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自律、自覺的孩子,通常是大人做對了4件事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想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需要父母長期的努力。早期耐心陪伴和引導,中期放手鼓勵和支援,持之以恆地示範,終將助你養育一個自律的孩子。
——薩姐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讓孩子自覺學習,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離開了大人的監督,很多孩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自覺性變得特別差。
當看到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時,我們不禁很納悶:為什麼自家孩子每天又催又管,成績還老上不去,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呢?
想要在孩子學習問題上,少操點心,父母不妨從下面這四件事入手。
01
早期重視習慣的培養
是孩子自律的關鍵
培養孩子的自律,其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習慣最具可塑性。
所以孩子剛剛開啟學生生涯的那幾年,大人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個階段,親子間難免有矛盾,家長也避免不了要花些精力去引導孩子。
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三年級前,父母有必要去陪寫作業。
陪寫不是手把手教孩子寫,而是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先寫作業再玩、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自主預習、獨立思考、整理錯題集、堅持課外閱讀等等。
如果把成績比作是大廈,這些好的習慣就像是牢固的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造出好的大樓。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年級越高,父母對他們學習自覺性的擔心反倒漸漸沒有了,這不是因為孩子們長大自然懂事,而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很好,父母能做的事情也變少了。
培養孩子的習慣,要讓孩子意識到:好習慣會創造自由。
比如:
  • 遵守了媽媽規定的時間,及時放下手機,那麼明天就還能接著玩;
  • 快快做事,不磨蹭,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玩耍;
  • 當孩子的行為往好習慣上靠近時,我們要給予心理層面的鼓勵:“今天不用媽媽提醒,就做完作業了!”
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積極的反饋越多,越是能強化這一行為。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夠控制自己,他的內心也獲得了自信。
02
在學業上,懂得“課題分離”
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中,有課題分離這一觀點,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能夠區分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
學習,說白了,始終是孩子的課題。
而家長的課題是激發出孩子的自主性,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過分負責,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生活,讓孩子產生了依賴不說,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有這樣一則故事,教育家陶行知一次在大學演講,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
他按住公雞的頭,掰開嘴,大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肯吃米。
陶先生鬆開手,自己後退幾步,大公雞就開始自己吃起米來。
陶先生說:

“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輸給他們,學生是不情願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


但是,如果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放在家庭教育裡,這個道理一樣適用,父母干預、逼迫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被動、越差勁。
很多家長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催孩子學習,做哪些課外作業,做完了又仔細地幫他檢查,最後連第二天上學書包都幫他整理好。
孩子習慣了被父母推著走,從來沒有真正地形成“自律”,全是“他律”。
信任是孩子主動、獨立學習的第一步。
學習是很私人的事情,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相信並鼓勵孩子把學習這件事做好。
03
生活中,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少孩子,在學習上受到的挫折和壓力太多,學得慢、學不完、學不進去……回到家裡,在父母這裡又感受了各種貶低和嘲諷。
孩子越來越焦慮,也越來沒有自信,在學習上表現得十分被動。
其實,孩子越是在學習上有困難,父母越是要花心思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因為著急而一味地批評孩子,反將孩子的心越推越遠。
怎麼做呢?
首先,多給孩子積極暗示。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裡選了18個學生,並對他們說:“你們未來最有發展前途”。
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些被選出來的學生果然在各方面都進步很大,表現非常優秀。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讓孩子產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覺。
你的積極期待,對孩子會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哪怕是一個讚賞的微笑、一句真誠的鼓勵。
其次,多和孩子聊天談心,拉近你們之間的關係。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中寫道:“愛的主要法則共有三個:接納而不是厭棄,理解而不是評判,參與而不是控制。”
在孩子的學習之路上, 家長要時常主動實踐這些法則,你們之間時常有愛在流動,你就能隨時隨地幫助他。
最後,多樣化地去定義你的孩子。
在很多家庭,因為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履薄冰。
孩子書念不好,立馬被貼上各種各樣的負面標籤,孩子在家中體驗不到任何成就感和價值感,早早地就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念頭。
這樣的孩子想要發展出自律,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確認自己的價值,最後哪怕孩子暫時學不好,他的內心始終是富足的、自信的,更加有勇氣挑戰困難。
04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後往往也站著自律的家長。
有的父母對孩子抱著殷切希望,希望孩子長大出人頭地,但自己從不做榜樣,也不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在家玩手機、打麻將一樣不落,偶爾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就會對孩子說: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別學我!”
但孩子怎麼可能不受你影響呢?
有這樣兩位媽媽,一位媽媽特別愛追劇,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電視機都是開著的,5、6歲的孩子每天跟著一起看,甚至會模仿電視裡的大人說話;
另外一位媽媽,喜歡讀書,有了女兒之後,也給孩子買了很多國內外的繪本,在她們家,經常能看到母女倆一人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上小學的時候,女兒已經讀了一百多本童書了。
兩個媽媽,呈現出兩個家庭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未來哪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大一點呢?
答案顯而易見。
優秀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質幾乎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而懶散孩子的很多毛病也能在家庭裡找到根源。
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不一定多優秀,但家長至少會管住自己,向孩子示範好的生活習慣,那些不好的習慣,父母也儘量遠離,教育孩子時顯得更有說服力。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文末點個“在看”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