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談心社
來源丨談心社(ID:txs163)
· · ·
“好奇很久了,陳思誠真愛是王寶強?”
當《唐探1900》成為春節檔第二大贏家,這對陳年CP又被網友們搬了上來。

陳思誠曾多次在採訪中表示:“《唐人街探案》是我寫給王寶強的一封情書。”
劉昊然則在一旁:“嗑到了。”
“這情書還不是一封,過幾年寫一封,每次還都換個地兒,現在還換年代了。”

▲圖源:中國電影報道
而在2年前,兩人各自執導的《消失的她》和《八角籠中》前後上映時,就有不少觀眾津津樂道:
“當年《士兵突擊》演員中差別最大的兩個人,現在卻最先站在同一賽道。“
當時,有網友形容兩人的作品,一個是深諳商業規則和觀眾市場的精明,一個人是平平無奇故事裡炙熱的真心;
如今,一個是“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導演”(現在已經不是了,目前票房最高的是《哪吒2》導演餃子),一個是“首位破200億票房80後男演員”。
陳思誠和王寶強的故事,與其說《唐探》系列這10年,不如說從《士兵突擊》開始,就早有預兆。

▲王寶強曾發文談與陳思誠的緣分
1.
/ “厭惡成才”的陳思誠/
很多人不知道,《士兵突擊》籌拍之時,最想演許三多的其實是陳思誠。
而對於成才這個角色,陳思誠是很厭惡的。
在他看來,此人圓滑世故,又精於算計,和老實憨厚的許三多相比,更像是一個“反派”。
某次聚餐時,他給導演康洪雷遞煙,商量能否改演許三多,結果遭到了果斷的拒絕:
“你看今天這個飯局如果許三多在,那麼他應該是這裡面最不受待見的那個人,但你卻是最受歡迎的那個。”

▲《士兵突擊》中精於世故的成才
陳思誠的確如導演所見,演活了成才,但誰也沒料到,他本人也幾乎活成了成才。
陳思誠自小在幹部家庭出生,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藝術天賦,讓他在學生時代就已嶄露頭角,成為校園的文藝骨幹。
彼時,港臺娛樂發達,小虎隊、四大天王風靡校園,啟發了不少孩子的“明星夢”。
陳思誠也不例外,曾一度唱著郭富城的歌,留著同款髮型,被戲稱“小郭富城”。
後來,他被瀋陽電視臺《學生時代》欄目發掘,做起了小主持人,也在學校和周邊地區小有名氣。
高二時,陳思誠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取了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畢業後又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
因藝術天賦和優渥家境而來的順風順水,幾乎是陳思誠前半生的第一關鍵詞。

▲年輕時的陳思誠
他酷愛金庸的小說,尤其喜歡瀟灑豪邁的令狐沖。“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但這份不羈,也讓他年少輕狂付出了代價。
因一次衝動打架,他被上戲開除。兩年後再考北京電影學院,也因這段“黑歷史”慘遭淘汰。
此時的陳思誠,第一次有了夢想破碎的崩潰感。
“失去人生中最想做的一件事兒,可能比失去親人、失去愛人更難過。”多年後的一次採訪,他這樣說。
幾經求人情,才換來恩師王麗娜的一句“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沒日沒夜拼命練習,再次以專業第一的身份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
兩次專業第一,時至今日看來也是十分傲人的成績,只是這背後也免不了世俗人情的幫助,彼時尚未進入社會的陳思誠,已然有了如今精明商人的雛形。
出道後的陳思誠,接連擔綱主演,從高分劇《民工》小有名氣後,又憑藉《士兵突擊》火遍大江南北。

▲圖源:《民工》
但陳思誠並不滿足於演員的位置,他常常在拍戲時因不理解、不支援導演要求,而倍感苦惱。
於是他試圖轉向自由度更高、掌控力更強的導演崗位。
2012年,其自導自演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在圈內各位好友的幫助下大獲成功,兩年後的情人節,又趁熱打鐵推出了同名電影。

▲陳思誠與《北京愛情故事》主創合影
就在外界即將為他打上“愛情片導演”的烙印時,他卻另闢蹊徑,將目光瞄向了國產電影的小眾題材——懸疑推理。
將喜劇和推理,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巧妙結合,於2015年推出了懸疑喜劇片《唐人街探案》,拉開了“唐探宇宙”的序幕,如今系列總票房早已突破百億。

▲圖源:《唐人街探案》
而由他擔任製片人的《誤殺2》,以及《消失的她》,屢屢製造爆款,甚至有人稱:“國產懸疑天花板,還得看陳思誠。”
從演員轉型導演再到製片人,從熒屏轉向大銀幕,從愛情題材轉換到懸疑推理,陳思誠的轉型之路,可謂“山路十八彎”。
單看票房市場反饋,成績的確很難否認。
從玩IP,到電影的商業化噱頭,再到探討社會議題,陳思誠未必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好導演,但絕對稱得上聰明的商人,清楚地知道觀眾最想看什麼。
一如《士兵突擊》中,成才為了走得更遠,成為“鋼七連”第一個跳槽的兵,在來到“班長的墳墓,後進兵天堂”的紅三連五班後,依舊做出了一番醒目的成績。

▲圖源:《士兵突擊》
但與此同時,成才身上的圓滑世故、精明功利,也讓不少觀眾感到不適,成為了劇中最褒貶不一的人物。
現實中,陳思誠的成功也始終與各種爭議隨形。
當年《北京愛情故事》上映後,編劇李亞玲就和陳思誠因版權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直到兩年後才宣告結束,法院最終判決陳思誠支付拖欠的稿酬及利息,並給予道歉。

▲圖源@李亞玲
而多年來,也常有訊息傳出,曾經的好哥們兒李晨、張譯,也因這部戲的角色人設、劇本創作等方面,與陳思誠產生了不小的分歧,以至於心生嫌隙,久未聯絡。
風評如此,偏偏陳思誠也不是一個低調謙遜的公眾人物,他常常在公開場合“自誇”性地談論自身和作品,更是引發諸多觀眾的不滿。

▲圖源:《娛樂星天地》
面對種種爭議,陳思誠的回應也顯得有幾分耐人尋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圖源:《捨得智慧人物》
劇中,“十塊錢的煙給連長,五塊的給班長,一塊給戰友”的成才精明世故,自己的利益永遠最大。
現實裡,陳思誠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導演,為演藝圈留下多部出色的商業作品,卻也常因算計和利用的傳聞引發爭議。
多年之後再看陳思誠這一路,竟像極了他自己口中那個厭惡的“成才”。
2.
/ “想逃離許三多”的王寶強/
《士兵突擊》編劇蘭曉龍曾說:
“成才的處事方式,註定了他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成才到不了他最想到達的地方,但許三多可以。”
這個《士兵突擊》裡的靈魂人物,是當初最難找演員的角色,開機前半個月人選都未確定。
儘管前來試戲的演員很多,但都不是導演康洪雷心中最合適的人選。
一籌莫展之際,創作方突然想到了《天下無賊》中的傻根,無論是外貌、性格還是氣質,都與許三多很接近。

▲圖源:《天下無賊》
可令人意外的是,收到邀請的王寶強,第一時間拒絕了。
原因無它,彼時的王寶強還懷揣著從小就有的“武俠夢”。
與陳思誠相反,王寶強的人生是普通小人物的反擊範本,他自小生活貧困,因調皮常挨父親責罰,遭受同村孩子的欺負。
直到8歲那年,一部露天電影《少林寺》,讓王寶強有了走出家鄉,去大城市拍戲的念頭,並央求家人送他去少林寺習武,一練就是6年。

▲2023年春晚後臺,王寶強與少林寺孩子合影
他天真地認為,自己每天在寺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攝像機悄悄拍下,並在日後整理成影片。
直到某一天,這份想象被師兄“無情”地戳破,為此王寶強還傷心了好久。
為了圓自己的演員夢,14歲的王寶強告別少林寺,揣著家人給的500元錢,隻身來到北京闖蕩。
“北漂”的滋味並不好受,當群演收入微薄且不穩定,光靠演戲很難養活自己。
無奈下,王寶強來到工地打零工,以每天20元的報酬勉強維持生活,同時繼續尋找著拍戲的機會。
除夕夜,他不僅沒錢回家,甚至連碗餃子都吃不起。窗外萬家燈火鞭炮齊鳴,他只能靠睡覺麻痺自己。
好在這個機會,還是讓他等到了。
電影《盲井》劇組來到工地裡選角時,一眼相中了16歲的王寶強,請他出演男一號元鳳鳴,一個同樣離家打工的農村娃。此前工地的“搬磚”經歷,竟也成了他寶貴的“實習經驗”。

▲圖源:《盲井》
這部片子,讓他斬獲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而後又因《天下無賊》,漸漸被大眾熟知。其憨厚朴實的形象深入人心,卻也成了他最想突破的點。
在一部武俠片中飾演蓋世英雄,是他的初心,也是最強烈的夢想。
因此,當《士兵突擊》和另一部武打戲相沖突時,王寶強果斷傾向了後者,差點就與許三多這一角色失之交臂。
但此時,王寶強簽約公司的老闆——徐帆站了出來,勸他不要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

▲圖源:《家事》
王寶強選擇相信徐帆的眼光,他來到劇組試戲,導演讓他穿上軍裝在操場上跑步,望著他的背影,所有人都驚喜不已:“許三多,找到了!”
戲裡的許三多,執著、真誠,靠著一股“傻”勁兒,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而戲外的王寶強同樣如此,憑藉真誠與純粹,在複雜的娛樂圈披荊斬棘。

▲圖源:《士兵突擊》
出演電視劇《我的父親是板凳》,王寶強主動要求不用道具不用替身,赤膊從鋼釘板上滾過,扎得渾身是印;
拍下油鍋的戲,他直接空手從滾燙的熱油中撈出石印,疼得眼淚直流。
《唐人街探案》開機前,王寶強腳部骨折,一度想要棄演,陳思誠用《士兵突擊》中最經典的臺詞“不拋棄、不放棄”來鼓勵他,於是休息僅40天便復工,帶著鋼板完成了高難度的拍攝。

▲圖源:《士兵突擊》
被問及為何如此拼命,他直白回應:“當演員不玩命,觀眾哪能認可你呢?”
和陳思誠一樣,王寶強也曾嘗試轉型指導影片,可出師不利,首部自導自演的電影《大鬧天竺》口碑嚴重撲街,“喜提”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電影、最令人失望導演、最令人失望編劇等三項“大獎”,成為該屆的頭號“贏家”。
出人意料的是,王寶強竟親自到場領獎,這也是一線明星首次現身金掃帚獎。

▲王寶強現身金掃帚獎現場/圖源:《十三邀》
“我知道這個獎不光彩,但它可以鞭策我進步。我必須親自接受大家的批評,因為我熱愛電影、尊重電影。
我特別對不起觀眾,但我相信,我未來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合格導演。”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龜兒子”、“三呆子”,許三多用了3年,從不被看好計程車兵成為了兵王。
而為了證明“未來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合格導演”這一句話,王寶強用了6年。
2023年的夏天,《八角籠中》點映期間口碑爆棚,在《消失的她》橫掃暑期檔的情況下,依舊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績。

作為導演的王寶強,把當年的“金掃帚”雙手奉還。
作為演員的王寶強,還在持續突破自己。

3.
/ 成才和許三多,殊途同歸/
導演康洪雷曾說過,許三多和成才其實是同一個人,只不過拆分開給觀眾們看。換句話說,他倆是一個人的AB面。
這句話同樣印證在了現實中的王寶強和陳思誠身上。
兩人如同映象一般,有著不同的起點、不一樣的人生境遇,和大相徑庭的風評。

▲圖源:《士兵突擊》
陳思誠家境優越,有更充足的底氣追逐夢想,並善於把握成長中的每一次機遇。
轉型為導演和製片人後,他更是憑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在小眾題材中開闢出巨大的天地,在票房上取得絕對的成功。
縱有爭議和流言,但不能否認他屢屢製造爆款的成績。
這份成功,說是靠天賦也不完全。
從被上戲開除到考入央戲,他常卷著鋪蓋去排練,凌晨一點“賴”在排練廳繼續練習,一度和同學產生了摩擦。
拍攝《北京愛情故事》時,京城寒冷的氣溫給劇組一個措手不及,幾乎全員病倒。開機後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的陳思誠,不顧疲勞親自上陣,僅帶著一位攝影師,一天拍攝了200多個鏡頭。
但與此同時,討巧地追求商業流量密碼,算計著捕捉觀眾市場的取向;
精於世故的性格和商人的精明,也是他能成為成功的商業導演不能不提的一環。

▲圖源:《士兵突擊》
反觀王寶強,出身草根,家庭貧困毫無背景,試錯空間極小。
他最初的願景很樸素,就是希望某天村子裡放的露天電影中,有他參演的影片,讓父母在鄉親面前臉上有光,用自己的本事掙大錢,為家人蓋套大房子。
正如許三多內心質樸的信念:要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兒,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兒。
他隻身闖蕩北京,住在煤場臭水溝附近,和好幾個人擠一間破平房,每天一大早便在北影廠門口等活,見到招群演的工作人員,就跑上去推銷自己,給人家展示功夫。
可即便再賣力,無戲可拍也是家常便飯。
他沒有放棄,依舊執著地堅持,直到等來《盲井》《天下無賊》《士兵突擊》《hello!樹先生》……在影視圈坐穩了無可代替的位置。
就像許三多,縱使被大多數人輕視、嫌棄、不理解,也依舊一根筋地往前衝,不拋棄不放棄,直到成長為一名合格計程車兵、優秀的戰士。

▲圖源:《士兵突擊》
“厭惡”成才的陳思誠,最終活成了成才;不想成為許三多的王寶強,身上卻最有許三多的精神。
這兩個人看起來最不可能有相同人生走向的人,卻在19年後依然站在一起。
這其中的緣分和友誼,被不少人津津樂道。
曾有網友質疑,精明如陳思誠,心裡只有合作伙伴,沒有朋友二字,而真誠如王寶強,看起來和陳思誠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圖源:《士兵突擊》
然而在多次被記者問道“最好的朋友”的問題時,王寶強的答案永遠都是陳思誠。
陷入婚姻風波,資金被凍結時,是陳思誠二話不說借了300萬讓王寶強補上了稅款;
拍攝《唐人街探案》時,也是陳思誠力排眾議讓王寶強成為男主;
《八角籠中》拍攝後期,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依舊是陳思誠解決了燃眉之急。
以至於不少網友戲稱陳思誠對王寶強為“利己者算計人生裡唯一的一點真心。”



幾年前,倆人曾被問過一個問題“想對十年前的自己說些什麼”,回答雖不盡相同,但都提到了同一個關鍵詞——堅持。
一個堅持目標,一個堅守本真,二人有時同行,有時分歧,來路不同,卻殊途同歸。

▲圖源@陳思誠
映象般的人生境遇,就像是一場人生課題實驗。
聰明的天才未必就更成功,平庸的努力也不一定會被辜負,人生起點從來就並非最終解。
部分參考資料:
1、魯豫有約:陳思誠王寶強—神探來襲
2、非常靜距離:在成長中蛻變 陳思誠
3、捨得智慧人物:陳思誠
4、藝術人生:士兵突擊 本色
5、家事:《士兵突擊》康洪雷的不拋棄不放棄
6、非常靜距離:另類成名路 王寶強
7、名人面對面:王寶強 中國電影裡的阿甘
本文轉自網易文創旗下公眾號“談心社”,關注談心社尋找共鳴。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微博@談心社社長。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由於微信改版,公眾號文章不再按時間順序推送文章,而是根據權重推送。