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校長:許多人打著教育的旗號做反教育的事

專門招收那些家長管不了、學校沒法管的“問題學生”,自詡為“問題孩子他爹”的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直斥應試本質上是一種“訓練”,一種“控制手段”,但因為名為“教育”,讓人們不得不接受。
全文共 3125 字
閱讀約需要 8 分鐘
當今社會,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關注的焦點。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許多家長和學生深感困惑和無力。
為了探討教育的本質與未來,致極學院主辦全國巡迴的未來教育沙龍。在廣州站,沙龍特別邀請了昆明醜小鴨中學的創辦人、校長詹大年,與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對談。
詹大年是教育創新的實踐者,2011年,他和楊柳芳一起創辦的醜小鴨中學並擔任校長至今,學校面向“不適應傳統教育的學生”,專門招收那些家長管不了、學校沒法管的“問題學生”,詹大年自封“問題孩子他爹”,幫他們重拾自信與希望。
在「未來教育沙龍」現場,兩位專家深入探討應試教育的內卷與困境、真正教育的內涵與價值,以及未來教育系統的改革與期望。本文為對談實錄。

▲ 詹大年校長在領教工坊10週年年會上發表演講
大家追求的“名校”
究竟是什麼?
肖知興:近年來,應試教育愈加內卷,甚至將高考機制移植到出國考試上,出國變得複雜。您作為教育工作者,有何感受?應試教育為何演變至此?
詹大年:我講一個故事。前年博鰲教育論壇,一位專家說97%的人智商大致相同,只有3%有顯著差異。但即便97%的人智商相近,也很難都考上清華北大,這並非努力的問題,而是名校名額的限制。
很多人認為“努力不夠”是原因,但我不認同。如果中國97%的大學都變成清華北大,所有人都能考上。實際上,即使97%的學生都拿滿分,也上不了清華北大,因為名額有限。這與學生的努力無關,而是教育設計的問題。
許多人追求名校是為了獲得好文憑、好工作和高收入,最終目標是幸福。然而,真正的幸福是當下的。剛剛看到致極學院的孩子們,他們理解了幸福的邏輯,立即獲得了童年和青少年的幸福。
肖知興:藤校也有類似問題。一位普林斯頓招生官說,完全符合招生標準和最終錄取的比例是11:1,即使這11個學生全部合格,學校也只會隨機錄取一兩個。名校背後有巨大利益體系,這些機制被包裝成各種爬藤邏輯。
02. 現在的所謂“教育”,
只是“訓練”和“管控”
詹大年:應試本質上是訓練,把事情模組化訓練是什麼?訓練一條狗,讓狗做數學,時間長了他也可以做,也不會錯。猴子也行。訓練就是反覆做一件事,越來越把這件事做得模組化。
學校對孩子的訓練,甚至要求一樣的髮型、衣服和動作,這些都是管控手段。應試訓練被包裝成教育,使人忽視其對孩子的傷害。
教育,應賦予人力量,產生評價自己的力量,產生判斷力,產生選擇一條自己人生路的能力。這才叫教育。
我最近看到一個影片,講述了中國藥物的三個特點:安全、無效和高利潤。這意味著即使花費大量金錢,藥物也無法治癒疾病,雖然不會把你吃死。然而,由於人們普遍相信藥物能治病,即使無效且昂貴,依然會選擇服用。
同樣地,今天的應試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稱其為應試訓練,大家肯定不會參與;但若稱其為教育,大家就樂於接受。應試教育可能對孩子有害,但因為名為“教育,人們不得不接受。這就是其本質。
肖知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總會有孩子不適應。
雲南醜小鴨中學專門接收所謂的“問題兒童”,學生在那裡待一兩年後再回到原來的學校。邏輯上,孩子一回去面對嚴苛的班主任和勢利的鄰居,就會再次陷入困境,但醜小鴨中學把自我評價的權利交給了孩子,讓孩子產生了內驅力,不再復發成為“問題兒童”。這才是教育的真諦,非常偉大。

▲ 詹大年校長與醜小鴨中學的學生在一起
詹大年:作為成年人也是一樣,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自己掌握的評價標準。
我講一個醜小鴨學校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來自萬州一所名校,15歲,已經差不多一年沒上學了,把自己關在房子裡,不與父母溝通。家裡無奈,只好把他送到醜小鴨中學。
一段時間後,這個孩子問我能不能給爸爸打個電話,我很驚喜,因為他和他爸爸關係不好。隔了三四天我問他打電話沒有,他說沒有,還沒有想好跟爸爸講什麼。有些想法想表達,但怕說贏了自己會被爸爸打,輸了又不得不按爸爸的想法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問題在於爸爸把自己的邏輯當成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自己判斷,培養判斷能力,這個過程需要不斷試錯。然而,一個孩子在不斷的應試訓練中,一定會喪失判斷能力。
肖知興:(我國的)教育系統最先從蘇聯引進,長久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程序而不斷改革。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改革停滯,究其根本其實是社會問題。
首先,經濟不增長導致存量競爭,大家爭奪有限的資源
其次,我們這代人依靠高考改變命運,所以希望孩子也能透過高考改變命運,這是刻舟求劍
第三,社會底層沒有保障,導致人們對教育的焦慮。

▲ 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主持「2024 未來教育論壇」的圓桌討論
詹大年:我有個新加坡的朋友,他家孩子初中畢業後選擇五年制職業學校,其中一個原因是考不上高中,另外一個原因是職業學校出來其實和本科生沒有區別。畢業後就能申請政府補貼的房子,生活壓力小,幸福感高。
肖知興:德國的雙元制也很好,初中畢業就分普高和職高兩條線。職高畢業以後可以早早進入職場,生活穩定,甚至被外派到別的國家,比如到中國,手下都是北大清華畢業的高材生。
詹大年:然而,我們的教育系統缺乏這些配套措施,導致孩子在普職分流中承受巨大壓力。教育改革越改越複雜,抑鬱症的孩子越多,每年中高考後跳樓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的方式和工具發生了變化,上代人對學習的理解已經過時。當父母認為孩子在耽誤學習時,實際上這正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因為他們透過手機獲取外界資訊,這也是一種學習。然而,我們今天的學習卻被限定在為中考和高考而拼命刷題,這種方式實際上將學習變成了一種訓練。
03. 孩子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對教育的認知和理解
肖知興:巴塞羅那郊外有個修道院,修道院的餐廳的門特別窄,體型大點的人進不去餐廳,沒飯吃,現在的教育模式和這個餐廳的做法沒有區別。醜小鴨學校這麼多年,會遭人誤解嗎?最大的誤解是什麼?
詹大年:醜小鴨學校這麼多年一直受到外界的誤解。最大的誤解是父母希望我改變孩子,希望把一輛不是汽車的車修好,然後還給他是一輛汽車。而實際上,我要解決的問題是告訴大家,這些孩子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對教育的認知和理解。我們已經講明白了,教育是有設計的,但這個設計存在問題。
其次,很多人對學習的認知也存在問題。人的進步有一個標誌,那就是關係圈的不斷擴大。生命在陸地上存在,逐漸向空中和太空擴充套件,關係圈也隨之擴大。如果我們兩個人沒有共同的追求,沒有網際網路,我們是不可能認識的。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能認識?因為我們在追求教育的真正意義,這意味著孩子的關係圈在不斷擴大。
很可悲的是,今天的教育卻在縮小孩子的關係圈。學校規定許多限制,比如髮型、服裝、課外書和遊戲,影響了他們的自由發展。清北等學校縮小了學生的生活圈和認知圈,導致他們迷茫、抑鬱,甚至放棄生命。這源於我們對自身和社會變化的認知問題,以及學習工具和方式的變革。設計教育系統的人並不希望你跟上時代。

▲ 詹大年校長 | 圖源:中新網
肖知興:有一種管理模式叫愚民教育,它透過不斷包裝某個偉大英明的理念,使人不再思考,總認為這個理念是正確的。
詹大年:人們總認為“教育”這個詞很高尚,但實際上,有許多人打著教育的旗號在做反教育的事情,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很多孩子考上大學後就失去了專注力和毅力,因為他們的精力在此時已經耗盡。他們在考上名校的那一刻達到人生巔峰,然後面臨漫長的下坡路。
沒有內心的力量,他們無法追求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所以,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來源 | 致極書院
互動話題:
如何讓孩子獲得選擇人生路的能力?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