻佔俄軍駐守的旅順要塞。俄軍雖然人數較少,卻配備了幾百挺機槍。在機槍的掃射下,日軍習慣的步兵衝鋒戰術遭遇失敗,丟下幾萬具屍體。
1914年,一戰爆發。各交戰國參考普法戰爭經驗,認為戰爭會在半年內分出勝負。畢竟相比於19世紀下旬,一戰時期各國對鐵路的運用更上一層樓。西歐密集的鐵路網,使交戰國能在一個月內向前線投送上百萬兵力。然而這場戰爭一打就是四年,原本預估的速戰速決變成漫長的消耗戰,俄國、奧匈帝國、德國、奧斯曼帝國先後被拖垮。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機槍和壕溝的應用。
埑壕戰
在普法戰爭時期,進攻方主要依靠炮擊來破壞敵方防禦工事,步兵再隨後發起衝鋒,佔領對方陣地。然而相比於要塞,壕溝可以有效削弱火炮的殺傷能力,這使進攻方的優勢大幅下降。不僅如此,機槍和鐵絲網的應用使步兵衝鋒變成送死行為。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投入了40萬兵力,試圖突破德軍防線。然而在德軍幾千挺機槍面前,英軍僅一天的時間就損失了6萬人。
1915年的戰線:
1915年開始,交戰國逐漸放棄了固守要塞的打法,轉為殘酷的埑壕戰。在幾百公里的戰線上,士兵只能待在擠滿老鼠和蝨子的壕溝裡,常年曬不到太陽。漫長的戰爭帶來了饑荒與瘟疫,歐洲的繁榮化為烏有,為殖民體系的瓦解埋下伏筆。
一戰還導致貴族制走向終結。火藥發明後,騎士階層逐漸沒落,歐洲各國紛紛組建常備軍,平民被大量徵召入伍,但大部分軍官職位仍由貴族擔任。一戰爆發後,貴族們積極踴躍參軍,試圖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然而在機槍面前,衝在第一線的貴族軍官大量陣亡,很多古老的姓氏消失在歷史舞臺,貴族失去了對暴力機器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由於戰爭帶來的就業緊缺,工人和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得到提升。一戰後,英國所有成年公民都被授予了選舉權,完成了普選制改革。
機械時代:攻方佔優
一戰之所以會打成持久戰,主要是因為壕溝和機槍給進攻方帶來阻礙。儘管飛機和坦克已經發明,但由於發動機限制,早期的飛機無法掛載炸彈,坦克則經常面臨拋錨問題,只能承擔輔助作用。
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內燃機技術得到改進,功率和使用壽命大幅提升。這讓坦克具備遠端奔襲能力,也使飛機能攜帶幾百公斤的炸彈。坦克+飛機的組合,成為埑壕的剋星。坦克厚重的鋼板能夠抵擋機槍的掃射,履帶能翻越壕溝和鐵絲網。飛機則可以無視地形限制,向對手縱深處發動打擊。在此背景下,閃電戰橫空出世,進攻效率大幅提升。
事實上,由於《凡爾賽和約》限制,二戰初期德國坦克的效能並不如法國,但德軍的理念卻比法軍先進。法國陸軍沉浸在一戰的埑壕模式,主張消極防禦,龜縮在“馬奇諾防線”後面。不僅如此,法軍高層僅把坦克當作輔助兵種,將其編入步兵序列。與之相反,德軍則專門成立了裝甲部隊,把坦克集中起來使用,以此來突破對手防線。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期間,英法聯軍判斷德軍不會強攻馬奇諾防線,而是會從比利時繞道。聯軍主力直撲比利時戰場,打算禦敵於國門之外。然而德國裝甲部隊從阿登森林殺出,包抄英法聯軍後路。在德軍斯圖卡戰機的轟炸下,聯軍主力很難集結,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德國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擊敗法國,佔領了巴黎
德國“閃電戰”戰術:
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閃電戰威力那麼大呢?因為當時飛機和坦克幾乎沒有天敵。由於配備了裝甲,輕武器對坦克無法構成威脅,口徑再大的機槍子彈打在坦克身上只能是撓癢癢。重武器雖然能對付坦克,但命中率非常低。在蘇德戰爭期間,德軍為了對付蘇軍“T-34”坦克,特意使用了88毫米高射炮。然而與碉堡等固定防禦工事不同,坦克是可移動目標,距離越遠越難命中。二戰時期的坦克猶如中世紀的騎兵一樣,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飛機也是如此。由於飛機速度較快,二戰時期地對空武器命中率很低,飛機只有在俯衝轟炸的時候才容易被擊中。在實戰中,高射炮平均需要打3000發彈藥才能擊落一架飛機。對付飛機的最佳武器,是飛機本身。在海洋上,飛機的優勢就更大了。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具有不可壓縮性,魚雷對軍艦的殺傷力遠大於炮彈。艦載機的應用,彌補了魚雷射程短的缺點,使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
然而“閃電戰”也有一大短板,那就是燃料的限制。坦克是燒油大戶,在加滿油的狀態下僅能行駛200公里。“閃電戰”在法國戰役能發揮奇效,一方面是因為法國面積狹小,另一方面是因為西歐鐵路網發達,有利於後勤補給。但當德軍入侵蘇聯的時候,“閃電戰”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蘇聯擁有上千公里的戰略縱深,而且蘇聯的道路質量非常差,德軍後勤補給壓力成倍增加。特別是到了二戰後期,德國石油產能急劇萎縮,很多坦克因為缺油只能就地拋錨,淪為一堆廢鐵。
在內燃機時代,石油成為最關鍵的資源。對軸心國陣營來說,“閃電戰”為其帶來戰術勝利,石油匱乏則使其走向戰略失敗。
晶片時代:守方佔優
20世紀下半葉,半導體技術逐漸成熟,但一度缺乏民用價值。在越南戰爭中,美軍發現安裝了晶片的導彈命中率比普通炸彈高得多。原本需要幾百枚炸彈才能破壞的橋樑,只需4枚精確制導炸彈就能摧毀。在軍方訂單的驅動下,半導體行業迎來井噴期。
巡航導彈結構圖:
到了80年代,在晶片的輔助下,制導系統得到升級,發展出電視制導、紅外製導、雷射制導、衛星制導、地形匹配製導、數字場景制導等多種模式,精度相比傳統的慣性制導高得多。對一枚導彈來說,發動機決定射程,戰鬥部決定殺傷能力,制導系統決定精度。只需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就能讓過去難以擊中的可移動目標成為活靶子。
俄烏戰爭初期,俄軍試圖複製“閃電戰”的效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基輔。然而俄羅斯空天軍和裝甲部隊遭到烏軍頑強抵抗,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晶片的發明,使導彈命中率大幅提升,能以較低成本殺傷敵軍高價值目標,防守方重新獲得了優勢。
“毒刺”防空導彈和“蘇-34”戰鬥機:
在二戰時期,地對空火力很難命中目標,高射炮對抗飛機猶如大炮打蚊子。然而配備了晶片後,導彈具備識別和追蹤能力,對飛行目標的威脅大幅提升。在俄烏戰爭中,一枚造價20萬美元的“毒刺”防空導彈可以擊落單價3600萬美元的“蘇-34”戰鬥機。廉價防空導彈使俄軍在空襲的時候遭遇巨大損失,上百架飛機被擊落。
“標槍”反坦克導彈和“T-80”主戰坦克:
二戰時期,由於命中率較低,擊毀一輛坦克需要上百枚炮彈。然而在俄烏戰爭中,安裝了晶片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命中率提升至90%,能在2.5公里內擊穿敵軍坦克裝甲。在基輔戰役中,俄軍裝備部隊和後勤車輛經常遭到烏軍反坦克導彈襲擊,一枚“標槍”反坦克導彈僅7萬美元,一輛“T-80U”主戰坦克價格超過200萬美元。價格的差異讓坦克退化為輔助兵種。由於採取紅外製導方式,導彈可以熱源進行追蹤,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方便射手轉移陣地。
被俄軍擊毀的西方坦克:
防空導彈和反坦克武器的進步,降低了飛機和坦克的生存能力,使俄軍試圖無法複製“閃電戰”的效果。不過這種限制是雙向的,去年烏軍由守轉攻,試圖收復扎波羅熱,卻導致自身從優勢方轉為劣勢方。在反裝甲武器面前,西方提供的坦克和裝甲車像紙糊的一樣被打穿,成為名副其實的鐵棺材。
由於進攻效率下降,2023年以來俄烏戰線變動不大:
在俄烏戰爭上,進攻方面臨的損失遠大於防守方,俄烏和烏軍都傾向於防守而非進攻。由於坦克等重武器失效,裝甲穿插戰術被淘汰,雙方在交戰線挖起了壕溝,陷入一戰式的“埑壕戰”。短期內戰爭無法分出勝負,只能比拼國力消耗。俄羅斯的短板在於財政,烏克蘭的短板在於兵員,戰爭的勝負取決於美國大選結果。
遭到哈馬斯火箭彈襲擊的以軍裝甲部隊:
在巴以衝突中,儘管哈馬斯裝備處於明顯劣勢,但仍給以軍造成重大殺傷。長期的物資封鎖導致加沙極端貧困,哈馬斯自制的火箭彈甚至要用白糖作為推進劑。即便如此,一枚800美元的哈馬斯火箭彈仍可以對單價600萬美元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構成威脅。防守方的巨大優勢,使以色列不得不耗費數十倍的財力與哈馬斯打巷戰。
“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
戰後,內燃機功率並沒有太大提升,但資訊科技卻突飛猛進。廉價的導彈能夠輕易摧毀飛機和坦克等高價值目標,防守方的優勢大大加強,這是俄烏戰爭和巴以衝突陷入持久戰的重要原因。海上亦是如此,如今的軍艦無論噸位還是航速相比二戰時期並沒有提升太多,但現代反艦導彈命中率和射程遠高於二戰時期的海岸大炮。烏克蘭僅用了兩枚單價100萬美元的“海王星”亞音速反艦導彈,就擊沉了俄羅斯造價高達7.5億美元的“莫斯科號”巡洋艦,價效比不可謂不高。反艦導彈的存在,對登陸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人機:進攻方的機遇
90年代的海灣戰爭,美國開創了“資訊化戰爭”的打法,美軍利用隱身戰機、巡航導彈和電子戰癱瘓對手雷達系統,然後大量使用精確制導炸彈,對伊拉克地面部隊發動全方位打擊。
海灣戰爭看似開創了新的進攻正規化,然而風光的背後是一千多億美元的軍費開支,比伊拉克全國的GDP還高。為了追求勝利,美軍採取無差別轟炸戰術,有時候為了摧毀一頂帳篷就要消耗一枚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巡航導彈。在某種程度上,“資訊化戰爭”相當於升級版的“閃電戰”,只適合對付伊拉克這樣缺乏防空能力和戰略縱深的小國,遇到稍微大一點的國家就力不從心了。
相比於海灣戰爭,俄烏戰爭才是大國對抗的常態,更多比拼的是資源消耗和戰略決心,僅靠幾件高科技武器很難改變戰局。事實上,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一度大放異彩,但很快就被找到了破解辦法。在俄烏形成僵局的背景下,雙方都在尋求新的戰術體系,以改變進攻乏力的現狀。
展望未來,無人機+人工智慧的組合,或許能讓進攻方重獲優勢。
正如前文所說,在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反艦導彈面前,大部分高價值進攻性武器都失去了發揮空間。在這種背景下,低價值進攻性武器受到重視,典型的代表就是無人機。相比於大型轟炸機或直升機,無人機的載彈量、航程、功能性都遠遠不如,但無人機有個最大優點,那就是便宜。由土耳其研發的“TB-2”大型無人機造價僅50萬美元,成本不到戰鬥機的幾十分之一,即便被擊落也不是那麼心疼。
至於小型無人機,那就更便宜了。普通的偵查無人機造價僅幾百美元,可以為己方炮兵提供敵軍座標,大幅增加火炮命中率。察打一體化無人機造價幾千美元,既能攻擊坦克等高價值目標,又能襲擊躲在壕溝裡的敵軍士兵。
俄羅斯一半的煉油廠處於烏克蘭無人機打擊範圍內:
由於不用考慮生存問題,無人機還能執行自殺式任務,可以打擊一千公里範圍內的目標。俄羅斯經常使用導彈攻擊烏克蘭電網,削弱其生產能力,基輔動不動就停電。烏克蘭則喜歡用無人機襲擊俄羅斯煉油廠,使俄羅斯煉油能力下降了10%,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美軍用昂貴的防空導彈攔截廉價的胡賽無人機:
在俄烏戰場上,無人機成為價效比最高的進攻性武器。一枚單兵防空導彈價格幾萬美元,拿來對付幾千萬美元的戰鬥機很划算,但拿來打幾千美元的無人機就得不償失了。而且無人機雷達反射截面較小,紅外特徵不明顯,自帶隱身效果,普通的防空導彈不一定能打中。紅海危機爆發後,為了對付2000美元一架的胡賽無人機,美軍被迫動用單價200萬美元一枚的“標準-2”防空導彈。一直這麼耗下去,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扛不住。
無人機不僅造價便宜,操作門檻也低。在大規模空戰中,最大的瓶頸不是飛機,而是飛行員。戰鬥機操作過於複雜,飛行員需要培訓數年才能勝任。西方可以向烏克蘭提供上百架F-16,但很難在短期內給烏克蘭培訓上百名合格的飛行員。相比之下,無人機操作極其簡便,只需學習幾天即可上手。而且無人機保養成本低,不像戰鬥機那樣需要大量地勤人員和配套維修設施。只要產能跟得上,無人機可以被大規模投入戰場。
俄軍電子干擾系統遮蔽了戰場上的GPS訊號: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給伊拉克軍隊造成巨大傷亡。但在面對俄軍的時候,精確制導武器威力大幅下降。原因在於俄軍使用電子干擾系統,對戰場上的GPS訊號進行大範圍遮蔽,方圓幾百公里都變成無訊號區。這招足夠狠,因為俄羅斯和美國的衛星頻段很接近,俄羅斯的做法相當於把自家的衛星訊號也遮蔽了。但效果也很明顯,因為美國大部分精確制導武器都依賴衛星制導。曾被寄予厚望的“陸射小直徑炸彈”(射程150公里版本的“海馬斯”),由於GPS訊號被遮蔽,命中率從70%下降至6%,失去了用武之地。
陀螺儀決定了慣性制導精度:
為了彌補烏軍遠端火力不足,美國決定提供ATACMS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但在GPS訊號被幹擾的情況下,這款導彈只能切換成慣性制導,靠陀螺儀來修正航線,平均每飛行1秒鐘就會積累0.25米的誤差。如果射程是300公里、飛行速度是3馬赫,那精度會降低至75米,只能依靠導彈碎片來實施面殺傷。
在俄烏戰爭初期,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對烏克蘭構成巨大威脅。相比巡航導彈,高超音速導彈能以5馬赫以上的速度突防,降低被攔截機率。但去年以來,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經常被烏克蘭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攔截,這可能是因為俄羅斯電子技術不過關,無法克服“黑障”效應,導彈在末端狀態必須把速度降至5馬赫以內才能捕捉雷達訊號,這使其具備了被攔截的可能。
相比精確制導炸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機更適合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作戰。首先,無人機可以使用多種制導方式,在GPS訊號被遮蔽的狀態下依舊可以作業。雖然可以透過電子干擾等手段壓制無人機,但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普通的電磁手段效果有限。如果改用大功率干擾裝置,成本可能比無人機本身還高,缺乏價效比。
總之,無人機具有成本低、隱蔽性好、操作簡便、適應能力強等優點,比飛機、坦克、精確制導武器更實用。但無人機也有缺點,那就是載彈量較小,需要一定數量才能形成威懾。當前俄烏雙方都在拼命增加無人機產能,烏克蘭計劃2024年在本土生產100萬架無人機,利用海量無人機讓俄軍防空系統過載。俄羅斯也不甘示弱,開戰以來俄羅斯無人機產能增加了17倍,每天可生產上千架無人機。
要駕馭數量如此龐大的無人機群,光靠人來操作是不夠的。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未來或許會出現無人機+人工智慧的戰場模式,成千上萬架無人機在人工智慧的指揮下,以蜂群的方式對敵軍發動打擊。在某種程度上,人工智慧之於無人機,猶如電報之於大兵團作戰,可以大幅提升指揮和通訊能力,實現去中心化機動作戰。
總結
不同時代的優勢方:
關鍵戰力
佔優方
戰車時代
戰車
攻方
鐵器時代
步兵
守方
馬鐙時代
騎兵
攻方
火藥時代
火器
守方
鐵路時代
鐵路、電報
攻方
壕溝時代
機槍、壕溝
守方
機械時代
飛機、坦克
攻方
晶片時代
導彈
守方
結合歷史,可以發現隨著科技進步,有些時候是攻方佔優,有些時候是守方佔優。在當下,由於導彈技術成熟,防禦性武器威力大增,飛機、坦克、軍艦等高價值目標生存能力下降,防守方在某種程度上更佔優勢。在實戰中,無人機和高超音速導彈雖然能起到輔助作用,但暫不具備改變戰局的能力。未來如果人工智慧技術能完善,結合無人機或能為進攻方帶來新的優勢。
軍事技術的變化對國際政治有決定性影響。在進攻方佔優的時期,武力手段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憑藉鐵路和電報,普魯士依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國。但在防守方佔優的時期,武力擴張的成本太高,和平發展或是更好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