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男孩游泳進斯坦福在家長圈非常轟動,結果今年又出了一個,人家游泳進耶魯了。
結果我身邊的體育雞娃家長躁動起來了,暑假計劃更是雄心勃勃,E媽決定今年暑假啥也不幹,競賽補習班夏校先放一邊,體育集訓去!去年因為各種原因沒達到一級,今年怎麼都得把這個一級運動員給搞出來!
另一邊,美國媽媽們卻陷入了焦慮,因為一年一度的tryout season(體育選拔季)來了,果然,當中國孩子在超前學習的時候,美國學生正在瘋狂卷體育。
在美國, “tryout season”指的是學校或俱樂部運動隊選拔新成員的時期。
每個地區和不同運動專案的選拔時間不同,但流程相似, 都是學生報名某項運動的選拔賽後,教練會透過現場的體能測試和模擬賽對新人進行評估,看孩子在該運動上是否有體能、速度、耐力和靈活性方面的優勢,並評估孩子的技術水平、戰術理解、團隊配合和抗壓力等。
對孩子練體育的家庭來說,每次的tryout season都是一場煎熬:
-
如果孩子是新人,擔心他能不能入選?
-
如果孩子是“老人”,又犯愁他在隊裡何去何從?
即使諸多家長推孩子體育只是為了升學加分,並非要孩子走專業運動員路線,自己也明白就算孩子打不出成績、不進top team也可以鍛鍊身體,但本該平常心的家長,還是在tryout season注滿了焦慮。
“爸爸真棒”在美國的專欄作者靜思採訪了幾位體育雞娃的華裔家庭,他們中有人透過游泳、籃球進耶魯杜克,
家長掏空了錢包孩子壓力指數倍增
,有人卻因為孩子出不了成績徹夜難眠,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你得考慮是否要給孩子請私教?提前多久請?哪裡找合適的人選?孩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對抗類運動不夠aggressive)如何克服?還有全隊的水平、隊友關係、距離遠近、家長能否貢獻的時間、經濟是否吃得消、如果同時練兩個專案都拿到了offer,如何取捨……方方面面都要考慮。
練體育這件事,如果家長和孩子都抱著for fun的心態,是享受;但凡你稍微認真一點,都是一場拼勁全力且還不知能否換來好結局的“自討苦吃”。
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家長前仆後繼走上這條路,主要原因還是體育與孩子申請好高中、好大學息息相關。
在美國,體育對升的優勢甚至用體育“定終身”來形容也不誇張。

在Elite college admissions: A preference for athletes and legacy students一文中,提及的研究發現:
另外,2018年“學生公平錄取”組織對哈佛大學的錄取資料進行分析發現:

△電影《卡特教練》
這也是為啥即使像八大藤校不給體育生任何獎學金,還是有很多運動員學生趨之若鶩,因為體育確實會讓名校錄取的門檻變的“低”一些。但“學業門檻降低”不代表學校看輕體育特招生的頭腦。名校他們為什麼會喜歡“運動娃”呢?
因為他們知道,練過體育的孩子不僅容易為校爭光,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潛能也不容小覷。
有些孩子,她是下午3點就回家讀書的,從3點到10點,差不多能有6、7個小時在學習;對於一個練體育的小孩,她可能是下午7點半以後才開始讀書,這就意味著,她每天最多花3個半小時讀書。這其中所展現出來超強的領導力、團隊合作、自律性和時間管理技能都是成功的必備素質。
可以說,體育就像放大鏡,它能清晰反映出一個人的努力、態度、天賦、潛能、以及家庭經濟背景,所以家長們下血本推體育——即使不打算走專業路線——也不足為怪。

△電影《卡特教練》

每一個推娃體育的家長,都是勇士
但這條路走起來真的太難了。無論你是雞血家長、還是自稱佛系家長,只要用認真的態度開始對待孩子練體育這件事,就是走上了“不歸路”的勇士。
張姐是我認識的雞血派家長,她大姐的孩子就是透過推游泳進了杜克,所以“抓體育”是她對兒子從小的規劃。在帶兒子小飛嘗試了很多運動後,最終鎖定了足球這個賽道。
小飛的足球生涯始於6歲,為了幫助兒子提升足球技能,張姐做了大量的投入。
除了每週兩到三次、一年四季不斷檔地參加當地足球俱樂部的訓練和比賽之外,她還加入了一個小團體的私人教練組織,透過個性化的訓練計劃讓孩子的體能和技術得到顯著提升。

私人教練每小時收費在60到80刀之間,稍有名氣的私教收費甚至超過100刀,張姐每月在這方面的花費超過200刀。
此外,小飛長大些後,張姐還安排了專業的體能教練給孩子,每週進行一到兩次的力量和體能訓練,開銷200刀左右。小飛一週要訓練三次,每次訓練兩小時,週末還要參加比賽,張姐就化身專車司機,帶著兒子東奔西跑。
有時比賽在本地,但更多的時候需要去其他城市、甚至跨州比賽,這些比賽的費用包括報名費、交通費和住宿費,每個賽季的開銷超過2000刀了。
小飛因為曾在比賽中受過一次不輕的傷,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喜歡身體接觸,會在比賽中退縮,教練也說小飛的aggressive和mentally strong不夠,敢衝、願意衝是足球運動員的基本素養,否則很難在足球領域走得更遠。

為了克服這個障礙,張姐做了不少努力–
-
她為兒子安排了每週一次的運動心理輔導課程,幫助他克服對身體接觸的恐懼,增強自信心;
-
她陪著兒子一起觀看頂級球員的比賽錄影,分析他們如何處理身體接觸和應對壓力,並鼓勵小明在自己的比賽中嘗試這些方法;
-
她還和私教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模擬訓練方案,專門針對兒子對身體對抗和心理強度的提升。
前後折騰了近一年,最終小飛總算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礙。
本來對足球一竅不通的張姐,因為兒子選擇這條賽道,她也變成了半個足球“專家”,每次兒子訓練和比賽後,她都會與孩子深入交流,分析他的表現、遇到的困難、瞭解兒子在賽事中的內心感受以及做好鼓勵。
毫不誇張的說,對兒子足球的上心程度和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遠超她對自己的工作。

張姐說,他沒打算讓小飛走職業道路,但還是希望他能靠足球拿個好成績撬開精英高校的大門。
而另一個和張姐不同風格的華人家長卜姐聲稱,自己在推娃體育方面算是佛系派。他們知道孩子體素質一般,家長沒有太高的期待,所以麥克在中不溜的球隊待著卜姐夫妻倆也挺滿意,沒有強推孩子往上走。
可即便如此,麥克練球也是費爹也費媽。除了參加球隊訓練,懂球、年輕時也愛踢球的爸爸有空時就會帶著娃練球,作為球隊常年的志願者,爸爸沒少在球場上對自家娃費心,練腳下技術、賽前戰術分析和之後的覆盤親歷親為帶著兒子做。
為了讓麥克提升跑速,他們還讓孩子參加了田徑隊作為補充訓練。冬天天氣不好時,也不荒廢時間,在家裡的車庫擺上凳子就可以練腳下技術,讓兒子來來回回盤球。
當爹的為兒子的足球事業發揮餘熱,卜姐這個媽也沒閒著。踢球很容易傷膝蓋,她就帶著兒子到健身房進行力量訓練、訓練後的拉伸、以及給孩子做膝蓋和足底的按摩。麥克確實沒有小飛費錢,全靠爹媽提供無償勞力了。


體育可以推,
但家長不要“走火入魔”
雖然家長們嘴上說著“孩子不走職業路線,要求不高”“自己佛系不推”,但長期投入後,家長們還是容易“走火入魔”,具體有三個表現:


根據“爸爸真棒”的家長調研報告顯示:體育專案是國際教育家庭,除學費和藝術(音樂、繪畫、戲劇等)之外,排名第三高的教育支出。有家長為了體育爬藤,3年僅僅在體育上的花費,就超過了100萬。
在美國,孩子隨便練一個體育專案,對普通中產家庭而言都是在“洗劫”父母的錢包,很多家庭可不止一個娃……

經濟、時間和精力上都是全家傾情投入,家長有高期待太正常了。但孩子運動最終能被推出什麼水花是由很多因素構成,完全不在家長控制範圍內。
我認識耶魯的兩個本科生,兩個女生一個靠籃球、一個靠游泳進了耶魯,談起她們當初為什麼會練體育,她們都說小時候展現出來的一點天賦。比如,練習游泳的那個女生雖然身高一般,但從小節奏就很好、遊得快;籃球那個女生除了身高優勢、彈跳好。
但這些優勢在進入高中後就因為人種、身體發育、潛能有限等因素再也體現不出來了。她倆算幸運的,起碼靠著運動敲開了藤校大門(當然二人在其他方面也是標準的優等生),絕大多數孩子練體育最好的結局就是強身健體和享受團隊運動的精神了。
推娃體育的家長,如果無法對結果淡然處之,日子真的很難過。



華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向來嚴要求、高期待,要求孩子全面開花的家長不在少數。
就像那個靠游泳進了耶魯的女生,平時除了正常上課、做作業,一週還要投入八小時練游泳(她希望能爭取到代表美國隊參加奧運會或歐錦賽選拔賽的資格);即使放暑假,她的安排也是一週五每天泡六小時實驗室,剩下的時間泡在游泳館訓練。
她不打算走學術路線,我問她為什麼還要泡實驗室?她說因為成績單上有B,怕影響將來的深造或者求職,所以多攢點經歷刷刷簡歷。
谷愛凌的問世讓原本就對孩子教育野心勃勃的華人家長燃得更旺了,自己的孩子體育和學業可以兩手抓、兩手都硬。
但兩手都抓的孩子其實副作用很大。美國許多高中生為了申請名校而兼顧體育和學業,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根據Prevalence of stress amongst high school athletes調研報告中的資料顯示:
-
91%的高中運動員因為體育運動而經歷不同程度的壓力,其中58%報告了中度到極端的壓力;
-
約22.3%的高中運動員有抑鬱風險,12.5%表現出焦慮症狀,8%表現出自尊心低下。

谷愛凌可遇不可求,家長們還是要對自己的孩子手下留情一些。


“何謂正途?”就是透過練體育優秀的能獲得競技成績、去到夢校,普通的至少也能透過體育強身健體、塑造品行、磨礪性格,而不是用體育專案在申請中作弊。
2019年,美國最大的錄取醜聞揭露了許多富裕家庭透過賄賂和欺詐手段使子女進入名牌大學,其中主要手法就是“假冒運動員”。主要犯罪人威廉·辛格透過賄賂體育教練虛假描述申請者的運動才能、甚至為申請者偽造運動員身份以此佔用本不屬於他們的大學運動員錄取名額。
家長拼盡全力推娃練體育,本該讓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磨刀石和閃光點、而非汙點。
總之,推娃練運動這件事就像棋盤上未下完的棋,無論結局如何,執子者只能落棋無悔。

6月29日週六下午14:00
真棒·國際教育課程節
線下活動來襲
熱門校牛娃/擇校備考內行人
面對面分享名校就讀&申請的第一手資訊!
線下活動席位有限

6月24日週一晚20:30
同樣錄取UCB&UCLA,
學長學姐為何做出不同選擇?
6月25日週二晚19:30
為什麼要讓女孩選擇上女校?
女校和混合校有哪些不同?
6月26日週三晚19:30
獨家分享:創紀錄四枚哈佛錄取背後的故事!
6月27日週四晚19:30
揭開英國精英男校教育神秘面紗!
什麼樣的孩子適合讀男校?
6月27日週四晚21:00
什麼型別的活動才符合藤校看重的“政治正確”?
6月28日週五晚19:30
在耀中讀IB是什麼體驗?
最值得嘗試什麼課程or活動?
6月28日週五晚19:30
今年錄取深國交、貝賽思的牛娃都有哪些特徵?
如何成為招生官青睞的申請者?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