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科創“六小龍”會在杭州崛起?《學習時報》這篇文章講透了!

Mar.
21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在中國從製造向創造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探索未知的技術領域、開拓未涉足的技術前沿,是打造城市乃至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時需重點關注的方向。

近期,杭州科創“六小龍”(遊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等六家科創企業)因在“黑科技”和前沿科技領域的突出表現,廣受社會關注。這一現象促使人們探究:為何科創“六小龍”會在杭州崛起?
今年2月,《經濟學人》在對DeepSeek的報道中將杭州比作“中國矽谷”,這或許為我們提供了尋找答案的線索。安納利·薩克森寧是最早研究矽谷的學者之一,在其著作《區域優勢:矽谷與128號公路的文化和競爭》中深入探討了矽谷的崛起,強調了開放與競爭的區域氛圍、充裕的人才供給、新興的技術趨勢的影響,尤其是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性。杭州“六小龍”各具特色,都受益於杭州這個城市創新系統的區域優勢。
從經濟與創新實力來看,杭州的綜合優勢顯著。2024年,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杭州GDP排名第4;在創新指數500強企業數量排名前30的城市中,杭州位列第4;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及掛牌企業城市分佈中,杭州排名第5。杭州雖非所有單項排名領先,但其均衡發展的特點使其城市創新系統具有強大的支撐效應。此外,杭州“六小龍”所處的產業或技術領域與新興技術浪潮緊密相關,這不僅為它們提供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也進一步體現了城市創新系統的支撐與放大效應。在城市創新系統中,產業關聯和人才流動帶來的知識溢位效應,使得企業不僅能依賴自身能力和努力,還極大受益於所在區域的創新生態系統。
除了得益於技術賽道帶來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國產替代與文化自信為杭州“六小龍”等本土企業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隨著逆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業務連續性和供應鏈穩定性管理,同時面臨從西方跨國公司獲取技術的難度和成本上升的問題。此外,隨著本土購買力的提升,中國市場對本土產品的需求潛力正在逐步釋放。在逆全球化之前,本土科創企業在進入某些領域時需直接面對全球頂尖企業的競爭,但因規模較小和技術試錯機會有限,導致在成本與效能上會存在一些初始劣勢,很難切入那些由成熟的領先公司所控制的市場。即便技術性能與產品品質相當,由於缺乏足夠的前期市場業績證明,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然而,逆全球化所催生的國產替代趨勢,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更多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靈活性優勢。與此同時,文化自信的增強也讓國內市場更傾向於選擇和支援本土科創企業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如《黑神話:悟空》遊戲的火爆及動畫電影《哪吒2》的高票房便是例證。這一系列變化共同推動了中國科創企業的發展。
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離不開人才的吸引與湧入。年輕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尤其在科技創新和創業領域,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土壤。新興城市若想形成對青年人才的磁吸效應,需在生活成本競爭力與事業機會供給間尋求平衡。杭州對年輕人友好的城市氛圍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準一線城市,杭州在生活成本上具有相對優勢,涵蓋衣食住行及通勤時間等隱性成本,這對年輕人頗具吸引力。當然,生活成本並非吸引人才的唯一決定因素,城市提供的事業發展機會和空間同樣關鍵。當前包括杭州在內的許多城市透過鼓勵創新創業等政策,引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叢集發展,既培育了技術密集型且具有高增長潛力的產業土壤,也給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回報。這種技術密集型產業生態的形成,不僅能創造出跨行業滲透的創新機會,更能催生出對失敗與試錯的寬容文化的形成。當城市能同時滿足職業成長多元性與風險承受彈性時,創新活力將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形成可持續的人才湧入。
構建完整且高效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於打造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基礎。技術創新在市場化和產業化當中一直存在著兩個需要破解的難題:技術與市場的融合,以及效率與靈活性的悖論。這要求技術創新不僅要發展技術本身,還需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並解決成本和品質穩定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依靠企業自身,還需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大公司往往因資源充裕、經驗豐富和管理體系完善,在創新上效率高但靈活性不足;相反,小企業靈活性高但資源有限。在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大小企業並存,可以互補形成兼具效率與靈活性的整體。杭州這些年發展起來的高效率的製造業基礎、形成的多樣性的數字化產業生態,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到產業資本的完整金融支援體系,以及從創業孵化器、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科技園區、重點實驗室到企業研究院的多層次多元化產業化支援體系,使得科創企業可以把相對有限的資源和精力聚焦在它們更擅長的價值創造環節,最大限度發揮創新能力與創造力。這種透過產業鏈分工與創新鏈協作實現的生態互補機制,為其他城市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啟示:完善的產業基底、多元金融支援、分層服務網路與創新文化的融合,是激發城市創新活力的關鍵要素。
高校作為知識生產的策源地與人才培育的搖籃,在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同樣至關重要。其在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為科技創業企業輸送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其次,透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並埋下未來創業的種子;最後,憑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技術創新和思想碰撞提供肥沃的土壤。杭州擁有豐富的高校資源,其中包括享有盛譽的浙江大學。這些高校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杭州“六小龍”為例,它們許多創始人都受到了其母校濃厚創新創業氛圍的薰陶和支援,這充分體現了高校對培養下一代創新創業者的重要性。因此,加強高校建設,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對於構建充滿活力的城市創新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城市創新系統的打造,也有賴於持續而系統的政策引導與制度創新。城市管理者透過實施長期性的創新創業支援計劃,能夠有效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動能,形成青年人才與產業需求的良性互動。比如,杭州連續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激發青年群體的創新活力。同時明確提出要打造全國“雙創”示範城,併成功躋身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行列。當一個城市明確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定位時,這種政策導向不僅傳遞出對創新要素的重視,更能透過資源整合與政策傾斜,加速技術、資本、人才等關鍵要素的集聚效應。爭取國家級創新平臺支援,可以進一步突破制度性障礙,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政策試驗空間。這種系統的政策組合拳,構成了城市創新生態建設的制度性保障,最終有利於實現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杭州“六小龍”的出現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無論是深度求索的DeepSeek,還是宇樹科技推出的人形機器人,這些創新大多是在國際已有的技術軌跡上進行二次創新或趕超。在中國從製造向創造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探索未知的技術領域、開拓未涉足的技術前沿,是打造城市乃至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時需重點關注的方向。當前,越來越多的產業級創新需要具備多學科複合專業技能的人才,而傳統的以院系和專業劃分為基礎的培養模式與這種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雖然國內不少大學已經開始重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並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但要滿足科創領域對跨學科人才的迫切需求仍面臨挑戰。這些問題既是時代賦予的命題,也是指引未來的路標。
— THE END —
☀本文選自:《學習時報》2025年3月19日第6版,作者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教授)

MORE

灼見熱文 

◐◑所有中年女,在40歲前想好退路
◐◑193家“清華系”上市公司,總市值超2.68萬億元:解碼“清華系”上市公司
◐◑體制內就要理直氣壯、大大方方!
◐◑國務院原副秘書長致年輕人:勝任機關工作的三個基本能力
◐◑華裔頂配夫妻,攜手締造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