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7日下午,受邀參加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年終座談,聽完大家的談話,我有三點感受,一是大家都很忙,二是大家都很難,三是大家都很缺錢。如果這三點聚集在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不堪設想。
忙,帶來了身累;難,帶來了心累;缺錢,帶來了焦慮。這樣下去該怎麼辦呢?問題不能深想,一時似乎還找不到絕佳的解法。
晚間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一起暢談對2025年的憧憬。談話期間,我從坐在左邊的朋友覓得一個“豫卦”(女性,名字中帶豫字),從右邊的朋友覓得一個“損卦”(男性,說剛剛佔了一卦)。
一豫一損,一女一男,一陰一陽,道之成矣。

“豫卦”,地下雷上,地坤雷震,雷出地奮,預示著陽氣從地下開始上升,萬物開始萌動。主卦為坤,柔順承載;客卦為震,積極主動,象徵著一種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態勢。
“損卦”,下兌上艮,艮山兌澤,上山下澤,意味著有損失、減少的可能,也暗示著損益之間的相互制衡和轉化。
“豫卦”,重在強調在一種安逸、舒適的狀態下,要善於利用時機積極行動,做好準備,實現目標,獲得利益。
“損卦”,重在強調在減損之時,內心要有誠信,堅守正道,如此才能獲得吉祥、無咎,並利於有所前往。
“豫卦”,提示人們不要張揚自己的安逸和享樂,否則會有兇險;強調在安逸中要保持堅定和警覺,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改正,可獲吉祥;表明因做好準備而獲得大的收益,此時不應懷疑,要相信朋友會前來幫助;在安逸中沉迷太久,若能及時改變,就不會有災禍。
“損卦”,遇到事情要迅速處理,根據情況適當減損;在合作或人際交往中,需要適當減少力量或利益,才能達到更好的平衡和效果;堅守正道可獲吉祥,利於前往。
“豫卦”,提醒人們在安樂、安逸的環境中不可懈怠,居安思危,做好準備,把握時機,積極行動。
“損卦”,強調在生活和事業中,要懂得適時減損不必要的慾望、利益與負擔,啟示人們在減損的過程中要保持誠信和適度,不可過度減損而導致失衡。
“豫卦”之“豫”,愉悅、安樂之意,同時也警示人們要避免樂極生悲。豫卦象徵著萬物順應天時、奮發向上。如果違背天時,盲目行動,可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居安思危,提前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
“損卦”之“損”,克己自律,“君子以懲忿窒欲”,提醒人們要克制憤怒,抑制慾望;啟示人們要不斷自我完善,修身養性;強調為人誠信,損亦誠,益亦誠,如此才能獲得吉祥、無咎;同時告訴人們在幫助別人時,量力而行,不可盲目付出,堅守中道而行,懂得權衡利弊,明智取捨。
“豫卦”與“損卦”之間,正如孔子老子所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先來說說“豫卦”。
“豫卦”,雷地豫(坤下震上),這個卦有三層意義,一為預備、預防,有備無患;二為有餘,寬裕;三為豫樂、逸樂。
“豫卦”告訴我們,一要眾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二要適樂,過猶不及都是豫之道;三要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生命認知。
《繫辭傳》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豫,通預,有預備、預防之意。豫,從予從象,大象中的大象,又引申為寬裕之意,又有娛樂或愉快之意。
“豫卦”,是一種順水推舟、順其自然的知行合一。雷震為春,雷在地上,預示著春臨大地之象。
從“豫卦”的卦序來看,“豫卦”與“謙卦”,是一對相綜的對卦,是繼“同人卦”“大有卦”而來,分別代表著古代道統的禮樂之道。
禮與樂,是孔子主張的兩個社會秩序之道。“禮”指向的是行為,“樂”指向的是情緒。
無禮不仁,無禮不義,無禮不智,無禮不信,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指向的是人的行為秩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向的是心理秩序。“四勿四毋”正是孔子送給中國人的兩套生命秩序。
禮道,可從“履卦”與“謙卦”之中得見,彼此旁通,一體兩面,實踐於外,虛心於內,謙亦可謂禮之內化。而“豫卦”講的則是樂,也就是以娛樂、音樂來教化並陶冶心性,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豫卦”,蘊藏著呼喚萬物萌芽甦醒的精神能量,是一個覺醒重生的卦象。《序卦傳》有云:“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敬人者,人恆敬之。當一個人達到一定的修為境界,同時又具備謙卑、謙讓、謙遜、謙虛的美德,可以順勢而為地去做一些應天合道的功德事,就像而已春雷奮地,呼喚萬物萌芽甦醒一般。
豫,予也,象也;予,與也。《說文》曰:“豫,象之大者。初六,鳴豫,兇。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如果過度逸樂,結果必兇。愉快享樂適可而止,否則,便不會吉祥;如果能隨時慎思明辨,看破吉凶,固守純正,因而吉祥。春雷響起,哪怕種子還處在石縫中間,只要具足孜孜不倦的毅力和精神,夜以繼日的頑強拼搏伸展,就能鑽出石縫,獲得無限寬廣的生存空間。
可謂是心若向陽,萬事終將如意。“六三,盱豫,悔;遲,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遇事勢在必行時,如果還睜大眼睛猶豫不決就會被淘汰出局,則會追悔莫及。安樂而有緣由,自會大有所得。機會來了能夠順勢而為,必然大有收穫,局勢明朗,不用懷疑。
“六五,貞疾,恆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如果強調樂而不可忘憂,堅守純正,可避免滅亡;如果強調樂極生悲,應時時求變,才可以保持長久。
事歸事,理歸理,“豫卦”提醒我們快樂是短暫的,過度的快樂往往會帶來悲傷;順時依勢,歡樂和順,警惕過猶不及,順應自然。

再來說說“損卦”。
“損卦”,山澤損(兌下艮上),象徵著損失、消耗和損壞。這個卦象蘊含著一種止損的智慧,象徵著禍福相倚的規律。
事物皆遵循這個規律,禍福相倚,損上益下,損剛益柔,損盈益虛,小損大益。
《周易》中的損卦以其深刻的哲理,引導我們理解減損與增益的智慧。損卦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誠信、正道和時機,透過適量減損、保持獨立自主,及時消除缺點、接受他人增益,以及避免個人私欲的減損策略,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困難。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損卦”教導我們要適量減損自己的利益。恰似人生行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九二,利貞,徵兄,弗損,益之。”
“損卦”強調適宜堅守正道,若征伐他國則會帶來兇險,不能削弱自己的陽剛之氣。壯心未酬,做事有力,君子以自強不息。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損卦”告誡我們要保持獨立自主。如果我們總是隨波逐流,盲目跟從他人,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方向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損卦”提醒我們要及時消除自身的缺點和問題。此為“損”道,損即是得。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損卦”預示了接受他人增益的重要性。儘管“損”至極處,而天自護佑。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損卦”強調了避免個人私慾減損的重要性。
“損卦”象徵著有所節制和平衡,反映了多種情境下的智慧選擇和人際互動,教導我們平衡與付出的重要性。
“損卦”為吉卦,初聞其名,人人不喜;萬法不廢一理,為大節用之人,天自祐之。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最可辨明“天道盈虧”之理,代表著正義與絕對平等。
“損卦”為上好之卦。無論一人行事方式如何,其行為不離道法律定;無論一人內心機巧怎樣,其得失不出冥冥尺衡。人人不能跳出天地間,人人皆在“損卦”的盈虛之數之中。
六爻之稱,不過六個時位,一切此時此刻。此刻處在何位,此刻自損至何種程度,便意味著胸中事業有多大。損以利,得其名;損以名,得其利;名利自損盡,而為聖賢人。
“損”中有“益”,便是此理。卦中顯示,關鍵在乎初心。初心彌堅,壯心不改,“自損之道”,愈有心得。“損”之妙,關鍵在節用,萬法皆有用,不可廢一理。
孔子以“損卦”為師,善與不善,皆是道法;好與壞,正反兩面皆可用。善者從之而學習,不善者內觀而改正。大道節用之理,由此而出。
節用,介乎奢侈與吝嗇之間。天道尚周流,損之道為大眾,益之道為個人之得,彼此利益,互為契合。孔聖人不愧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深諳易道之人。
“損卦”的核心智慧,就在於“薄損而廣利”。虛其心,拋卻任何不合規律的“私人亂為”,純粹以大道之理行事,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不走彎路,沒有人為錯誤成本。
損益,一減一增,既對立又互為轉化,減中有增,增中有減,不減不增,或增或減。這其中該如何取捨與抉擇,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適宜的改變,守其中道以達到平衡的狀態。


最後來說說孔子與老子。
看到這裡你一定該說了,這和孔子老子有什麼關係?說句實話,還真有關係。
孔子一生踐行的是豫謙之道;老子一生踐行的是損益之道。
孔子的理想在讓天下更美好: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老子的理想讓天下更安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豫卦”的綜卦為“謙卦”,互補互綜,故稱之為謙豫之道。“豫卦”是由“復卦”而來。“復卦”一陽初生,天時在季冬之月,雞鳴之時,當其時則萬物復甦。
“謙卦”是由“剝卦”而來。“剝卦”一陽將盡,天時在孟冬之月,人定之時。當其時也,萬物歸藏。所謂謙,指的是功成者適其時而歸藏,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關於孔子的豫謙之道,我們從《論語》的前三句和後三句就能讀懂他老人家的心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短短六句話五十四個字,前三句講的是“豫卦”的精神核心,後三句講的是“謙卦”的精神核心;前三句講透了我們五十歲之前該有的人生課題,後三句講透了我們五十歲後該有的生命境界。
我們姑且可以把“豫卦”看作是創業,“謙卦”看作是守業。一創一守恰是生命的應然與必然,正是生命的真義所在。這裡揭示的正是關於生命成長的哲理。
孔子是想告訴我們,在人生創業的幾十年間,需要時刻保持一種不畏艱難,奮力拼搏的精神;在守業時則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以維護來之不易的成果。在孔子看來,“豫”是重要的,“謙”也是重要的,謙豫之道便是孔子的“知天命,盡人事”。
“損卦”的綜卦為“益卦”。“損卦”與“益卦”都是三陰三陽之卦,反映事物在總體平衡條件下的增減變化,其原則就是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損益必平衡。
“損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益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損卦”之時,陰陽平衡而陰始勝陽;“益卦”之時,陰陽平衡而陽始勝陰,萬物欣欣向榮。
《尚書》曰:“謙受益,滿招損。”老子很重視“損卦”,關於“損卦”的言說在《道德經》中有很多表達。
譬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所言與孔子所言雖然視角不同,但他們皆是站在道與天道的基礎出發,以對人道現實的關懷為最終旨歸,都是希望人們能堅守中道與正道,因為凡事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在老子看來,言“損”與“益”,強調的是“為道者”修行中“損”的重要性。整體上,“損”“益”則是以“和”為原則,從人道的視野來看,“為學”與“為道”,相和相成,“益”的是“真知”“損”的是“有為”。
老子的主“損”論不僅是針對當時社會現狀與社會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法,置之於快速發展的人類今天,亦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損”是老子“聞道”的主要手段。哲學家張岱年曾說:“主損的思想,創始於老子。老子是第一個分別損與益的人。”
損與益之間,老子更傾向於“損”。事物的存續發展往往並不是以增長為唯一標準,適宜地減損反而有利於持續地成長。
老子眼中,“損”是道的一種原則。“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原初之道生天地、育化萬物,萬物不離陰陽,陰陽流轉調和,人遂成人,物即成物,遂生人、事、物、境、情的糾纏,欲罷不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天”,既有自然之義,也有社會之義。“功成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這裡的“天之道”不完全脫離人事,也體現了人的行為原則。
人類從社會層面上看去,老子嚮往“安平泰”,他主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和”是他心中理想的社會狀態。
對於益、損的修行功夫,老子更突出“損”在體悟大道中的關鍵作用,透過“日損”“損之又損”達到理想中的“無為”境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明物之性,因之而已”。
孔子在一“豫”一“謙”中“知天命,盡人事”,老子在一“損”一“益”中“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的豫謙之道,老子的損益之道,既是人生的策略,也是生命的法門,願我們的2025能在孔子老子智慧的護佑下,六六和合,謙謙順順。
/// END ///
No.616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