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兩個“不寒磣”

接著昨天的說,期中考試之後跟學生的談話。昨天談到學問學問,邊學邊問。
向高於自己的人問,很自然,那是求教。古人有“程門立雪”,求學不辭辛苦,令人感動。
向低於自己的人問,就不容易了。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做到不恥下問,才是真正的好學。
為何能不恥下問呢?因為真正的好學者,只有求得學問這個純粹的目的,不會被其他的無關的考慮所左右。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愈說,“無長無少,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二者從正面說、反面說,真得其意。
既要向高於自己的人求學,也要向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和不如自己的人求學。這個“不如”,不是說知識能力,更多的是指年齡、社會地位等等的考慮。高於自己的人,還總是比自己忙,求他的人多,難得能求上;求到之後,他的講解也未必一時能懂。向自己的平輩、師弟師妹、晚輩求學,其解答反而可能更接實際和地氣。‍‍‍
我一向認為,人生有兩個“不寒磣”,一是求學不寒磣,二是掙錢不寒磣。當然,前提是合法合規、不違背公序良序。‍‍‍‍‍‍‍‍‍‍‍‍‍‍
求學,就是單純的求學,“朝聞道、夕死可矣”,其他虛名俗務豈用煩心?
三國呂蒙身為大將,發奮求學,終於讓人“刮目相看”,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位列唐宋八大家;武俠泰斗金庸先生85歲到北大讀博士,89歲畢業,留下佳話;臺灣趙慕鶴老人87歲高考,98歲獲碩士學位,105歲成博士候選人,成為傳奇。我自己身邊的師傅許諍老師50多歲在別人謀劃退休的年齡,申請到美國讀慈善學,成為獲得該校慈善學碩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人……
還有許許多多的例子,他們真正做到“無長無少,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另一個不寒磣,是掙錢。合法有道地掙錢,搬磚也好,送快遞也好,掃大街也好,自食其力,自得其樂,養家餬口,不僅不寒磣,而且很光榮。希望有些讀了幾年書的人,少一些酸腐氣,多一些煙火氣,多一些人氣地氣和活力。
有這兩個“不寒磣”,將幫助我們解脫許多桎梏,獲得極大的自由。
【今日打卡】
“三一學園”,每天打卡“三個一”:讀書一小時,運動一小時,完成一項小產出。文末留言,一起打卡,做到三一。加油,要開心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